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元成本的mate20pro和2648元成本的小米9對比一下,你有何感想?

1清塵濁水1


印象中的小米向來是以性價在市場存在,然而據消息曝光小米9的成本價高達2648元,一舉超越華為mate20 pro2400元成本成為最不賺錢的手機,雷軍5%的利潤似乎並不只是說說而已。



售價更高的華為mate20 pro為什麼成本更低呢?

其實不論哪一品牌,被曝光的都只是硬件上的成本投入,也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料成本。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低於小米9是可以預見的,作為兩個不同時代的產品,硬件水平經過迭代更新以後成本價格上漲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舉個例子來講,同樣的筆記本,昨天買的軟皮包裝的只要3塊錢,今天買的硬皮包裝的卻要4塊錢,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大驚小怪的事情。


同樣,軟件成本也是一筆非常高的投入,只是這筆成本投入很難被我們看見,因此我們往往忽略了這部分成本。以華為mate20 pro為例,相機優化的算法投入、和索尼聯合研發的投入、麒麟980處理器的研發投入都是不小的成本。雖然華為沒有將這筆費用的具體數字公佈,但我們可以預見這同樣是一筆不小的成本。華為mate20 pro1/2.73的投入/產出比正是綜合軟硬件成本以後的最終結果。

其實不論是華為mate20 pro還是小米9、亦或是華為和小米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都值得我們尊重。華為通過自主研發阻止壟斷,小米通過低利潤直接受惠消費者。方式不同,但都是正確的選項。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自行選擇就好。



不知您對華為mate20 pro2400元成本低於小米9一事如何看待?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看法。我是機錨,期待您的關注。


機錨


華為mate20pro的售價差不多是小米9的兩倍,但是它的硬件成本僅為2400元,甚至要低於小米9的2648元,很多人為小米抱不平的同時,也不由感嘆華為的利潤太高了吧。然而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華為高利潤的背後,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華為手機一年的研發投入高達60億美元,超過中國所有廠商的總和。

華為斥巨資研發創新,手機定價高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華為mate20pro幾乎可以說是國產旗艦手機的最高工藝水平了,已經擁有了和三星較量的實力。mate20pro擁有頂級的拍照、2k的曲面屏、麒麟980芯片、IP68級防塵防水等,綜合實力遠超小米9。單就從產品本身的角度來說,賣得比小米9貴是正常的。


就拿麒麟處理器來說,華為用了多少年的時間、燒了多少錢才有了今天的成績。芯片研發需要長期的重金投入,並且風險高見效慢,導致很多企業都不敢做芯片。但是華為卻“一意孤行”,就是要造自己的芯片,改變中國卻芯少屏的局面!華為還大力扶持京東方,使用國產屏幕,打破三星對A屏的壟斷。

加上品牌溢價,華為mate20pro就更有理由比小米9了。去年mate20系列全球賣出了一千多萬臺,足以證明華為已經躋身高端市場。而高端市場本來就利潤豐厚,哪個手機廠商不想進去?現在國產手機都在往高端市場靠攏,小米自己也是啊,只不過雷軍在定價上不敢太過激進,小米9的起售價只敢2999元!

肥水不流外人田,國產手機現在實力不差,旗艦機越來越貴,就是想要瓜分蘋果三星的高端市場,華為只不過是先行一步,這能怪誰?


時楓科技


我有同事在用這兩款機子,看了看沒什麼稀奇的。成本是自己控制的,至於自己控制不好說自己的成本高賣價低,純碎耍流氓。

我自己用的mate9,兩年了,希望還能再用兩年。前幾天從樓上開會下來走樓梯,手打滑手機從樓梯上摔了下來,看著從樓梯一級一級掉下去。屏幕壞了從淘X上買了個自己換的。裡面模塊清晰,拆卸和安裝挺簡單的。前攝像頭裡面有六個小球,由於太小了,有兩個丟了沒找到。安裝上沒有太大影響。電池沒有什麼玄乎的,平常八點下班剩餘40%~60%,換屏幕並沒有影響什麼。

同事的MI6,和我差不多前後買的,尾插換了兩個了,屏幕一個。他都是出去修理。沒問過具體價錢。



汽車製造業從業人員


感謝邀請:我是科技數碼隨時答,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2400元成本的mate20pro和2648元成本的小米9對比一下,你有何感想?

