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優秀的人,會越早想通透這4件事

1

不成熟期該做的是自我超越,

而不是自我懷疑

越優秀的人,會越早想通透這4件事


相比看成功人士、公眾人物、名人功成名就的巔峰期,我更喜歡看他們的起點。巔峰期的成就羅列,大多相似而乏味,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剛出發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名人和高手同樣起於微時,同樣有不成熟期,相比他們身上閃耀的徽章,我覺得他們在微時的那些努力,對我們普通人更有參考價值和激勵價值。

《一問一世界》裡對我觸動最深的事情,是楊瀾兩次採訪基辛格。

第一次採訪是1996年,當時楊瀾還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傳媒專業未畢業的學生,面對基辛格這樣的大人物,楊瀾忐忑不安、兩手出汗、大腦空空,問出的問題也不高級,蒼白而籠統。

這次採訪對楊瀾來說是一次失敗的經歷。

用楊瀾自己的話來說:

“那次採訪真的太小兒科了,問題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無一例外地在結尾希望人家對中國觀眾說幾句話,或者是您在外交事業中最驕傲的是什麼等等,都是對任何人都可以問的問題。”

第二次是在2002年,6年時間已經讓楊瀾成熟、剔透、明銳、幹練,遊刃有餘。同樣的採訪對象,同樣的國際事務話題,楊瀾這一次的切入點是當年年初鮑威爾的中東之行。這一次楊瀾被基辛格誇“amzing!”

進入社會前後,你會感覺到自己缺乏實力,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僅是你,你的同齡人也會有這種感受。

哪怕是楊瀾這樣的名人,這樣的傑出女性也一樣,他們也有不成熟期。這個時候,你要做的不是自我懷疑,而是自我超越。


2

修煉內功,是為了在選擇的時候有主動權,在被選擇的時候能脫穎而出

越優秀的人,會越早想通透這4件事



《一問一世界》這本書裡關於楊瀾,有兩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件是楊瀾哥倫畢業大學碩士畢業,選擇回國發展,一件事楊瀾獲得獨家採訪希拉里的機會。

我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是因為這兩件事道出了現代社會關於選擇與被選擇最本質的東西。

楊瀾碩士畢業的時候,邀請她加盟的電話和信件絡繹不絕,其中就包括CBS等主流媒體。

按照指導老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唐納德·約翰遜的想法,他的得意門生完全可以從出境記者做起,在美國的電視機構做到類似於宗毓華的主播位置。

宗毓華是美國主流電視媒體鮮見的華裔面孔,是美國華裔從事新聞事業的最高成就者。但楊瀾不想留在美國,想回國內發展。

楊瀾無論是留在國外,還是回到國內,她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機會,她都可以發展得很好。

這就是優秀的人的特點,在做選擇的時候,始終有主動權。

2009年希拉里擔任國務卿後的首次中國行,只有兩天行程,非常緊密的行程裡接受了《楊瀾訪談錄》的採訪,這是這次行程中她唯一接受的電視採訪。

這個採訪機會非常難爭取,一開始楊瀾本人甚至都沒報什麼希望,她判斷希拉里即使接受採訪也勢必選擇官方主流媒體,而不是《楊瀾訪談錄》這樣的民營媒體。

到團隊卻意外地爭取到了獨家採訪機會。他們只做了一件簡單的事:整理出一份九年來所有嘉賓的名單,刻錄一張採訪國家元首政要的DVD盤,寫了一份申請表,遞交到美國駐華大使館。

但看似簡單的過程,卻來自近十年的積累。他們的已採訪名單裡包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澳大利亞前總理霍爾德,泰國前總理他信,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正是豪華的嘉賓名單“俘獲”了美國新聞官。

這是優秀的人的另一個特點,在被選擇的時候,他們總是能脫穎而出。

人生不免選擇,有時候做選擇,有時候被選擇。一個媒體人,一個媒體節目,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

普通人在平時需要修煉內功,積蓄力量的時候,總是對學習和提升自己缺乏動力,因為學習和提升自己比起吃喝、追劇、刷抖音,實在是辛苦非常的事。平時疏於積累,然後在做選擇或者被選擇的時候,傻眼了。

生活並不承諾公平,努力學習,修煉內功,不遺餘力地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就是為了在做選擇的時候,有主動權,有很多選項可選。

而有時候我們不免屬於被選擇的一方,那修煉內功,積蓄力量,就是為了在被選擇的時候,能脫穎而出,抓住那些稀有的,珍貴的機會。

缺乏動力的時候請記住這句話:

