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村到年产值超7亿!这个宁海小村,你认识吗?

上蒲攻略

——探寻一个小村的实业密码

从穷村到年产值超7亿!这个宁海小村,你认识吗?



初春,走进位于强蛟半岛的上蒲村,犹如走进一个工业园区,工厂鳞次栉比,机器声此起彼伏,不时还有集装箱车驶过通往村中的公路。

村庄只有400多户人家,村人创办的企业却有87家,每年创造的产值超过7亿元。村民不是创办企业,就是在企业中担任管理、技术岗位,除了少数几个年轻人大学毕业留在外地,其余的都选择回乡接班或者创业。

而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个纯粹的农业村,村边的800多亩地和2条渔船就是全村所有家庭的收入来源,和周边的渔村相比,上蒲绝对是一个穷村。

一个地理位置谈不上优越、工业基础全无的农业村,是怎样走上工业发展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村庄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创业激情?在很多村庄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产业空心化、年轻人才大量流失的当下,上蒲村的经验,能否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借鉴?

近日,记者走进上蒲村,探寻“上蒲故事”背后的实业密码。

创业基因

从村办工厂到全村办厂


从穷村到年产值超7亿!这个宁海小村,你认识吗?


村办企业时期的生产场景


谈起村里最早的工业,很多人总要不约而同地提起一个人——蒋师傅。蒋师傅全名叫蒋济臣,是一位来自上海的老钳工师傅,上世纪70年代初被请到村里管理工厂生产。“浙江省宁海县薛岙公社上蒲大队农机五金修配厂”,是工厂正式的名称,因为单位名称太长,厂里的公章硕大无比。

与周边的村民会养牡蛎、烧蛎灰、修船相比,上蒲村人一直没有手艺傍身,除了种田,没有收入来源,经济也一直在公社里垫底。蒋师傅的到来,让村民看到了一缕希望。

建厂之初,村里缺资金、缺工具、缺材料、缺电力,连添置一条钳桌都辗转找了好久。而且,当时的政策环境并不鼓励村里办工业,认为是不务正业,工人只能招村里劳动能力最弱的困难户。但是,村书记金荣庆、金昌福对发展工业一直支持,哪怕后来出现了几千元的亏损,依然勉力把工厂支撑下去。

上蒲五金厂、上蒲电声厂、宁海县汽车附件厂、宁海县空调仪器厂……在金荣通、金荣苗等第一代创业者的带领下,这个小村生产过插座、电风扇配件、煤气灶、汽车分离器配件等各种各样的产品,客户远及北京、湖南、上海等地。而蒋师傅等人对技术的钻研和指导,让这里的五金冲压件加工技术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厂里办起了夜校,很多读完小学初中的孩子,都会在晚上来到厂里,向师傅学习画图纸,以及机械、模具知识。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改革开放,让这个村庄的活力迅速绽放,拥有一大批成熟的技术工人,上蒲村的工业迅速崛起。在上世纪80年代,上蒲的村办工厂就有了自己的浴室、幼儿班和冷饮车间,村民用上了液化气、电话。

随着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度日渐明朗,越来越多的上蒲人走上了创业道路。很多厂里的技术骨干“单飞”后,往往购买一台塑料压机或一台冲压机床,接单后就在家里做,赚钱了再买一台,一步步做大了企业。

大师傅带小师傅,小师傅再带更小的师傅——这是上蒲村的技术传承路径,也是村民的创业轨迹。

技术立身

勤奋保守,稳健经营

“我估计,上蒲村企业年净利润在500万元以上的至少有5家,1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谈到上蒲村企业的家底,金昌龙这样告诉记者。

他是上蒲村的第二代创业者,在1988年独立创办企业前,是村里空调仪器厂的厂长。做过车间主任,也跑过销售业务,模具技术更是出类拔萃,让金昌龙的能力非常全面,创业之路也很成功,拥有的两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3亿元。

“实”,是金昌龙对上蒲村企业的评价。在他看来,这和企业主都是技术出身有关。“五金冲压件生产管理不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操作要非常小心谨慎;而且做技术出身的人不会太冒进,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更不会没赚到钱先享受。”

这是一个富裕而低调的村庄。村里的企业大多规模不大,但基本上没有银行贷款,且都有了多年的利润积累。但从表面上看不出这个村有多富,400多户村民有近800辆车,但村里很难找到一辆比较招摇的豪车。

在上蒲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民房宽敞漂亮如别墅,里面却放着几台机器,操作机器的工人就是“别墅”主人。