首先你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和小米9不同的是高通驍龍855處理器是購買高通的,而華為的處理器是自研發的,這一個方面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再者就是兩者的硬件成本,比如鏡頭,屏幕,以及功能性方面的區別,你都沒有考慮在內。

兩者硬件的對比:為什麼mate20pro在很多地方是領先小米9的但是成本更低呢?

  • 小米9的成本也確實很多,但是華為mate20pro首先在屏幕方面的雙曲面屏幕價格更高,雖然是京東方,但是是雙曲面屏幕的設計,分辨率更高,而小米9使用的是普通的AMOLED屏幕,雖然是三星的屏幕。

  • 處理器方面也要更多,這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處理器的研發和找臺積電代工這都是需要考慮的,而小米不用考慮這些問題,而且也不需要投入研發人員去研發處理器。

  • 拍照方面華為和索尼以及徠卡的共同研發創造出來了IMX600系列的鏡頭,不對外出售,但是研發成本呢!

  • 再者就是4200mAh電池,以及40W快充,無線充電和無線反向充電。

  • IP68級別防水防塵,以及內存拓展,雙立體聲揚聲器,以及3D結構光的解鎖方式等等。

總結:首先我不知道題主是怎麼算的硬件成本,難道這些提升都不需要成本嗎?怎麼算下來華為mate20pro比小米9的成本更低,所以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你說的肯定是假的,只能算是一派胡言了,那也就是說你的題目是不成立,我們承認小米的性價比,我們對於華為mate20pro的高價格也表示虛高,但是我們說話還是根據事實來講,這樣太離譜啦!


回答完畢

歡迎留言發表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科技數碼隨時答


題主提供的數據出入暫且不說,先跟大家聊聊品牌溢價。2008年的時候,我跟郎鹹平教授在一次交流的時候,他跟我講了個笑話,說到商場去打算買一條鱷魚皮帶,問導購小姐一條皮帶怎麼1000多塊錢呢?導購小姐跟他說,這可是真牛皮的。郎教授半開玩笑的說,我買整張牛皮才300塊錢,一條皮帶1/50不到,你賣1000塊錢,姑娘你說合理嗎?你應該說這是鱷魚行貨。價格虛高的部分就是品牌溢價。

華為2018年投入手機研發的費用實際是60億美元,約合400億元人民幣。這種投入七成以上要從華為Mate系列收回,三成左右從P系列收回。如果Mate系列能銷售3000萬部的話,每臺分擔的研發費是900元左右。加上硬件成本,每臺Mate20pro成本應在3400元左右,扣除稅費,單臺利潤1500元上下。

小米9的平均成本在2500元左右,因為前期硬件稍貴,可能略高些,但隨著出貨量的增加,後期的成本應該在2400元每臺左右。小米除了優化了一下操作系統,其他的核心部件幾乎全部是比價選購的。其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僅僅只有58億元,每臺手機分攤的研發費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華為Mate系列因其較高的品牌價值,賣貴點有人接受,但小米則不行,否則,也有悖於其性價比理念。

見仁見智,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不曾輕狂


歡迎在點擊右上角關注:「太平洋電腦網」,不定時放送福利哦。

首先,這個成本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即使算上這個成本是真的,那麼還有製造成本呢?你只算上物料成本,那麼研發成本?還有製造成本等等。

其次,這個成本有博眼球的嫌疑

第一張圖只是說物料成本,沒有說華為的製造成本;第二張圖說了小米的物料成本,還算上了製造成本(50美元)總成本。

什麼意思?就是說,第一張圖就是隻算上了華為Mate20 Pro的物料成本;第二張圖算上了小米9的物料成本+製造成本。用這樣的方式營造差價特點?也太拙劣了吧?

再說,Mate20 Pro支持IP68級別的防水防塵,加工成本絕對比小米9還要高。算上這個加工成本,沒有差多少了吧?比小米9高出不少了吧?

更加不要說華為天價的研發投入。你知道華為在手機上投入多少?人家去年全集團研發上千億,你怎麼就確定人家投入了80億90億。智能手機佔據了華為的很大的收入,你覺得他們只會投入這麼少一部分?

同時,人家的結果拿得出手,5G、拍照、GPU turbo,昨天發佈的方舟編譯器。你的科研結果呢?

