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商洛市”概況

商洛市,隸屬於陝西省,位於陝西省東南部,東臨河南省,東南臨湖北省,北、西北、西南分別與陝西省渭南市、西安市、安康市接壤。介於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之間,總面積19851平方千米。

商洛始名於漢朝,指上雒(縣)和商(縣)的地域合稱。因地處秦嶺山地,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歷史上商洛道(亦稱商於古道)為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為“秦楚咽喉”,是長安通往東南諸地和其他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

截至2017年,商洛市下轄1區6縣,常住人口238.13萬。實現地方生產總值800.7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42.2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0.36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33695元。

商洛名勝古蹟有5A級景區商南金絲大峽谷、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柞水溶洞、二郎廟、豐陽塔、大雲寺、天竺山、月亮洞等。自2010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秦嶺生態旅遊節在商洛市舉辦。

2018年上半年,商洛市完成生產總值373.19億元,在全省地級市中排第9名;增速達到9.0%。

歷史建制

周朝(公元前256年以前)

西周屬若方,春秋屬上鄀、晉上雒及楚商地域。戰國屬秦楚。[2][3]

周屬雍、豫。[2]

周昭王五十年,昭王攻楚出少習,死於 漢水。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春,晉(上雒)伐鄀(下)出少習。

周匡王二年(前611年),楚大飢,庸國率兵“蠻”攻楚,秦發兵出少習助楚滅庸。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唐、蔡侵楚郢都,楚申包胥求救於秦哀公哭七天七夜,哀公派子蒲、子元率兵車五百輛出經晉上雒過少習援楚。

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左傳》:“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 上雒(晉轄,今 商州地域和 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城治所)。左師軍 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 少習.(武關前)..,”。

周元王六年(前470年),商境大旱,“丹水絕,三日不流”。

周威烈王十三年(前413年),楚簡王攻魏,發兵至 上洛(今商州市 上雒古城即 寒川佛誕公園下孝義古城治所)。

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韓、趙、魏三國分晉時, 上洛歸屬於魏國。後來魏、楚交戰於 陘山,魏國害怕秦國援楚,將上洛獻給了秦國。從此, 商於六百里歸秦國管轄。[4]

周顯王十八年(前351年),修築商城(今丹鳳縣古城村),稱“ 城商塞”。

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衛鞅大破魏軍,獲大勝。俘公子卬,秦王封衛鞅 商於十五邑,號“ 商君”,遂稱“商鞅”。

商洛在戰國時屬商鞅封地,和毗鄰的於地,統稱為“ 商於”。先後分屬楚、晉(魏)、秦,最後統一於秦。 秦孝公因 衛鞅破魏有功,將衛鞅分封"於商"十五邑。地域約秦嶺至“城商塞”武關前後的商於六百里地域。故稱其為“ 商君”、“商鞅”。是此地以武關即商邑為中心的文化地域的開始。形成此地域的第一個軍事、文化經濟中心。(考古顯示:早在公元前351年,秦國就在這裡修了城,地址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古城嶺子,“整個臺地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300米”城。(《商州考古》p,070第五行)。出土文物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之封邑。

(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上雒、商(縣)[3] ,(包括

陝西“商洛市”概況

商洛(8)

今商州區、丹風縣、商南縣、山陽4縣)。屬京畿(咸陽)內史直轄關中地。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4年)

上雒和商(縣)沿用了秦朝的設置,增加了秦代屬三川的華陽(今洛南)縣,以上雒地(《商州考古》p、023頁載:古上洛(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出土秦代陶罐有兩戳五字:即”雒亭“和”楚裡孫“,證明此雒地在秦至秦前既有,且上雒城(晉、魏)前地帶曾為楚人居地,[3] 地界上雒至秦嶺為界,以下商地約從商地至現商南、丹水縣部分。商縣治所仍在商地現丹鳳古城村;及商鞅原封”商邑城“池。上雒縣治所仍設雒地即現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兩城相距約兩個驛站遠,兩城之間構成此地文化中心地帶。這也是自秦商鞅開始文化中心由商縣向第二文化中心”上雒“過渡的開始。商縣以下和上雒以上的兩縣地域,即大體相當於今商洛市轄地域。其兩縣地仍屬 弘農郡,隸 司隸校尉部,郡轄區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伊河以西及淅川、丹江流域。其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貌略鎮北),領11縣。包括上雒(今商州區、洛南縣兩地)。商(今丹風、山陽、商南3縣)。旬陽縣北部(今鎮安、柞水縣東南部)是漢中郡轄區; 杜陵縣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是京兆尹轄區。上洛這一地名,因居雒(鄀)水之上故名,春秋為鄀水戰國為雒水,秦朝為丹水

