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春秋時老聃撰,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意義。亦稱為「道德經」、「道德真經」。

老聃名李耳,生卒年不詳。字伯陽,諡曰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無為之說,後世以為道家始祖。孔子嘗往問禮,著有道德經五千餘言。現今社會各行業中,如:鐵匠、煤窯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鐵匠等,皆祭拜老子為祖師爺。亦稱為「伯陽」、「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陽」、「李老君」。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得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