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豫北,黄河以北六地市,包括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及济源。

01 安阳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安阳

安阳。公元前257年,对于安阳来说,是个重要的历史年份。就在这一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了宁新中。秦国的国君收到秦军胜利的消息后,他的目光看着“宁新中”这三个字,陷入了沉思。他在想,这个宁新中是个好地方啊,气候宜人,有山有水,今天终于属于我们秦国了。不过,我得给这个地方取个新名字啊,要不老让人觉得这个地方还不是秦国的一样。取个什么名字呢?嗯,“宁”和“安”意思相近,这个地方又位于淇水的北面。(画外音:古代,水北山南为阳。)有了,这个地方就叫“安阳”吧。想到这里,秦王大喝一声:“来人,布告天下,从现在起,宁新中改称安阳。”这就是“安阳”之所以叫“安阳”的由来。又称邺城,相州。

林州,名隆虑,因山得名。东汉延平元年(106),避殇帝刘隆讳改名林虑,金贞佑三年(1215)改称林州,元至正二年(1336)降州为县,六年(1340)复升为州,明洪武三年(1370)始称林县。1994年1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林县设立林州市,从此进入了全国的城市行列。

汤阴,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荡阴县,治今县城。

因位于荡水(现汤河)之阴得名。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称魏德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

内黄,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置县(治所在今东庄镇旧县村),隶属魏郡,因当时黄河以南有外黄县(今杞县),自我观物,惯以黄河之南为外,之北为内,此地处黄河北,故名内黄。

滑县,滑县之名始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于“滑”,盖因滑台城而得名。《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春秋时,滑县为卫国的曹邑。秦汉之时,滑境称白马县,隶属东郡。隋至明初,滑县称滑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

02 濮阳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濮阳

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故有帝都之誉.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黄河与济水支流,后因黄河泛滥淤没)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清丰县,隋朝开皇年间,那时候的顿丘县有个叫张清丰的年轻人,聪颖达理,善侍父母,孝行闻名乡里。张清丰家境贫寒,父亲过世后,以卖烧饼为业,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生活清苦,度日艰难,但他对母亲还是非常孝顺的。每天打出的第一炉烧饼,不管谁要、出多少钱,他都不卖,总要留给他母亲吃,天长日久,便被当地人传为佳话。张清丰贤德行孝,在本地更为传颂。朝廷也曾多次下诏请张清丰出来做官。而张清丰为尽孝道,屡招不士。后人为纪念他,将他的所在地更名为“清丰店”,并立了碑,修了祠堂。唐大历七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以县境有孝子门阙,逐表奏以“清丰”之名为县名。析顿丘、昌乐四乡置清丰县。清丰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用到今天。全国仅有的以孝道命名的县。

南乐县,西晋置昌乐县,县治与乐昌同垣。何以将乐昌二字颠倒过来,可能认为昌在乐后,与古圣昌意之名不恭有关。南乐旧志与新志,皆言此县寻废。晋置废昌乐县时间和何以置废匆匆,其因不祥。

范县,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始置县,以南临范水而得名。

台前县,因治所在台前村得名。原属于山东寿张县,建国后因金堤河水务管理不便,从寿张县脱离。

03 鹤壁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鹤壁

鹤壁,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建市,是河南省省辖市之一。

淇县,古为沫邑(一作妹邑)。商末名朝歌,帝乙、帝辛(纣)别都。西周为卫国都。战国属魏。秦置朝歌县,治朝歌镇(今淇县县城),属河内郡。两汉因之。三国魏曾于县置朝歌郡,寻废。晋朝歌县属汲郡。隋大业初改置卫县。蒙古宪宗五年(1255年)置淇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淇州为淇县,因淇水得名(治今淇县县城)。

浚县,”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设县,因位于黎山之下、黄河之阳得名,称黎阳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元末战乱和蝗灾旱灾,浚州人流离失所,死伤严重,境内不足5000人,为此撤销浚州建制,将黎阳县改称浚县,县城从浮丘山顶向北迁移至现在的城址,并在明初先后四次从山西洪洞向浚县移民,新建了300多座村落。大量的山西移民进入县境,把浚“jùn”读成了“xùn”。久而久之,“jùn”县就成了“xùn”县,而“黎阳”则成了历史称呼。