[3]

東漢(公元25——220年)

《商州大事記》載:“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建武二年(26),商州大飢,金一斤易米五斗。上洛改設為上洛侯國,封王遵為侯,治所轄地仍舊在古上洛即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建武十五年(39),劃上洛侯國歸京兆尹管轄”。地屬 京兆尹,仍隸司隸校尉部,轄區相當於今關中平原西安以東、渭南及商洛地區。 尹治設在長安,仍領10城,其中上洛、商兩縣的地域和今商洛地區大體相當。

三國(公元220——265年)

地屬曹魏之京兆郡,正始五年(公元244年)設,治所在長安,領11縣。仍稱上洛縣,魏文帝 曹丕又將上洛的“雒”字改為“洛”字。轄地包括今商州區、洛南兩地。

西晉(公元265——316年)

泰始二年, 晉武帝分京兆南部置上洛郡,這是商洛地、市一級建制在此地設置之祖始。是此地由第一文化中心向第二文化中心過渡結束的標誌。其治所在 古上洛(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 上洛、商、盧氏三縣(盧氏今屬河南省),現屬 司州,(轄區包括今河南省北部、中部、西部和山西省西南部及陝西省商洛地區。州治設在洛陽,領12郡。。)

南北朝(公元317——589年)

南北朝時期,中國呈分裂局面,行政建制混亂。郡縣朝設夕廢,統屬複雜。由東晉開始的南朝,在轄區的北部僑設了上洛的州、縣,用的是上洛的地名,以安置南遷的上洛的百姓,包括上洛的巴民。

北魏

屬洛州。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於上洛城設荊州,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上洛縣北部劃設拒陽縣,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將 荊州遷往 盧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又遷往襄陽,撤上洛郡,於上洛城設立洛州,領5郡,其中3郡屬今商洛:上洛郡,領上洛、拒陽2縣;上庸郡,領商(今丹鳳)、豐陽2縣;萇和郡,領南商1縣,即今商南。

西魏

屬洛州和雍州管轄。洛州治所設上洛(即現現寒川佛誕公園孝義古城村),領 上洛郡(今商州區)、 拒陽郡(今洛南縣)、 上庸郡(今山陽縣西北部、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 商縣(今丹鳳)及山陽漫川、商南縣。柞水西北部屬雍州管轄。

北周

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洛州為商州;治所設上洛(即今商州城)領上洛郡(含今商州、山陽、丹鳳;商南4縣及鎮柞部分地域);拒陽郡(今洛南地)。此時的商州新城距古上洛城30公里。新城的誕生和郡、州一級治所均遷移至新城。(一說此時古上洛仍保留)這是此地域文化中心由 古上洛“雒”地近800年後向上轉移過渡至新州城,第三個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開始。

隋代(公元589——618年)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撤上洛、上庸兩郡,保留商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商州復設上洛郡,治所仍設上洛,領上洛縣(今商州區)、商洛縣(商洛即從前的商縣-----今丹鳳縣一帶,隋文帝改稱商洛)、洛南縣、豐陽縣(今山陽、鎮安縣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5縣; 大興縣東南部(今柞水縣西北部)仍屬京兆郡管轄。據《隋書·地理志》載,商洛之名源於商山洛水。歷史上曾有上洛、商州等稱謂。歷代設州置縣,或州縣同設,交替沿革複雜。

