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第364篇推文 2860字 閱讀時間:8分鐘

世界另一端的阿根廷農民,為了生存不得不瘋狂提升種植效率。

這其中就用到了一種技術:免耕法。

這種做法不但節約人力成本,還讓潘帕斯草原的地力得到了恢復。

一些朋友非常感興趣,故為大家分享下這種技術。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首先古人教導我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肯定是對的!

只有辛勤耕耘,才能換來豐厚收穫。

那為啥還要免耕,種懶莊稼能有好收成麼?

01

救世主

美國“黑風暴”入選了20世紀十大自然災害之一。

遮天蔽日的強沙塵暴,是人口快速增長的結果。

要吃飯的人多了,不合理的農墾、過度放牧、過度採樵、單一耕種等情況就隨之出現。

這些現象導致植被和地表結構被破壞,草原沙化、生態系統失衡......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我國這些年來,機械耕作活動增強,大規模單一種植越來越多。

也出現了與美國當年一樣的問題。

河流泛濫、沙塵暴狂獗、土壤退化、作業成本上升,施肥量一年勝過一年,產量卻有了下降的趨勢。

世界上出現這樣情況的國家,比比皆是。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有人甚至認為人類已經沒救了,這個世界完了!

而免耕法,就是在這個時候,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現在人們視線範圍中的。

02

免耕如何救世

關於深翻耕的壞處,你可能在網上早已見識過。

比如:土壤營養和有機碳損失、土壤侵蝕退化、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等。

而免耕法不會出現以上問題。

為什麼?

網上有很多解釋,大家可以去看看。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但個人認為,關鍵只在於一個東西:水。

水土水土,離了水,就不再是土而成了沙。

如果風再吹一吹,那就成沙塵暴了。

  • 保水的土地:土壤結構更加緊緻細膩,微生物群落生長更加健康,土壤墒情更良好。
  • 不保水的土地,種啥都費勁。

那麼世界上最保水的地方是哪?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沒錯,就是上圖的溼地!

溼地豐富的有機質是:

落葉枯枝掉落在地,經微生物分解滲入泥土中,長年累月地培肥地力的結果。

而免耕法模擬的真是溼地生態:

將上茬的秸稈留在地裡,儘可能減少耕作,以減少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破壞和水分的流失。

我們的世界是能量守恆的世界。

作物生長需要從土地裡汲取能量,人們收穫了果實之後,將秸稈還田又讓一部分能量又流回了地裡。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同理,深耕對土地的影響就好比荒漠。

荒漠沒有高大植被阻擋,狂風肆意地讓沙丘變平地,又讓平地變成沙丘,如此循環。

而地面的沙子被吹走,地底的沙子露了出來,水分流失極大。

深耕也是如此。

地表的土壤被翻到下面,深層的土壤被翻到了面上。

不但已形成的穩定土壤微生物群落被破壞,水分也會流失。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耕作一季下來,免耕法的土壤含水量為16.8%,傳統耕作的含水量為14.2%。

經年累月之後,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免耕法有固土保墒,增加土壤蓄水量,減少徑流量和蒸發量,防風蝕等特點。

這也讓它成了人類對抗沙塵暴的有力武器。

03

免耕法的弊端

當時免耕法能流行起來,光跟農場主說環保是說不通的。

把秸稈丟在地面,還不翻到深坑去,最大的問題就是雜草。

另外,秸稈為蟲、病菌提供了完美的越冬場所,病蟲害也會更加嚴重。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而免耕法真正流行起來是因為:

  • 一是轉基因,除草劑和耐除草劑基因的出現,讓除雜草變得經濟可行。
  • 二是燃料價格上漲,減少機械化作業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 三才是出於環境考慮,對抗黑風暴,減少水資源汙染啥的。

阿根廷農民肯用免耕法,最大原因是孟山都。

他們的農達農藥(ROUNDUP)和耐農達基因很受歡迎。

孟山都靠著這一產品,在阿根廷深深的紮下了根。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回頭看看我國情況。

人力成本不便宜,燃料價格不便宜,環保問題也存在,這些都為免耕法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但還是有一大障礙:雜草。

我國免耕法研究除雜草較多的,是機收機種的幾個作物: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等。

方式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

  • 用的最多的辦法還是打藥。
  • 其次是通過密植、出壯苗,通過競爭優勢來減少雜草。
  • 小麥還可以通過促分櫱來減少雜草。
  • 還有諸如輪作、冬灌、進行多樣化種植等綜合防治措施。

這些方法都存在成本上升的問題。

所以從耕作制度、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生產水平等方面看,免耕法在我國流行起來確實困難。

其實說白了:錢賺少了,怎麼流行的起來?

