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深读惠东两会|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你脚上穿的名牌时尚女鞋很可能是“惠东制造”!长期以来,制鞋业内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世界上80%的女鞋是中国制造,而中国80%的女鞋产自惠东”。

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2017年惠东产鞋达9.2亿双,产值305亿元,有60多个国内外鞋类知名品牌选择惠东企业作为制造商。

历经近40年的发展,制鞋业成为惠东的传统支柱产业,是惠东民营经济的重要支撑。曾经辉煌,然而近年来惠东制鞋业遭遇发展瓶颈,如何应对转型“阵痛”,备受人们关注。

深读惠东两会|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当前在惠东,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制鞋重镇黄埠镇为例,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在该镇落户,“高精尖”的“国之重器”还将带动相关的产业链,传统的制鞋业该何去何从?

“制鞋业老本行不能丢!”惠东县委书记郭武飘在参加惠东县十届人大五次会议黄埠代表团审议时说到,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为制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振制鞋业发展的信心,做大做强制鞋业。

在今年惠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魏荣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8次提及制鞋业,其中强调,以检测检验平台功能、产品研发中试平台功能等“六大功能”助推鞋企转型升级,引进培育一批有支撑力、有自主品牌、带动力强的鞋业龙头企业,巩固提升“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地位。

当地已经行动起来。4月初,惠州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惠东举行,这标志着惠东时尚创意学院建设工作拉开帷幕,将有助于破解人才缺乏的困境,促进加速鞋包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惠东制鞋业这一老本行,如何应对转型“阵痛”,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值得期待。

深读惠东两会|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活跃的惠东“草根经济”

1981年,港商李炳好回到家乡惠东县黄埠镇,带着在香港学会的制鞋手艺和一些设备,他开始创业,办起了首家家庭式手工作坊鞋厂。自此,制鞋产业在惠东落地生根,惠东成为全国最早的鞋类生产基地。

早期,这种“一把锤子、一把剪刀、一桶胶水”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是惠东鞋的主要生产模式,生产主要依靠手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此后,在惠东吉隆、黄埠等制鞋重镇,鞋业步入雨后春笋般的发展状态,家家户户办工厂,鞋材门店成行成市。

从1981年至今,惠东培育出了黄埠、吉隆、平山、大岭四个制鞋大镇,鞋业企业已发展到超6000家,鞋业从业人员达23万人,年产鞋超9亿双,年产值超300亿元。

2006年,惠东被授予“中国女鞋生产基地”荣誉称号;2018年,惠东女鞋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鞋业被视为“草根经济”,带动了就业,拉动了消费。鞋业在吸纳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方面等方面贡献积极,商贸、饮食、休闲、娱乐等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开头前几年是惠东制鞋业的“黄金时代”。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惠东从事制鞋行业,在吉隆、黄埠等镇,流动人口的数量是户籍人口的好几倍。

十来年前在吉隆镇,凌晨4点都可以在街上买到新鲜的青菜。因为吉隆镇的鞋厂往往在那个时候才收工,而收工如此之晚又是因为鞋厂拿到的订单太多,加班完全停不下。

近年来,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作为传统制造业的惠东鞋业,也开始主动拥抱“互联网+”,网上直接接单、电商销售成为鞋业销售亮点。2018年,阿里巴巴“美鞋园”服务中心上线运营,标志着惠东女鞋电商批发销售驶上快车道。截至目前,惠东从事鞋业的网店有6000多家,注册企业5000多家,每日成交量57万双,日成交额约3000万元,位居全国县级首位。

深读惠东两会|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遭遇发展困境亟待转型

曾经十分风光的惠东制鞋业,如今遭遇发展困境,进入“寒冬”。

2008年金融危机让从事外贸订单的鞋企感受到了阵阵寒风,随后几年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市场环境不佳、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制鞋业发展困难重重,十分不景气。

同一鞋厂生产的鞋子,贴上知名品牌的标识,价格就是几百上千元,贴上自己工厂的商标,每双只卖一百多元。

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惠东大部分鞋企规模小、牌子弱、过于依赖贴牌和加工的弱点,代工之路越走越窄。然而自创品牌,并非易事,品牌培育,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观念、人才、规划等,都在制约企业自创品牌。