唐代(公元618——907年)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上洛郡設商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劃歸 山南道,開元二十五年歸山南東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撤商州又改為上洛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上洛郡再改為商州,治所設上洛,領上洛(今商州區)、商洛縣(今丹鳳、商南兩縣)、洛南縣(今洛南)、豐陽縣(今山陽)、乾元縣(今鎮安及柞水縣東南部)、上津縣(今湖北省境內)。今柞水縣西北部屬京兆府。

五代十國(公元907—979年)

五代十國的行政建制沿用唐制,但由於分裂割據,各國疆域均不遼闊,道一級遂廢,為州(府)統縣的二級制。當時陝南東部經歷了後梁(公元907一923年)、後唐(公元923—936年)、 後晉(公元936—946年)、後漢(公元947—950年)、 後周(公元951—960年)等5個期代。

後梁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乾元、上津5縣;洛南縣改屬華州; 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漢時,商州領上洛、商洛、豐陽、上津4縣;南縣仍屬華州; 乾佑縣(公元949年改乾元縣為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後周時,商州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乾佑縣、萬年縣東南部屬京兆府。

北宋、金、南宋(公元960——1279年)

北宋時,商州初屬陝西路,後屬 永興軍路,治所設上洛,領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5縣。金、南宋時,商州屬金國京兆府路。北宋淳化二年(991), 王禹偁因論廬州妖尼道安誣徐鉉事,抗疏獲罪,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金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將商洛、豐陽兩縣降為鎮,併入上洛、洛南兩縣; 咸寧縣東南部屬京兆府;旬陽縣西北部(今鎮安縣)屬 金州。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五月改屬河南路。領上洛(今商州區、丹風、商南、山陽4縣及柞水縣南部),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廢上洛縣,以州 代縣,由州直轄,定名商州。這是以“雒“地所命名的”上洛縣、郡、建制“名稱歷經1269[3] 年後終止。(2013年算起)。轄地包括今商州、丹鳳、商南、山陽及柞水縣南部,並統領洛南縣地。

元代(公元1279——1368年)

商州先屬 安西路, 陝西行省,後屬 奉元路管轄。元代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建制,商州下領洛南縣,原來的上洛為在郭,仍不另設縣,由州直管,但商州所轄的地域和今天大體相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地屬西安府,時稱商州,轄地包括今商州區、丹風縣兩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降商州為縣制。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三月復升為州,領洛南、商南、山陽、鎮安4縣。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為避 明光宗朱常洛名諱,又改“洛”為雒”。

闖王政權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十月,闖王軍攻佔了商州,第二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朝,稱永昌元年,派魯大儒為商州牧,給山陽也派了縣令(其它各縣不詳)。永昌二年正月,闖王政權結束。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升為直隸商州,直屬陝西省,領商南;雒南、山陽、鎮安4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析咸寧、藍田、鎮安3縣之地置 孝義廳,屬西安府,這是柞水縣的前身。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州改設商縣(轄今商州區、丹風縣西南部)、洛南縣(今洛南及丹風縣東北部)、柞水縣(今柞水縣西部及鎮安縣東北部)3縣,屬關中道;山陽、商南、鎮安3縣,屬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撤銷道制,以省直接領縣。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在商縣城設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商縣、雒南、商南、山陽、鎮安、柞水6縣,一度還管過 藍田縣。是年在龍駒寨成立設置局。1949年7月13日,商縣人民政府成立。

建國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 商洛地區各縣陸續解放,在 商縣設置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主任分署第二分區,轄商縣、雒南、商南、丹鳳、山陽、鎮安、柞水7縣。

1950年,改名陝西省商洛分區專員公署,仍轄以上7縣。

1955年,將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

1958年12月,撤銷丹風、柞水兩縣(丹風分屬商南和商縣轄,柞水與鎮安縣合併), 商洛地區轄商縣、洛南、商南、山陽、鎮安5縣。

1961年10月又恢復為7縣。

1964年9月,因“雒”字生闢,經國務院批准,改“雒”為“洛”,時稱商洛專區,行政公署駐商縣城。

1968年,商洛專員公署改稱為“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各縣人民委員會易名為“縣革命委員會”。