04 新乡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新乡

新乡,原新中乡,现在新乡老城区,隋初改置新乡县,“新乡”始有此名。

卫辉的前身是汲县,要想讲清楚卫辉地名的由来,首先必须搞清楚汲县的来历。根据《禹贡》的记载,汲地属于冀州,殷商后期,汲地属于殷牧野之地。周武王灭商以后,把殷商国都附近的土地划分为邶、鄘、卫三国,汲地属于鄘。汲作为地名,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春秋时期,就在今卫辉市区西南曲里村有一泉水流出,形成一条小河,沿河居民盛行汲水灌溉,故名该河汲水。汲水流经的第一个村落就叫汲。战国时期,这个地方被称为汲邑。可见,汲县是因水而得名的。汲县正式设县是在西汉。汉高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在汲邑设立汲县,治所在今汲城村。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曾封公上不害于汲,称终侯,也就是汲绍侯,国名汲。元世祖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元政府把原来的

卫州和辉州合并设路,取卫州和辉州的第一个字,称卫辉路,路的治所就在汲县。现在卫辉仅有古卫州之地。

辉县,古称辉州,上述卫辉的辉即取自于辉州,明洪武年间改称辉县。

获嘉县,汉朝时因在此地捕获吕嘉得名。刘彻问讯吕嘉被俘获,赐地名。

长垣县,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中曾引用《陈留风俗传》关于长垣的记载,云:“县有防垣,故县氏之。”《陈留风俗传》明确指出长垣县是因为县境内有防护墙而得名。

延津县,延津有五津组成. 孟津,棘津,延寿津,灵昌津,石济津.延续百里,首位相接。古延津由于绵延数百里,所以称之为延津。津,古代渡口,同现在洛阳孟津县。

原阳县,原阳县在过去为原武、阳武两县,汉代原武、阳武即置县邑。1950年3月,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定名为原阳县。

封丘县,汉置封丘县。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 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05 焦作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焦作

焦作,“焦作”据字意分析,“作”乃“作坊”之意,古代各种手工业都称“作坊”,因这里的煤窑业颇多,围绕窑业的发展,相继出现手工作坊。古代以姓氏取名的作坊很普遍的。据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记载,多有姓氏的记号。东焦作人世代相传,该村古时原有“焦”姓,并在村里开办打铁作坊,称为“焦作作坊”,简称“焦作”。 此外,民间传说,在古时候,这里是漫无边际的荒野,枣林丛生。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了一批移民,见到这里枣果累累,尚可充饥,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以枣为食物,开荒种地,并把枣果收摘晒干储藏起来,这种枣果经过晒干胶酥可口,解决了人们的越冬口粮困难,为了纪念这种“焦枣”对人们的功绩,就以“焦枣”作地名,表示人们对“焦枣”的怀念。历代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使荒野变为大片良田,在生活中逐渐把“枣”字串读成“作”字,把“焦枣”称为“焦作”。

修武县,周代之前此地称“宁邑”,商末(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伐纣,大军途经宁邑时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故改宁邑为“修武”

博爱县,民国16年(1927年)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从沁阳县析出一部分,并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之意,设置博爱县至今。现开封民权县得名相同。

武陟县,隋置,“陟”意为登高、兴起,取周武王高升、兴起之意

孟州,孟州市古称孟涂国,秦置河雍县,汉称河阳县,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升河阳为孟州。

沁阳:因处沁河之北(阳)得名。但现在实际位置位于沁河之南。

温县:

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

06 济源篇

河南县名来源大全-豫北篇

济水源头,故称济源。与济水有关的还有济宁,济南等。


注:焦作,济源很多人认为属于豫西,不属于豫北,此处以百度百科为依据,豫北为黄河以北六地市作区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