04

免耕法的適用範圍

耕作方式從“免耕-刀耕火種-農具耕作-機械耕作”發展的,那現在的免耕並非是退回到起點。

個人覺得是科學的進步。

因為現在的免耕法:

模仿了溼地、雨林生態系統,也繼承了溼地生態系統涵養水土的功能,適用於原本大規模機械耕種單一作物的土地,節本增效是人們對於耕作的更深層理解。

我國最開始使用免耕法的,多是新疆、內蒙等地。

這些地方使用的是大型免耕機,需求也更加旺盛和緊迫。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近些年針對零散地塊的小型免耕播種機、噴霧機、收割機也已經面世。

而且也出現了很多免耕劑(複合菌肥)(撒到土裡不但微生物分解秸稈的速度更快,同時還能給土壤補充點肥力)。

但這並不是說免耕法就是萬能的,要靈活調節靈活運用。

  • 如果你希望你的土壤向溼地靠攏,就可以使用免耕法。
  • 如果你種植的作物喜歡沙地,那還是多耕耕地,向沙地靠攏。

關於免耕的靈活運用,也有很多民間高手走出了新路子。比如:

  • 四川有稻底種麥的做法,水稻收時保持田地溼潤,分廂施入土雜肥,將麥種均勻播撒在廂面上,單產較常規耕作增加了50kg。
  • 江蘇有秋大豆免耕的做法,早稻收前一星期灌一次跑馬水,收後用小鏟挖穴播秋大豆,一播全苗產量高。
  • 湖南有旱板田免耕種油菜的做法,中稻收後,趁溼分廂開溝,挖穴播油菜籽,面蓋窖籽肥,較犁田播油菜的每畝增30.15kg。
  • 安徽有麥茬免耕種水稻的做法,利用麥茬地不翻耕,直接泡水插秧。
  • 黑龍江的連續水稻耙茬免耕播種,單產由300kg提高到500kg以上,比在同等條件下的翻耕地增產5.4~13%。
  • 寧夏在頭年小麥苜蓿地上,耙茬直播水稻,單產較翻耕地增產16.5%。
  • 北京市農科所研究在小麥挑旗時,將水稻旱種於小麥行間,麥收後進水,小麥單產250kg,水稻350kg,全年畝產共600kg。
  • ......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凡具有自然免耕條件的土壤,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土,都能表現出通氣、透水、導溫和供水、供肥能力穩定而強盛的優點。

這樣的土壤更能抗旱、澇、狂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

也就自然達到抗災保收,甚至增收的效果。

05

適合才是最好

鞋合不合適自己的腳才知道。

適合才是最好。

最後咱們再來看看對深耕壞處的解釋:

土壤經過多次耕作,團粒結構被破壞,供肥、供水、調氣、勻熱的體系沒有了。

特別在翻耕後,上層肥土翻入下層,下層瘦土翻到上層,“上瘦下肥”不利作物幼苗生長,產生了土壤肥力的不平衡,人們不得不施用化肥來彌補。

土壤有四性,即水、肥、氣、熱。

如果四性表現不協調,不能穩、勻、足、適地供應作物生長,作物想豐收肯定難咯。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人們為了調整好土壤的四性,促使作物豐產,就必須進行施肥、灌水、中耕等多次作業。

所以不管你用免耕也好,深耕也罷,最重要的就是調節土壤四性。

調出最適合你所播種的作物生長的土壤。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本書——《論中國特色自然農法:汪明論文書信集》

這本書可能不好找,下面兩本也可以。

直接點擊購買就可以。

知識就是生產力,行動起來!

廣告

京東

廣告

京東


免耕免耕!這地,到底耕還是不耕?


二小悟農

悟道新農業路上新農人的新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