《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看完了意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碎片般的故事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邏輯上的聯繫,那個似乎為串場人物的身為導演的角色似乎也有些多餘和尷尬,然而安東尼奧尼擅長在電影劇本中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分析哲學觀念,他片中的人物一定不是多餘的。雖然那時他已經83歲高齡,大部分的工作也不得不由助手德國著名導演維姆・文德斯來完成。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看完電影以後,我一直在想影片結束前我逐句記錄下來的話,由此可以看出“電影導演是一件很特別的工作,他們要不斷地學習映像符碼來表現新鮮的情感,不可再生,在電影裡。我們變成無家可歸的人,暴露在眾人目光的疑竇和嘲諷下,不能向任何人述說自己的遭遇。這些經驗不會出現在劇本或電影裡,它們只是記憶,奇異的記憶,而完成的電影只應該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至於完整的記錄,則要等到重新開始遊歷,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斷觀察提問和麼幻想才可以完成。而這,已經是下一部作品了。每一個映像後面還有更忠實於現實者,而在那映像之後又有另一個。那最絕對的、無人可見的、謎一般的終極現實定是在下一部作品。電影其實是門後悔的藝術,作品所帶來的滿足是短暫的,更多的是完成後的空虛和無所寄託。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所以它們永遠都有個夢中的“下一部”,所以藝術家是精神上的流浪者。有人提到過安東尼奧尼的電影語言就像電報密碼一樣精練,他留給人深邃的空間去思索。對於這樣一個導演,要去解讀他,除了要時間,還要有一個字,那就是“悟”。從前看見“師”兩個字出現,我就忍不住要發笑;現在覺得誠惶誠恐那倒也不必,大師也在遠去,然後另外的人又成為了大師。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然而我還是願意去解讀他,也許會花很長時間,不僅因為他是大師,就是衝那個“對”和“終極”兩個詞,就值!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雲上的日子》中的那個導演,他所歷經的別人的故事:諸如完美主義者的刻意放棄,恨愛糾纏而又模糊不清,生命中的決定和未來的不確定性乃至最後的皈依或者說放棄,難道不也正是藝術的艱難和漫長之旅嗎?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所以才不難理解到最後片尾時會有這段看起來突兀的、與愛情故事似平不太沾邊的話來,也才不難理解為何片頭出現的就是在飛機窗邊的導演,到最後一個鏡頭,同樣是在窗前,那個導演的面孔卻慢慢隱去。在我理解,那個窗,黑洞洞的,或許就是導演的鏡頭,只不過換了個方向,讓我們去看看,看看那隱藏在鏡頭後邊的人,儘管我們不可能完全瞭解他。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有人說這是安東尼奧尼的真正的封鏡之作,那時,他已經老了。《雲上的日子》的編劇是安東尼奧尼本人,四個故事均選自他的小說集《泰伯河上的保齡球道》你真的相信一個83歲的遲幕的老人,一個包受中風折磨10餘年之久的大師不得不常拼湊故事來完成一部作品嗎?對安東尼奧尼來說,素材不是問題,他還是在利用電影的映像並使之真正成為一種語言一一他要表達的是一些哲學的意念。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儘管在片中,他借人物“導演”之口說道:“我不是哲人,我只是個懂得映像的人,在拍攝時,我掘出真實,把事物的外貌拍下來並放大,我嘗試發掘起背後的東西,除了這一件事,我一生再無其他成就。”我之所以來講這部電影的導演,在前邊我已經說過,就是因為這部片子不是僅僅在講述劇中人的故事,也更是在講述導演自己的故事,至少那個同樣也是“導演”的劇中人物有著他自己的影子。

《雲上的日子》藝術生命,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文化苦旅

但是他也透露出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因為人本身固有的弱點一一固執。其實他將自己融進了角色雖然只是一部分,就像他說的“在完成的電影中將印證其中一部分憶”,他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述說關於自己。只是不知道,那曾在雲上的日子,心事可有過一片雲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