依據成本定價只是一種市場策略

如果你學過市場經濟,就知道商品定價的定價的時候可以依據多種定價,依據成本定價只是其中一種。

還可以依據市場反應定價,依據對手的策略進行定價。這些都是定價的方式。

你們看看蘋果,人家的成本是高,但是定價更高,但是人家2018年全球出貨量依然全球第二。

所以說,只有你的產品足夠牛逼,就能夠實現溢價。而且消費者還會埋單。要實現溢價,就必須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才能溢價。

Mate20 Pro做得足夠優秀,所以消費者願意給埋單。華為在2018年的出貨量已經接近了蘋果,預計今年會超越蘋果。

消費者用腳投票,哪一臺機子優秀,哪一臺機子適合,他們就選擇哪一臺機子。

性價比?這只是其中一種策略,人家的亮點足夠覆蓋所謂的性價比,而且消費者也願意埋單。


太平洋電腦網


評價一款手機的優劣,或者一個廠商是否厚道,僅僅看BOM的成本沒太大意義的。

首先,手機廠商的備件來源是不同的,不能靠價格對比評判優劣。以手機核心部件Soc為例,華為是使用自家海思的麒麟系列,而小米則是使用高通的驍龍系列。完全沒有辦法以採購價格去評價它們品質和性能。

其次,即使是某些部件來自於同一供應商也不能用採購價格來評價優劣。因為它們會因為結構設計水平,採購時期,採購數量,供應商管理水平等等因素導致採購價格差距很大。也就是說你花200買的東西不一定比別人花100元買的好。

第三,生產成本還有很大一部分在BOM表之外。組裝設備,測試設備,生產環境,工作人員,品控標準,品控手段,……這些都是影響生產成本的要素。比如有的公司搭建一條手機組裝和綜測的生產線要幾千萬,有的公司才花幾百萬。有生產線操作工是經過嚴格培新的熟練工人,有的則是找臨時工甚至暑期學生工。這些成本雖然BOM上看不到,但是均攤到手機上也是不小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交付的及時性,高水平的售後的服務都是需要不小成本投入。


雲過敬亭山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經常聽到一次詞彙:品牌溢價。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四個字,在這個題目中可以很好的解釋了。 品牌是可以溢價的,比如同樣一條褲子,貼上了品牌後,它的價格可能會迅速上漲;而沒有品牌,可能質量再好價格也不一定有品牌褲子價格高。這就是品牌的溢價。

小米和華為本身就存在品牌的溢價,曾經的華為也和小米一樣,發展雷同,價格提不上來,可是在餘承東接手後,在微博上說了這樣一句對華為目前影響深遠的話:從低端向中高端智能終端提升。華為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從華為目前能夠做到現在的高端手機品牌,確實和華為的品牌的確立不無關係。有些人會很好奇?華為為什麼可以賣高價?小米為什麼不可以?

  • 華為也有陣痛期。華為從低端向中高端邁入的時候,也是不能被認可的,但是,華為還是堅持下來了,它向高端市場進軍,手機做工以及設計上都會向高端方面靠近。難不怕,怕就怕退縮。不過,華為的底氣足。不像小米是無根之萍,華為手機有華為作為後盾。

  • 華為創新技術和研發。在2018年華為年報中,華為的投入已經達到了1015億元,連續十年研發投入4850億元,這種技術的創新,讓華為的處理器可以自由,在技術上有了turbo技術等等。在拍照上和徠卡合作,目前在dxomark中排名前列,這就是成就。小米卻沒有這方面的成績:小米的研發費用2018年才有58億元,這就是差異。

  • 性價比束縛了小米的發展,小米確實因為性價比能夠不斷提升消量,可是也是因為性價比束縛了小米的發展,小米在定價的時候,考慮到消費者的想法,這些都會促使小米在定價的時候,不會過高定價。

當然,這個成本價的真假,我們不知,我們只是分析了,為什麼小米很難高價,華為高價的原因。

LeoGo科技


路邊要飯的在垃圾中撿了個饅頭,沒花錢。

饃頭店一塊錢四個饅頭。

而超市一個麵包五塊錢。

你會選哪個?

買什麼東西都要計算成本,活得夠累吧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eaf03696bbde3f75de765a41858b6794\

雷猴王p2p


這些天天幫著企業算物料成本的,我就問一句:

純淨水兩塊錢一瓶,白開水兩塊錢一噸,一噸白開水能灌2000瓶(一瓶純淨水都是500ml 也就是一斤裝的)

你買純淨水的時候幫人家算過成本嗎?你認為賣純淨水的利潤率有2000倍?

按照米粉的邏輯,出去買純淨水的那都是交了智商稅的。問題是米粉沒喝過純淨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