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精銳損失殆盡,蜀漢重臣相繼身死,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瀾的?

荖板逨枝阿爾卑斯_愺苺眛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託孤,傳給劉禪和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攤子。

從領土來說,蜀漢只剩下益州,地狹人少。蜀吳魏三家土地差不多是7:2:1,蜀漢不但墊底,簡直是慘不忍睹。劉備帶領入川的部隊,又被陸遜給滅了不少。皇帝年幼,朝廷上的波瀾也難以避免。

相對於最理想化的《隆中對》,眼前的條件面目全非。“跨有荊益”的戰略格局,現在只剩下益州一隅;原本計劃的“兩道出兵”,現在隨著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敗,是既沒有“道”,也沒有“兵”;《隆中對》中計劃一員上將從荊州北伐中原,劉備親自帶兵從益州攻擊關中,現在劉備也死了,“上將”也沒剩下。

相對劉備,諸葛亮身上文人氣更重一些,當時他的名望和魅力也不能和主公相比。因此,諸葛亮不可能繼續劉備這種純性情的執政風格。他要創立自己能夠駕馭的模式。

這個模式大致包括兩層準則:從公上,嚴肅法紀,遵規守矩;從私上,與人為善,一塵不染。看似簡單,堅持並不容易。

諸葛亮在蜀漢當了12年一把手,在這12年中,很多高級官員都曾受到他的懲處。其中有的是和諸葛亮很親密的人,比如馬謖;有的是地位很高的人,比如曾與諸葛亮同受劉備遺詔的李嚴。面對這些人的錯誤,諸葛亮都是毫不手軟,依法懲治。

《三國志》作者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對蜀漢的治理:

法律制定嚴明,賞罰都必然嚴格遵循規則,沒有做了壞事不懲治的,也沒有做了好事不表彰的。這使得官吏不再奸猾,所有人都能自勵自律,道不拾遺,強不侵弱,整個國家的風化也為之肅然。

同時諸葛亮嚴修私德,尤其強調廉潔。劉備去世後,他身為蜀漢實質上的第一把手,十餘年大權在握,面對“天府之國”四川的良田沃土,依然能廉潔奉公。他曾經給劉禪上表,公示他自己的個人財產情況:

家裡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土地15傾,靠這些地產,家裡人穿衣吃飯都綽綽有餘。諸葛亮自己在外地施政打仗,吃的穿的都依靠公家供應,所以不需要再置辦其他產業。

諸葛亮還宣言說,到自己死的時候,不會讓家裡家外有什麼剩餘的財產,免得對不起劉禪。

他果然實踐了自己的承諾。

當一個人存了貪念,縱然真是天降奇才,又有誰能保證他的才能是用於為國為民上面?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國家大事難免有起有落,但在上的執政者,是越來越富肥得流油,還是奉公守法清廉度日,這個差別卻足以影響到民眾對國家的信心。

諸葛亮身居高位而家財無餘,即使不能直接帶來蜀漢的吏治清明,富國強兵,至少向所有的人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

他是真心捨棄了個人榮華富貴的追求,而致力於他心目中所認為的偉大事業。

這就是他的信念。

有信念的人是偉大的,也總會煥發出人格的魅力。諸葛亮能在當世得到國內外士大夫的推崇,在後世得到民眾的緬懷,他的儉以養德,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雖然自己講求品德,但一旦涉及到原則問題,諸葛亮是絕不含糊。尤其對那些動輒褒貶朝政,破壞內部團結的老小憤青,諸葛亮該打擊就要打擊。比如老臣來敏是劉阿斗的老師,人越老,脾氣越大,成天嘲這個罵那個。諸葛亮對這位老憤青實在沒辦法,就把他的官罷免了,讓他閉門思過,到諸葛亮死後,劉禪讓他當官,結果來敏還是滿嘴放炮,兩度當官,又兩度被罷免。而諸葛亮的粉絲廖立,對諸葛亮很崇拜,卻把從劉備到蜀漢集團的文武,不論活人死人罵了個遍。也是,也被罷免官職,廢為平民。

