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隨著租界擴張和城市化的發展,麥根路沿線及其周邊地帶房地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前後,沿麥根路各種石庫門新舊里弄、花園洋房,蔚然成型,眾多紡織廠、煤球廠、無線電廠、保溫瓶廠、日用化學品廠……也夾雜其間,一部生活氣息濃郁的西區都市樂章,在如今被稱作“蝴蝶灣”的這片土地上瀰漫著。

歸仁裡

康定東路3弄,原麥根路195弄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歸仁裡過街樓細部

1928—1930年間,由鹽商黃壽山(杭州人)向在北平為官的桑姓買進3號房產和周圍地皮後,建造了14幢磚木結構二層樓石庫門舊式里弄房(包含原3號在內)。“歸仁”取自儒家經典“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黃氏原居住在3號內,建房後搬至6號居住,而3號作為藏書室用。抗戰後,此地房產又全部轉賣章錦林,章氏遷居3號,但3號後被國民黨中統機關——“醒聲社”佔用。1949年後,“醒聲社”匿跡,而3號都歸章氏,至今仍由其後人居住。除該處外,歸仁裡房屋均系公有房屋。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歸仁里弄口過街樓及沿康定東路房屋

泰來裡

康定東路13弄,原麥根路209弄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泰來里弄堂口及其細部

東靠歸仁裡。約建於1911年,系天主教會產業,為三層樓磚木結構教堂式建築,共計12幢,建成後以“首慈堂”名義出租。在弄內建築東側,原來種植有草木,在歸仁裡建成後,又在此增建二層樓磚木結構住宅建築6幢。其名稱據傳由廣東人周泰來經管,故名“泰來裡”。弄底可與太和坊相通。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泰來里弄內建築及細部

世德里

康定東路33弄,原麥根路233弄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世德里過街樓及其細部

緊鄰泰來裡西側,並與之相通。1928年由世界書局(總經理紹興人沈知方)在此建造42幢住宅,系二層樓石庫門舊式里弄,磚木結構。除了街面一排外,房屋式樣都基本一致,全弄北寬南窄。當時由副經理沈思期收租和受理。因傳說世界書局“積德”,故稱為世德里。抗戰前,該處租金昂貴,租客稀少。後因世界書局債務纏身,遂將世德里房產抵押給勸工銀行,後正式賣與銀行成為其產業,但不久後又轉賣給國華銀行。“八·一三”抗戰爆發,蘇州河以北居民紛紛遷入定居,人口逐漸增多。1949年後,因國華銀行經理唐壽明系日偽漢奸,世德里定為敵產而由國家全部接收。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世德里弄內弄外建築

三餘裡

康定東路53、63弄,原麥根路259、269弄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三餘裡兩處過街樓及其細部

為二層樓石庫門公館式建築,計17幢,大約建造於“八·一三”抗戰之前。據當地居民稱,原來即為公館。原麥根旅社在康定東路49號(原淮安路255號),後改為民居。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三餘裡沿街建築

張愛玲故居

康定東路85號,原麥根路313號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藏身弄內的張愛玲故居

這幢四層清水紅磚老洋房,如今隱藏在石門二路社區文化中心的背後,且已與周邊舊裡融為一體。這棟始建於清末民初的建築,是張愛玲的曾外祖父李鴻章給女兒的陪嫁。建築南立面有連續的券窗和大型水泥臺階、雨蓬、曬臺等,屋前還有花園,現已不存。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在這座老宅中出生,並度過了幾年青春歲月。1922年張愛玲2歲時,父親張志沂(字廷重)謀職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而全家則搬家到天津英租界。母親黃素瓊(字逸梵)是一位新潮女性,而張志沂是舊式遺少,不同的世界觀,造就了其婚姻生活的不如意。1924年母親黃逸梵撇下子女攛掇小姑子,即張愛玲的姑姑張茂淵一起出門遠行,漂洋過海赴英國留學去了。8歲時,張家又從天津搬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閱讀中國古典名著。1930年,張志沂與妻子黃逸梵離婚,10歲的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後來首次發表短篇小說《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又在聖瑪利亞女校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1934年,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之女孫用蕃結婚。張愛玲與父親之間的和平關係就此終結。父親曾把張愛玲關在一個屋子裡長達半年之久,直到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在保姆的幫助下,逃離了自家鐵門,跳上黃包車,來到開納路(今武定路)她母親那裡。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居如今更為人熟知的,位於赫德路(今常德路)上的愛丁頓公寓(今常德公寓)。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張愛玲及故居入口

正是麥根路這棟房子,正是這段少女時期的經歷,帶給了張愛玲無盡的敏感、倔強與哀愁,那種陰鬱、刺痛的生活,也一直延伸到她的內心和創作中。如今,故居已成為文化中心的一部分,張愛玲家人居住過的房間分別成為文化中心的劇場、圖書館、活動室和辦公室。文化中心還在這裡特闢“張愛玲書屋”,使這個老上海的文化符號在愛玲作品的“原鄉”綻放。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張愛玲故居所在弄堂及北側街道文化中心建築

康定花園

康定路2號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康定花園東樓

原為上海灘“顏料大王”張發文的張氏花園。正門在康定路上,而麥根路上的東側立面也相當精彩,使其當之無愧成為麥根路上最美建築之一。由三幢建於1923年左右的法國古典式花園住宅組成,典雅莊重不失華麗。外立面裝飾強調垂直向構圖,簡潔的幾何紋樣受當時西式裝飾風格的影響。主立面兩側前凸,形成中間虛兩端實的格局,中間巨柱貫通兩層。1953年,上海市衛生局購下此處三幢建築(康定路2、4、6號),後合併為2號一個門牌,並在此設立上海兒童保健院。1954年,兼併香山路上的“上海兒童醫院”,在此處成立上海市兒童醫院。1994年醫院遷出後,康定花園至今仍是市衛生系統辦公用房。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康定花園沿街建築

麥根裡(淮安裡)

泰興路703弄,原麥根路397弄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80年代麥根裡地形圖和建築群俯瞰(錄自《靜安區地名志》)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零星散佈著一些莊稼地。沿蘇州河邊有一排白色的欄杆,“白欄杆”成了當時這一帶的地名。後有世代為官的安徽合肥龔氏投資建造舊裡住宅,以所在路名定名“麥根裡”,白欄杆之稱就此消亡,之後又隨麥根路更名而稱“淮安裡”。麥根裡地域狹長,有舊式石庫門裡弄住宅86幢,在弄堂東西兩頭有廣式弄堂房屋39幢,中間分佈有13條支弄。抗戰後此處房屋曾由外商義品洋行經租,直至1949年後政府接管,成為公有房產。麥根里人口突增也發生在抗戰之後,大批勞動人民從閘北逃難而來。近期,麥根裡已全部拆除。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2007年時的麥根裡內外(攝影:陳寒松)

1916年前,這裡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 如今變身上海豪華地段

2019年已拆遷的麥根裡泰興路沿街,不遠處為在建中的昌平路橋

-待續-

《上海市裡弄俗稱彙編》,上海市公安局編,內部發行,1975年

《靜安區地名志》,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政府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年

《靜安區衛生志》,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編,內部發行,200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