1969年,商洛專區革命委員會改名為“商洛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更地區名為商洛地區行政公署。

1981年元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縣人民政府。

198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商縣為縣級 商州市。

200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地級商洛市。

位置境域

商洛在陝西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08°34′20″~111°1′25″,北緯33°2′30″~34°24′40″。東與河南省 南陽市、靈寶市、盧氏、 西峽、 淅川等縣交界;東南與湖北省鄖縣、 鄖西縣相鄰;西和西南與安康地區的寧陝縣、 安康市、旬陽縣接壤;北和西北與 渭南市的潼關縣、華州區、華陰縣及西安市的藍田、長安兩縣毗連。

商洛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商州市,與省會西安市和與所屬其他六縣人民政府駐地的距離以公路捷徑計:距西安110公里;距洛南縣48公里;距丹鳳縣51公里;距商南縣117公里;距山陽縣62公里;距鎮安縣174公里;距柞水縣146公里。

[1]

地形地貌

陝西“商洛市”概況

商洛

商洛地形地貌結構複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境內有 秦嶺、蟒嶺、流嶺、鶻嶺、新開嶺和鄖嶺六大山脈,綿延起伏。嶺谷相間排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伸展,呈掌狀分佈。海拔最高點位於柞水縣北秦嶺主脊牛背梁(2802.1 米),最低點位於商南縣梳洗樓附近的丹江谷地(215.4米)。 [12]

水文環境

陝西“商洛市”概況

商洛(5)

商洛境內溝壑縱橫,河流密佈,共有大小河流及其支流72500多條。主要河流有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另有五條獨流出境河流,即藍橋河、許家河、滔河、黑漆河、新廟河。這些河流分屬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屬黃河域的有洛河、蘭橋河,流域面積2882.8平方公里,佔河流總面積的15%;其餘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6700.9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總量的85%。 [12]

氣候環境

北部氣候屬暖溫帶,南部氣候屬亞 熱帶。由於受到冬夏季風和 青藏高原環流的影響,加上秦嶺整個山脈對南方暖溼氣流的阻擋作用,所以商洛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呈現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幹夏溼,乾溼分明的氣候特徵,乾旱、連陰雨、暴雨、冰雹、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年平均氣溫7.8~13.9℃,最高37℃~40.8℃,最低-11.8℃~-21.6℃。降水量 年均710~930毫米,日照1860~2130多小時。無霜期為210天。

礦產資源

概況

陝西“商洛市”概況

商洛

商洛地區在地質歷史中經歷了加里東運動、華力西運動、印支運動和新構造活動,以及優地槽的褶皺回返過程,地質構造發育,岩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岩漿及熱液活動為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礦產。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0種,已探明礦產儲量46種,其中大型礦床15處,中型礦床24處。儲量居全省首位的有鐵、 釩、鈦、銀、銻、錸、水晶、螢石、白雲母和鉀長石等20種,其中柞水大西溝鐵礦儲量3.02億噸,佔全省的46%,居全省第二位的有銅、鋅、鉬、鉛等13種。

[13]

黑色金屬礦產

鐵、釩、鉻、錳、鈦五個礦種在本區均有分佈,以鐵、釩、鈦三個礦種具一定優勢。

鐵礦本區各縣(市)均有分佈,礦床、礦(化)點130餘處,探明儲量3355.7萬噸,佔全省儲量的49.8%。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1處,小型礦床6處,主要集中在柞水、洛南兩縣。

礬礦主要分佈在山陽、丹鳳、商南三縣,已發現礦床、礦點8處,探明儲量22.43萬噸,居全省地(市)前列。

鈦礦分佈於商南、柞水兩縣,礦產地3處。探明儲量36萬噸(TiO2)。有金紅石礦和釩鈦磁鐵礦兩種。

錳礦分佈於商州、洛南、鎮安及商南,小型礦床一處,礦點約4處。提交普查儲量12.9萬噸。

鉻鐵礦區內有礦床一處,礦點兩處,分佈於商南、丹鳳兩縣,均分佈於超基性岩中。[13]