面對蜀漢人才凋敝的囧困,諸葛亮數米煮飯,想方設法從四川本地人和外來的“拆遷戶”中探尋各方面才幹的人。比如四川大學問家——梓潼人杜微,藉口耳聾不肯當官,劉備都拿他沒辦法。諸葛亮當權後三番五次邀請,最後用車子把杜微給載到了丞相府中,然後用筆墨寫在紙上,表達對杜微的尊崇,最後終於說服杜微擔任諫議大夫,專門提意見、發議論,不負責具體事務。廣漢人秦宓原本被劉備罷官下獄,也是諸葛亮把他提拔為別駕,接著又晉升為左中郎將、長水校尉。

除了這些學問家,諸葛亮還提拔了一批在原有崗位上表現突出的本土化中級幹部。比如呂凱、王伉、馬忠、王平等,都是諸葛亮從基層提拔上來的。對於老一輩官員的子弟,揀選了董和的兒子董允,霍峻的兒子霍弋,馬良的弟弟馬謖,向朗的侄兒向寵等。犍為太守李嚴部下的功曹楊洪在漢中之戰的時候被諸葛亮火速提拔為蜀郡太守(劉備時代的事兒),楊洪手下的郡吏何祗又被閃電提拔為成都縣令兼郫縣令,沒幾年又當上汶山太守。楊洪、何祗兩人迅速和老上司平級的例子,也被蜀漢朝野作為諸葛亮用人的經典故事加以傳揚。還有諸葛亮的後繼者蔣琬、費禕等人,也都是諸葛亮提拔起來的。

至於諸葛亮手下兩頭拔尖的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是屬於有才氣,也有脾氣,而且心胸不那麼寬闊的。兩個人矛盾越來越大。對諸葛亮來說,這真是無奈。他對魏延和楊儀都是非常倚重的,諸葛亮只能安排費禕調停矛盾,安撫魏延,寬慰楊儀,鼓勵他們共同為了國家出力。

至於對外,諸葛亮考慮最重要的是吳蜀同盟問題。當時孫權名義上還是魏國的諸侯,與蜀國舊怨很深。而南中地區的夷王高定、豪強雍闓、叛將朱褒等人則在孫權的支持下聯手造反,甚至把太守張裔給抓起來送到了東吳去。諸葛亮看的很明白,南中問題背後的根源是吳蜀同盟問題,不是單純派大軍南征就能解決的。因此,他先採取溫和的手段,不斷派遣使者去安撫南中,加強叛亂地區和未叛亂地區邊境的防備。他派遣鄧芝在223年冬天到達東吳出使,說服了孫權恢復吳蜀友好。次年,東吳派張溫出使蜀漢,兩家正式重新結盟。

派遣鄧芝與東吳重新確立為盟友,是諸葛亮執政後的第一個戰略勝利。接下來,經過兩年的休養生聚,諸葛亮出兵南征,先是用武力打垮了高定、朱褒、雍闓三路叛軍,然後“攻心為上”,七擒孟獲,並抓住南中豪帥和夷人首領的心理需求,對其安撫收編。這樣,蜀漢對南中的人力了有效控制。南中出產的黃金、白銀、硃砂、黑漆和牲畜等也源源供應蜀漢朝廷和軍隊使用。原本蜀漢政權的“盲腸炎”,現在被打造成為一臺造血機,為諸葛亮的宏大戰略提供著有力的支持。至此,蜀漢原本風雨飄搖的危局得到緩解,諸葛亮才可以騰出手來進行他的北伐大計。


巴山夜雨涮鍋


這個問題,我們得從“罵死王朗”說起。真實歷史中,王朗來找罵,象徵著蜀漢政權那段風雨飄搖歲月的危險和脆弱;諸葛亮許久後的回信,是蜀漢政權渡過危機,重新崛起的宣言書。

“罵死王朗”的故事原型,隱喻了諸葛亮主政之初的那段艱難歲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相必大家都聽說過。

事實上,“罵死王朗”確實是一場演義式的文學描寫。可是,卻有其歷史原型,這段原型,隱含了諸葛亮主政之處的艱難歲月。

劉備去世後,蜀漢國力大減,蜀漢統治集團的威信大失。

1、一直以來對諸葛亮嚴格法治的舉措不滿的益州豪強,公開質疑“苛政”。甚至少數豪強與東吳聯繫,發動叛亂。這也包括了後來著名的南中地區的叛亂。

2、與東吳關係破裂。夷陵之戰後,孫權曾主動聯繫劉備,希望和好,但沒有結果。此時,東吳反而是蜀漢最積極的敵人,他們積極支持蜀漢內部的土豪反叛。

王朗:諸葛村夫,華歆、陳群等人都來勸降,你怎麼就罵回我一個人?

