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古时候的寡妇如果再婚会面临什么?

寡妇再婚,是一个很具有争议的问题,一个是牵扯到社会道德,另一个是当事人的今后的生活,再有就是儿女的看法意愿,即便放到现在,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寡妇不应该再婚,尤其是涉及到老年人的问题,对于寡妇不能再婚中的很大一部人都是思想比较守旧,封建的,大多数这么想的人一般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受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

而寡妇再婚,其实对于当事人而言只要个人愿意,其实还是比较有利的,至少在后半生的生活里有了一个可以常伴身边的人,生活也会增添许多乐趣,减少几分孤独。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古时候的寡妇如果再婚会面临什么?

但是寡妇再婚,放到现在而言,阻力最大的还是双方的子女,如果是小孩子大多都会觉得,如果父母再婚,自己就不会再得到父母的爱了,或者是父母就不会再像从前那样爱自己了,也有一些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看待父母再婚这一件事,总觉得不能或是不该。

而古时候的人又是怎么看待寡妇再婚这件事的呢?

其实对于寡妇再婚,古时候的人,基本上都认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对于古时候的人来说更难更苦,当然也不乏思想比较开明的,儿女依然孝顺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古时候的寡妇如果再婚会面临什么?

范仲淹两岁丧父,后来他的母亲带着他嫁到了朱家,范仲淹在朱家改名叫朱说,范仲淹的运气是比较好的,朱家人对他都比较好,平时也和朱家的各位兄弟学习成长,而朱家人对于范仲淹既没有歧视也没有虐待,直到范仲淹长大后,他的母亲才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至此恢复了原来的姓氏。范仲淹考中进士当了官之后,便把母亲接回家中奉养,母亲故世后,范仲淹辞官守丧。

无论是对于范仲淹还是他的母亲无疑都是十分幸运的,找到了一个好人家,范仲淹对于再嫁的母亲也是十分体谅母亲当时的境遇,对于自己母亲再嫁,通情达理,毫无怨恨,爱护尊重,生养死葬。这一点比现在很多人做的都好。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古时候的寡妇如果再婚会面临什么?

北宋名臣,太子太师杜衍,他是一名遗腹子,从小跟着祖父生活,到十五六岁的时候,遭到两位哥哥的虐待,脑袋被剑砍伤,最后不得已逃到了母亲那里,但他的命运却和范仲淹不同,他的继父觉得他就是一个累赘,一个拖油瓶,根本不愿意收留他,他没办法只能在外流浪,后来得到别人的资助,最终高中进士。可以算是屌丝逆袭了。同时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时下很流行的话,今天你看不起我,明天的我要你高攀不起。

如果在对待寡妇再婚的问题时,儿女们如果能够做到通情达理,替父母着想,再婚的父母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而父母对于对方带过来的孩子也能视如己出,给予足够的爱护,大家都爱护彼此前任的孩子也能增进夫妻间的感情,生活就减少了许多烦恼,日子也会更加幸福。更重要的是社会,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承认寡妇再婚的话,将会为他们的生活减少许多流言蜚语,彼此才会越来越好。

对此你怎么看呢?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