“上蒲的老板没有‘老总’的样子,即使产值做到了几百万,也会亲自做产品,既节约成本,又方便管理,能保证产品质量。”金昌龙告诉记者。

他自己就是这种风格,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小时。每天早上八点半,他都会准时来到位于上蒲村的浙江金龙机械索具有限公司厂区,处理工厂事务。下午一点半,又来到位于科技园区的宁波九隆五金有限公司厂区。

在上蒲村人眼里,他是村里的创业榜样,也提携帮助了很多人。很多村人,都是在他的工厂里完成资本、技术积累,然后出来创业。

变革之心

直面市场,拥抱网络

上蒲企业生产的产品颇为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代工五金配件外,很多企业也生产终端产品——文具、玩具、电器、医疗器材等等,走的是工贸一体化路线。

“上蒲村最有竞争力的是五金冲压件生产,最早都为其他厂家做配件,各行各业都有接触。后来,企业眼界开阔了,国内外贸易形势也变了,做中间产品受制于人,生产时发挥作用最大,分配到的利润却很少。很多企业都逐渐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直接面对市场层面。”村支部书记金文杰认为这种趋势对企业家的要求更高,除了技术,也要懂贸易,要会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平台,有文化的人才能做大;同时,对上蒲企业整体来说,这是件好事,产业分散了,抗风险能力就强,不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他是上蒲村的第三代创业者。他的创业经历是上蒲企业转型的典型样本——先是开了一家模具厂,后来转型做飞镖,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市场,2018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

在传统观念里,吃技术饭的人都不愿和他人分享技术。但金文杰觉得这种现象在上蒲村并不严重,碰到一个技术难题,师兄弟总会坐在一起商量怎么解决。同时,工厂之间互相抽调工人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是,在一个信息通讯技术快速发展、行业生态不断变幻的当下,仅仅这样合作和交流是不够的。

2015年3月,在村两委会的极力推动下,上蒲村举行了一期网上淘宝创业培训班,在为期10天的培训里,授课老师讲解了网店注册、日常运营管理、工具运用、店铺上新、推广营销、物流配送等课程,教会学员如何开网店、如何上货、如何销售盈利。在台下学习的学员有60多人,很多都是村里的企业家,上蒲企业开始“集体触网”,进行二次创业。

如今,经过4年的发展,上蒲村的电商产业党建联盟已经有成员单位36家,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从穷村到年产值超7亿!这个宁海小村,你认识吗?


淘宝创业培训班授课现场


村风传承

接力拼搏,基业常青

金福君是上蒲村的电商产业联盟负责人。和很多“厂二代”同学不同,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中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几年后就开始创业,在网上接一些文具、日用品的订单,然后发给村里的企业生产。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年销售额超过400万元。

在上蒲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金福君的同学很多考上了大学,有的还留学国外,但是大多还是回到了上蒲村,或者人虽然在外地,业务核心仍然围绕着上蒲企业。

在上蒲村的“厂二代”里,有的选择回乡,从一线的销售、生产岗位做起,锻炼成长,最后全面接班;有的在外创立公司,专门负责市场拓展和销售,为上蒲企业争取订单、销售产品;还有的则发展得更快,不仅面向上蒲企业,还放眼全国,把中国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金恩静是个“厂二代”,也是上蒲村的第四代创业者。从英国留学归来后,他在九隆五金有限公司工作了几年。2009年,他在宁波创办九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8年,企业完成销售额2900多万美元。

“上一代吃苦,下一代争气。”金昌龙是这样形容上蒲村的村风的。他认为,也许是因为从小目睹父辈辛勤操劳,耳濡目染下,村里的年轻人普遍比较稳重,也很有上进心。

“上蒲的年轻人,胡混的一个也没有。”金福君的同学朋友都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事业,对于这一点,他格外自豪。

记者手记

在宁海的工业发展历史上,有过不少“明星村”。这些村庄往往以一两家“明星企业”为核心,在完成技术、人才积累后,村民纷纷走上创业的道路,一步步成长壮大,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产业。强蛟上蒲村的五金产业是其中之一。

和有些地方不同,上蒲村的产业没有经历过多的波折动荡,村民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始终非常充沛。仔细探寻这座村庄的创业密码,有穷则思变的决心,有行稳致远的匠心,有勇立潮头的雄心,也有专注实业的初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村里的年轻一代大多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在制造或非制造领域,以“伴飞”或“单飞”的姿势,选择了实业之路。

也许,当我们疲于接收各种眼花缭乱的信息,被各种“曲线”“模型”“矩阵”干扰视线的时候,应该回溯往事,翻开改革开放后曾经涌现出的“明星村”“明星企业”名录,看看有谁半途倒下,有谁一直走到现在。分析下,那些“常青村”和“常青企业”背后,有什么样的乡风文明和企业家精神在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