在這個背景下,魏國的王朗等人出馬了。

事實上,不只是王朗,華歆、陳群等也都寫信給了諸葛亮。要求蜀漢歸順大魏。

從今天的角度看,王朗等人純粹是找罵。不過,在當時看來,卻未必如此。且不說此時蜀漢內憂外患,就是蜀漢後來穩定下來以後,魏國也以“劉備死後,川中無害”,在前線兵力極少,被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打了個措手不及。


諸葛亮突圍

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諸葛亮選擇先突圍,再扛精。

1、內政上,更成熟的治理手腕,穩定局勢。

劉備還在世時,法正就和諸葛亮就諸葛亮是否法令過於嚴格做了一次討論。

那次討論中,諸葛亮指出劉焉劉璋父子過於寬鬆,使得有恩,別人也不感激,少罰,別人也不服氣。論戰中,法正佩服諸葛亮,沒有爭執下去。

這次爭論,說明了諸葛亮獨到的政治眼光,不過,對比以後的諸葛亮,則反應出此時的諸葛亮尚年輕。因此,一旦蜀漢遭遇軍事挫折,威信下降時,土豪反對之聲紛紛揚揚。

諸葛亮面對豪強不服,做了三點:

(1)、進一步完善死法體系。一方面,堅決推行嚴格的法治,絕不寬禁勝刑,另一方面,加強了“教化”工作,即宣傳工作。讓違反被罰之人,經過“勞動改造”後,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再怨言。

當然,僅僅加強教化就能服人,那也是過於理想化了。要安撫人,還得看第二個辦法。

(2)、多種手段發展經濟。

諸葛亮信奉的是“齊法家”。“齊法家”與“三晉法家”(如商鞅、申不害)不同的是,他積極多種手段發展經濟,而非執著於“農耕”。

諸葛亮發展水利、工商業、冶煉、鹽業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大力發展“蜀錦”,不僅促進生產,還派人協助推廣銷售。

土豪們一看,經濟發展紅火呀,與其去跟著造反,不如好好利用土豪的資源優勢,多賺點錢實惠。

發展才是硬道理!

第三點,就是外交上的舉措了。結好東吳後,東吳停止了對土豪叛亂的支持。

2、外交上,結好東吳。

相比與錯綜複雜的內部環境和有滯後反應的政策改革,改善外交環境,是相對容易實現,且見效快的。

恰好此時,曹丕出面和東吳撕逼了一仗。魏吳脆弱的同盟正式破裂!

三足鼎立,兩弱一強,兩弱聯合才靠譜嘛。

順勢而為,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彼此復盟。

此次復盟後,知道蜀漢滅亡,吳蜀再無破裂!

擲地有聲的“罵王朗”,宣告蜀漢走出危機時代

環境好了,就開始罵王朗了。(此時,蜀漢內政漸穩,但吳蜀還未正是復盟)

諸葛亮給王朗的回信,是一封公開信,還取了個牛逼的名字,叫《正議》。

信中,把強大的魏國比作楚漢戰爭中的項羽,再強,不道德,也必亡。王朗等人比作助紂為虐的奸臣。把蜀漢比作早年弱小的劉秀和軒轅,雖弱,但是正義!

正義必然戰勝邪惡!蜀漢必勝!

這封公開信,是對蜀漢路線的公開表態,表達了蜀漢正統,魏國無道的思想。也許今人看起來有點卡通,但是,當時卻振奮了蜀漢各界人士的信心。

蜀漢開始了平定南中,北伐中原的新時代。

蜀漢,暫時還不會滅亡。三國,請繼續!