有色金屬與貴金屬

商南也有已發現有色礦種10種,為銅、鉛、鋅、鎂、鎳、鎢、鉬、汞、銻、鈷。均有探明儲量,以鉬、銻、鉛、鋅、鎂礦具較大優勢。

銅礦主要分佈於丹鳳、山陽、柞水和商州,礦床3處,礦(化)點51處,探明儲量16.86萬噸。成因類型有硅卡巖型、熱液型、沉積型和火山岩型,以前三種為主。

鉛鋅礦主要分佈在除丹鳳、商南以外的五個縣(市)中,共發現礦產地14處,已探明儲量鉛39.4萬噸、鋅47.7萬噸。

鉬礦主要分佈於洛南、商州兩地,已發現鉬礦床3個,礦(化)點8個,探明儲量約28萬噸,多集中於洛南黃龍鋪礦區石家灣礦床和大石溝礦床。

鎢礦分佈於洛南、商州,礦床一處,礦(化)點三處,探明儲量(WO3)4480噸。

水利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據勘測,地表水徑流量年均64億立方米,總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量30.2萬千瓦。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1)藥材類

商洛又是全國有名的“天然藥庫”。中草藥種類1119種,列入國家“中草藥資源調查表”的達286種。其中年產量50萬公斤以上的有 連翹、 五味子、丹參、蒼朮、 青風藤、淫羊霍、黃姜、桔梗、威靈仙、茵陳等10餘種;年產量10~50萬公斤的有金銀花、 柴胡、天麻、白朮、山楂、黃芪、 豬苓、山萸、 柏子仁、遠志等10餘種。其中連翹、金銀花、丹參、山萸、五味子、桔梗年收購量居陝西省之首。木耳、香菇總產分別達到1000多噸和3700多噸。茶葉年產量40多萬公斤,連續15年被評為省優產品。

(2)纖維類:有龍鬚草、棕片、構樹皮、葛麻、苧麻、桑樹皮、樺樹皮、竹子等。其中龍鬚草是高級造紙原料,全區年產約4~5萬噸。

(3)澱粉類:有薯蕷、橡籽、毛慄、葛根、石蒜等。有許多植物澱粉含量高、品質好。如橡籽仁的澱粉含量達50~60%,橡籽年產量約5000噸。

(4)油料類:有核桃、松籽、油桐、烏桕、椿樹籽、花椒籽、黃連木籽、八月炸籽等。年產油桐籽約3500噸。

(5)化工原料類:有五倍子、橡碗、薯蕷、刺黃櫱、漆樹、黃櫨、化香樹等。年產橡碗6200噸、生漆6.75噸。

(6)牧草類:據畜牧部門普查,本區牧草植物共85科、480餘種。主要有芒、白羊草、藎草、葛藤、野豌豆、鵝冠草、紫花苜蓿、唐松草、胡枝子等。[13]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近千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 羚牛、蘇門羚、林麝、錦雞、金錢豹、 大鯢等24種。

(1)獸類

種類較多,分佈廣泛。主要有羚牛、草兔、 松鼠、狐狸、黃鼠、狗熊、 水獺、蘇門羚、青羊、林麝、盤羊、靈貓、豹貓、金貓、花面狸、小鹿、豹等。其中羚牛、蘇門羚、林麝、金貓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柞水西北部以牛背梁為中心的老林、太河等林區是羚牛集中分佈區,面積約12萬畝,為陝西省牛背梁羚牛保護區的組成部分。

(2)鳥類

據西北大學生物系等單位聯合考察,本區鳥類有13目、19科、70屬、103種,其中當地繁殖鳥94種,冬候鳥和旅鳥9種。主要有:環頸雉、長尾雉、石雞、錦雞、八哥、畫眉、 杜鵑、灰喜鵲、灰鷺、 啄木鳥、山斑鳩、戴勝、三寶鳥、金腰燕、松鴉、三道眉、草鵐等。其中白冠長尾雉、 錦雞屬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