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現有期貨市場 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

“一帶一路”建設為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帶來廣闊的空間,也為中國期貨市場打造區域定價能力提供了機遇。多位專家認為,當前推進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仍存在一些挑戰,應該把握“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機遇,找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求,實現共贏,我國期貨市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定價影響力就會得到提升。同時,還應優化現有期貨市場的交易規則和交易制度,使之更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習慣。

优化现有期货市场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

提供良好發展機遇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鬍俞越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欠發達國家,開展國際經貿合作伴隨一定風險,而期貨交易的目的就是規避風險。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韓乾表示,在現有“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將進一步強化相關國家之間的商品貿易聯繫。這些國家的實體企業對於風險管理的需求將會增加,因此會給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的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廣發期貨董事長趙桂萍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其原油、鐵礦石、天然橡膠和棕櫚油等產品產量較大,與中國貿易量也很大。這當中,實體企業和貿易商有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投資者有跨市場套利的需求。隨著中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他們能夠利用中國的期貨市場滿足自身需求。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國期貨市場提供了百年難逢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但這一區域商品期貨市場發展嚴重不平衡。而我國通過輸出基礎設施建設和整合沿線資源,能夠為期貨市場開放、重構定價規則和逐步改變貨幣體系帶來機遇。

國際化進程挑戰仍存

“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大挑戰是市場結構,包括交易基礎設施、交易規則、監管制度等,還未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韓乾認為,金融市場的演化是內生性的,市場結構與一國的實情交相互動,並最終相互適應。雖然這種適應成功解決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但可能給正在推進的國際化進程帶來一些不便甚至是阻礙,因為有一些適合我國的制度和規則與國際市場現有結構、通行規則、監管理念和制度存在較大差異,有些還有衝突。此外,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中還面臨一個挑戰,就是要控制好開放過程中帶來的市場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卞永祖也認為,國際投資者、做市商等都需要時間來熟悉我國交易制度,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挑戰。

田利輝認為,當前,我國眾多期貨從業機構規模相對較小,常年依賴單一通道類業務盈利,創新發展不足。

趙桂萍認為,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最大的挑戰是法治化建設未能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期貨行業缺少宏觀層面的法律基礎,目前只有《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且對國際化、適當性、投資者保護等關係期貨市場發展的重要問題均未涉及。

多措並舉提升定價影響力

對於如何提升中國期貨品種在“一帶一路”區域內的定價影響力,田利輝認為,應該聚焦西方發達期貨市場尚未關注的商品期貨新品種。其中,重構和發展他國認可的期貨交易平臺,是建設大宗商品區域定價中心和推動資本市場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中之重。

卞永祖建議,加快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修改、金融監管制度的創新、銀行制度創新等,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加快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要創新更多金融產品以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需求,比如浮動利率債券、零息債券、期權期貨、遠期利率協定等。這一系列的金融創新,不僅可以吸引更多金融投資者,也會促進期貨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趙桂萍認為,一是要儘快推動《期貨法》出臺,對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市場進行全面規範,對場外衍生品交易進行適度監管,使期貨市場能在國民經濟更多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國際化進程要加快,既要推動具備條件的品種儘快實現國際化,也要繼續推出新的品種和期權。三是期貨公司要不斷修煉內功,注意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要敢於抓住歷史所賦予的機遇。

韓乾則表示,根本還是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合作共贏。根據不同國家貿易特點、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的不同,找準當地企業在定價和風險管理方面的需求。找準需求、實現共贏是核心,只要能夠發現真正的需求,企業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真正用到我們的期貨品種,用它們來定價和進行風險管理,那麼我國期貨市場就自然而然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生定價影響力。

同時,韓乾認為,圍繞需求還應優化現有期貨市場的交易規則和交易制度,使之更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易習慣,努力提高這些國家和地區企業參與期貨交易的便利性和靈活性,比如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商品期貨交割庫;對相關國家和地區需求很高的品種進行量身定製,給予交易優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