“很多鞋企只能算是国外销售和出口公司的‘国内加工厂’,产品价格、交货期限、质量验收等全部掌握在别人手中。”惠东县政协委员、惠东鞋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戴少锋认为,惠东鞋业面临的困境,多为行业的共性问题,归根结底是鞋业发展主动权缺失所导致。

主动权缺失的背后,凸显的是技术水平低下,品牌化不足,企业经营管理涣散的行业现状,这也令鞋业的电商之路充满坎坷。政协委员、惠东县青年企业家联合会会长林水清坦言,惠东的数千家鞋业网店依然以单打独斗为主,亟需建立电商聚集区,以发挥出电商协会在沟通交流和抱团作战方面的最大价值,为鞋企的技术、品牌、人才等提供最大帮助。

融资难融资贵也在困扰着制鞋行业。“鞋企融资难、融资贵是普遍现象。”在惠东县人代会黄埠代表团审议时,该县人大代表林义发坦言,鞋革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承受着较大的转型压力,资金链更是关乎企业经济命脉的现实问题,但受制约各类条件约束及历史遗留问题,从银行“借钱”越来越难。

深读惠东两会|不能丢的老本行,惠东制鞋业如何应对转型“阵痛”?

整合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今年年初,位于惠东县产业转移园的国家级鞋材及鞋产品质检中心开始试运行。该中心是全国第五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落户在县一级行政区域的国家级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可以为该县广大制鞋企业提供质检等服务,还将为品牌培育和研发生产提供高端全产业链的公共技术服务。

事实上,作为传统制造业,在鞋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必将会感觉到“阵痛”,如何帮助行业平稳过渡,让企业走出困境,惠东一方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政策奖补营造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惠东正在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打造鞋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加强产业基础功能设施建设。

作为传统劳动密集行业,惠东鞋业呈现出“散”“小”的现状,工艺装备落后、环境污染防治能力低下、企业布局不合理、管理涣散等问题应运而生,不容忽视。

“成立鞋业制造的微工业园,将中小微鞋企集中转移至园区,形成片区化管理,一揽子解决排污、消防等管理问题,并为企业抱团取暖拉近距离。”在惠东县人代会黄埠代表团审议现场,市人大代表、惠州市远东集团董事长邹庆严建议。

当前,惠东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包括强化鞋业政策帮扶、支持鞋业创建品牌、鼓励鞋业创新驱动、促进鞋业两化融合和完善鞋业服务平台等系列措施,帮助扶持鞋业发展,推动鞋业做强做大,巩固提升“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地位。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刘穗龙建议,惠东鞋业要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市场深度融合,强化行业抱团和创新协作,致力保持并不断提升惠东鞋业产业链、设计、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力。

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陈占光建议,惠东鞋业深入研究消费需求,龙其是新崛起的消费者对于时尚合成材料女鞋的时尚需求和舒适性需求,继续加大设计研发力度,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对新一轮环保标准的认知和对标落实,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传统时尚女鞋存量优势,培育新的增量竞争优势。

他山之石

温州:开展整治行动 倒逼鞋企转型

去年,“中国鞋都”温州制定了“制鞋等六类行业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在政策法规、工艺装备、污染防治等方面对鞋企提出明确要求,未经环评审批的企业,须符合准入条件,方可列为“规范提升一批”整治对象,列入搬迁名单;不能列为“规范提升一批”整治对象的企业,将依法予以关停淘汰。温州做法的目的是鼓励企业使用先进工艺、新技术,以达到对鞋企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

晋江:积极创新 为创品牌提供支撑

去年,“晋江经验”备受人们关注,晋江也是我国制鞋重镇,诞生了安踏、361°、特步、乔丹等体育品牌,从中也可以看到当地鞋业对于创品牌的重视。当地曾经安心生产“贴牌鞋”,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大洗牌中,晋江鞋企努力打造品牌,从低端模仿起步的创业,到后来通过转型升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行创新,突破产业层次低、产品同质化、产权家族化的重围,为创品牌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浴火重生。

【记者】乌天宇 张峰 罗锐

【作者】 乌天宇;梁维春;张峰;罗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