這次危機時刻帶領蜀漢走出困境,充分展現了諸葛亮的政治、外交才能,千古名相,名不虛傳。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諸葛亮受命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其當時的處境可想而知,當時劉備託孤與亮,讓後主尊之為相父,事無鉅細皆決於亮,也就是說諸葛亮無論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關係到蜀國命運的大事,事事不放,鞠躬盡瘁,可謂用心良苦。現在說一下當時的具體形勢,首先遇到事是蜀國的南中諸郡,都造反了,諸葛亮並沒有立即去討伐他們,而是首先修復與吳國的關係,聯合吳國,共同防禦魏國被定為了基本國策,蜀國當時精銳盡失,如果吳國與魏國聯手共誅蜀國,那後果將不堪設想,諸葛亮巧妙的化解了這場危機,國際形勢穩定以後,諸葛亮很快就平定了國內的局勢,誅滅了國內的諸多反叛勢力,國內形勢穩定以後,諸葛亮開始進駐漢中,有了後來的多次北伐,可見其部署的精妙,無奈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現在想來諸葛亮的佈局,眼界,對於後人依然有指導借鑑價值,日本入侵華夏之時,蔣介石就遠遠不如諸葛亮的佈局,他沒有分析出來國際矛盾遠遠大於內部的矛盾,一心內戰消極抗日,直到日本人打到上海才翻然悔悟,悲之晚矣!


碧波壹線1


劉備白帝城託孤,希望諸葛亮輔佐劉禪。君之才,勝曹丕十倍,若劉禪不可用,君可取而代之。劉備肺腑之言,孔明感恩大涕。此後更加忠於蜀漢。劉備死後,蜀漢危機四伏,內憂外患,,內有南蠻作亂,外有吳魏侵犯。外部大軍攻蜀,但其心各異。

總共5路兵:羌兵10萬、蠻兵10萬、曹真10萬、反將孟達10萬,聯合吳兵10萬

1、趙雲堅守擋曹真10萬大軍

2、馬超擋羌軍

3、魏延疑兵擋蠻兵

4、李嚴令孟達半路託病不進(李嚴和孟達是至交)

5、以上4路擋住吳兵便不出

七擒孟獲,攻心為上,此後蜀國危機解除。

在外交上聯吳抗魏


獵影世界


諸葛亮沒有力挽狂瀾呀!丟失的地盤沒有收回來,新地盤也沒有開拓。

如果把沒亡國說成力挽狂瀾,那麼他做了兩件事。

一、派黃承彥用石頭陣警告陸遜。不是石頭陣多厲害,更不是陸遜怕石頭陣或趙雲,而是提醒陸遜,別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因那是八卦陣,暗示:相生相剋。聰明的陸遜自然明白其意:再不撤軍,曹丕會掏肛!

二、重走“孫劉聯合”路線。孫權稱帝,諸葛亮也不得不低頭,放棄“匡扶漢室”的旗幟,承認“二聖並尊”,為的就是能留點本錢一心應付曹魏。

此時北伐,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政治口號已經完全沒有任何感染力、說服力,因為自己已經承認孫權為帝!無論怎麼統一,也是分裂的!


碧水青山0


夷陵之戰後,劉備白帝城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此時蜀國國力衰退,大將名臣凋零,使得蜀漢政權內外交迫。丞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勤修內政,發展民生,外連東吳,共同抗魏。期間平定南蠻,鞏固聲望與勢力。

而後六伐中原,但由於蜀國偏安一偶,國體量小,且內部爭權奪利,諸葛又事無鉅細,無法培養人才,使得北伐一再失敗,待五丈原身體,蜀國再無機會,無力迴天。


我是一個存在483


當時確實是蜀漢最弱的時候而且內憂外患。諸葛亮在內修內政,發展民生。在外聯合東吳北抗曹操採取了休養生息合縱連橫的國策。如果不是曹丕去想打東吳,估計東吳未必會這麼重修舊好。歷史的機遇也幫助了諸葛亮。


麻煩笑一下啦


又一個把三國演義當正史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