修煉內功,是為了在選擇的時候有主動權,在被選擇的時候能脫穎而出。


3

每個人都在尋找機遇的風口,

但真正熱愛的事就是你的風口

越優秀的人,會越早想通透這4件事



從前只看到《楊瀾訪談錄》臺前的光鮮亮麗,從《一問一世界》裡讀到幕後故事,才知道原來這檔欄目二十年來起起落落,跌跌宕宕。

先是楊瀾投資的民營媒體陽光衛視血虧,接著《楊瀾訪談錄》因為理念分歧,幾易播出平臺,從上海電視臺到北京電視臺,再到浙江衛視。

近幾年更是因為受到網絡衝擊以及電視綜藝娛樂化影響,收視率遭到更娛樂化、更具爭議性的節目的殘酷碾壓。

她所追求的深度,有時候和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有點格格不入。

可是即使起起落落,唯一不變的是楊瀾始終在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堅持新聞理想,初心不改地帶著最真誠的好奇心,去探究坐在她對面的那些在各自領域舉足輕重、已經改變或正在改變世界的人物。

作為一個始終關注社會變遷的媒體人,楊瀾當然知道什麼是風口。但她為什麼要做很難,很費力,投入很高,但經濟回報並不理想的《楊瀾訪談錄》呢?楊瀾在《楊瀾訪談錄》裡投入了自己生命最美好的二十餘年。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所謂機遇的風口。生怕掉隊,生怕被甩在後面,像一隻受驚的老鼠,一隻生怕失去奶酪的老鼠,四處亂竄。

可是想想,一輩子都在做自己熱愛的愛情,其他利益得失又算什麼呢?

這是楊瀾給我的最大的啟發,她始終在堅持自己熱愛的事情,即使面臨血虧,即使因為理念分歧幾易播出平臺,即使面臨收視壓力而艱難博弈。

我們都在尋找風口,可是對於人生來說,其實你真正熱愛的事情才是你的風口。


4

落入平庸,是從丟失勝負欲開始的

越優秀的人,會越早想通透這4件事


我們從楊瀾身上學到很多,但楊瀾更大的價值,是帶著我們走進那些在世界範圍內都算優秀的人,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學到更多。

在《一問一世界》裡,楊瀾回顧了對傑克·韋爾奇的採訪,我印象非常深。

傑克·韋爾奇何許人?他是世界最大的公司通用電氣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在任期裡,把公司的市值從120億增長了40多倍,被稱為“經營之神”,是企業家們的偶像。

他的管理有個標準,就是每年淘汰10%的員工。另外,眾多分公司也面臨嚴酷淘汰制:一家分公司要麼在同行競爭中處於第一或第二的位置,要麼就被賣掉。

楊瀾採訪的時候問他:

“你難道在所有的競爭中都必須勝利嗎?”

韋爾奇堅定地回答:

“沒錯!高爾夫、橋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贏。難道你不想贏嗎?”

中國人喜歡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好像強調勝負是落入下乘的事,大聲說“我要贏”,是羞於啟齒的事。特別是女孩子,社會要求我們最好不爭不搶,歲月靜好,如果有勝負欲,簡直就等於“不可愛”了。

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真相是:落入平庸,正是從丟失勝負欲開始的。

我最近回顧自己的學生生涯,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落入平庸,就是從丟失勝負欲開始的。

初中時期,我的勝負欲非常強烈,我的成績往往能保持在年紀前兩名。但這種勝負欲往往帶有很強的侵略性,後來不斷地有人告訴我,得失心太重,不好,在意分數,不好。

這些觀點自其可取之處,很長時間裡我都是這些觀點的忠實擁躉。可是後來我才發現,在這些聲音裡,我漸漸丟掉了內心的勝負欲,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是的,我再也爪牙,再無狼性,再無侵略感,可是後來我的學生生涯,再也沒做過超級學霸,不可避免地滑入平庸。世界都被那群有狼性的人搶走了。

高中時期我最多隻算比中游學生強一點的平庸學生。初中時期就像我人生的高光時刻,我彷彿孔雀開屏,後來就只剩下平庸的孔雀屁股了。

韓劇《sky》裡,頂級的高考教練每年只帶兩個學生。她怎麼挑學生呢?挑最有勝負欲的學生。

因為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他的勝負欲有多強烈,有極大的關係。最有勝負欲的人,往往最主動積極、最有克己精神,最能嚴格要求自己,最願意熱烈地擁抱競爭。

李笑來面試的時候總會問一個問題:你在哪方面做到過第一?或者做到過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範圍?

得第一為什麼那麼重要呢?

他認為:什麼是牛人?用三句話就能描述清楚了。有“做第一”的執念;有過“做第一”的經驗;有過多次“做第一”的經驗並能將其總結出來。

大多數人從未做到過第一,做到最好的經驗,於是即使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們也不會因此難受。可是另一些人不是,對另一些人來說,“優秀”是剛需。觀察那些優秀的人,你會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否則會很難受。

勝負欲強的人,就是那群把“優秀”當成剛需的人,沒做到最好就會難受的人。

平庸的人和優秀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心裡有沒有那股“我要贏”的心勁兒。落入平庸,就是從丟失勝負欲,丟失那股“我要贏”的心勁兒開始的。

不要因為不符合某種價值觀,就壓抑自己的勝負欲,壓抑自己的野心。像韋爾奇一樣,赤裸裸地想贏,也是一件很帥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