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运河古桥


德州历史|漫话运河古桥

德州历史|漫话运河古桥

德州城“枕卫河为城”,“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正是因为运河上有了“桥”,它才获得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称。

明清时期,古人在“九达天衢”牌坊周围建了好几座桥,这些桥都为德州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过于集中,也许是记载得不太清楚,而使后人将它们的位置和作用弄混了。故有必要说明一下:

老运河曾有三座桥

德州城的小西门名曰“广川门”,故明清时期在小西门外的运河上,出现了三座“广”字头的桥名。即:九达天衢牌坊下的“广宁桥”;通往老虎仓的“广安桥”;小西门外的“广川浮桥”。三座桥虽然距离较近,但由于方向和位置的差别,它们的作用却不一样:

首先是“广宁桥”,它座落在米市街和桥口街中间的御路上。它横跨在九达天衢牌坊北三米左右的运河上,是贯通大运河南北的一座石桥。在清雍正十二年运河没改道前,它是德州城水陆交汇的象征,之所以在此地建九达天衢牌坊,就有它的一份功劳。是它沟通了德州城进京的御路,是它使这一带走上了繁华之路,它是御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

其次是“广安桥”,它坐落在小锅市街的南头,距离小西门不足30米,是德州城通往老虎仓官路上的一座石桥。除外它还承担着运河向德州护城河里输水的任务。

最后是“广川浮桥”,它是人们出小西门前往运河西的一座便民浮桥。德州城的《史志》对该桥记载较多,且又相互矛盾:

据《德州市志》载:“明洪武三十年(1397)在德州城区广川门(小西门)建广川桥。”明宣德十年(1435)在德州设钞关“在浮桥北运河西岸,后移浮桥南东岸。”

清康熙《德州志》记载:“清康熙十七年(1678)始建运河浮桥。”民国二十四年(1936)《德县志》记载:运河浮梁始“修于清康熙十七年”。

而清康熙年间在“广川浮桥”建成时,常名扬先生为其撰写的《德州浮梁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城之西,旧有浮梁,以济涉,岁久尽废。”就是说在康熙十七年建桥之前,这里曾经有一座浮桥,只是被废弃了。

据以上记载足可以说明:明初在小西门外确实建了一座浮桥,后因无人修缮而废弃了。到了清康熙年间又将其修复了。故这座浮桥并不是某些文献中说的“九达天衢桥”,它是一座通往运河西“银瓦寺”的便民桥。

“广”字头桥的变迁

清雍正十二年前后,流经德州城西的大运河改道至现在的位置。原来那三座带“广”字头的桥,也随之改变了它们的命运。“广安桥”:它是最幸运的,依然屹立在原地,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因“石德铁路”改道北移,而被压在了铁道的路基下面,现旧址处还露着一块石料,上写着“广安桥遗址”,还可让人们回忆起它当年的风采。“广宁桥”:依然座落在御路的原址上,可桥下的水却不流动了,变成了“旧河海子”。起初它除了承担着御路上的运输任务外,还增加了桥口码头上客货运输的任务。虽然它的作用更大了,但它的名气却一落千丈。1943年前后,日本侵略者修石德铁路线时,截断了桥口码头的通路,它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可说道的还是那座“广川浮桥”:

随着运河的西移,它被移到了西关的渡河处,即现在桥口街西头的运河上。移到此处后,它的地位一步登天,立即就替代了原“广宁桥”的职责,成了贯通大运河东西、连接进京的御路的要冲,成了德州城水陆交汇的象征。

据清朝常名扬《德州浮梁记》的记载,桥口西头的浮桥成了官渡口,车马行人在桥上通行。运粮的漕船、进出京城的官船、客船、货船都在西关码头附近停泊,待等候的船只达到一定数量时浮桥开启,船只全部通过后再关闭。

说者容易,真正操作起来可就难了,顺水而下的船还比较快,逆流而上的船可就麻烦了,每开启一次都要几个小时,故西关码头的运河里客货船舶滞留,岸上车辆行人拥堵。故在西关码头的附近出现了诸多渡人过河的小划子,并出现了一座小摆渡口。

运河改道的时间是清雍正十二年(1735),距清康熙十七年(1678)始建时间近60年,浮桥虽不太老,但已过了青春期。在康乾盛世期间,大运河里和御路上的繁忙程度达到了历史的高潮,而这座浮桥却成了瓶颈,严重的影响了水陆交通。加之它的寿命也到了期限,故人们逐渐将其废弃。

从渡船过河到文革桥

三座广字头的桥都失去了横穿运河的作用后,大型的渡船接替了它们的作用,据口传:该渡船能载重两辆老牛车,另加两辆小红车及20余行人。摆渡靠岸等候车辆、行人上船的时间,可把缆绳放下让船通行,渡船载满客后拉起缆绳再开船,这样摆渡几乎与河里的行船不矛盾。

1942年前后的日伪时期,日本人修石德铁路时,将桥口街东头的路堵塞了,为了不影响德州城通景县的公路,日本人在桥口街的南头(即现天衢路运河桥处)修了一座木桥。这个由浮桥改成的摆渡口就失业了,留下了“老摆渡口”的之名。

1945年秋冬之交即德州城解放前夕,木桥被守城的国民党部队给烧了。听老人们讲,在烧毁木桥时,国民党兵不敢到桥上去点火,就将数个装满汽油的油桶,打开盖向桥中间滚,然后在桥的东头点火将老木桥烧毁。汽油桶燃烧时发出的爆炸声,震得整个桥口街都颤抖,桥上火光冲天一直烧了三天,致使运河里近一个月没通航。

木桥被烧毁后,河西小庄的付某就在原木桥北设了一个摆渡口,人们就一直在这里过河。直到1968年,德州市政府又在老木桥的原址处,修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单孔拱桥,因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修的,故命名为“文革桥”。

2002年,拓宽天衢路时,因桥面太窄并属于危桥,德州市政府又将其拆除,在原处翻修了现在的桥。

这几座运河古桥的经历,贯穿了明清直至今日的德州城,见证了德州城的兴衰,为德州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