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非遗传承人年入百万,抖音凭什么?

我的抖音关注列表里有个叫做“泥塑大师”的人,手艺极致并且脑筋活泛。日常除了像老泥塑艺人那样捏捏关公,时不时也泥塑个成龙孙俪变形金刚。用评论区里的话来说,作品完成度能把人“看傻了”。

要让非遗传承人年入百万,抖音凭什么?


不过最让我对泥塑大师好奇的地方还不是手艺。

据说在开始录制短视频之前,泥塑大师虽然在某古镇有个自己摊位,也在2014年的时候成为了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但平均下来每天大概只有4单生意。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后来幸运地在抖音上火了起来,泥塑大师和他的泥塑艺术大概率会生活在一个非常撕裂的环境里:价值、手艺和收入三个重要的生活指标很难维持在一个基准线上,要么去选择曲高和寡、要么选择在生计压力下牺牲掉艺术与传承。

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面对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成为更强调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始终在思考如何在新时代环境下传承和保护,而这个问题似乎正在抖音里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那抖音又是怎么帮助非遗传承人们完成“逆生长”的呢?

抖音不只有“泥塑大师”

泥塑大师并不是唯一一个通过短视频完成“逆生长”的手艺人,在抖音的“非遗”标签里还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油纸伞大师余万伦的油纸伞曾经长期处于滞销状态,无法依靠售卖维持生计。再加上“国内完整掌握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的人还剩不到10个”的现状,让他很担心这门手艺是否能够完整地继承下去。

而在开设短视频账号后,已经成功地让油纸伞从“滞销”状态变成了“脱销”状态,油纸伞销量翻了一番,几乎每条视频评论区里都能找到粉丝“求购”的留言。

要让非遗传承人年入百万,抖音凭什么?

(余万伦在抖音上发布自己制作油纸伞的视频)

此外还有铜雕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刺绣工艺大师陈水琴、古琴大师白无瑕、皮影演员孔萨……总之只要你留心,抖音上太多“非遗”的身影了。

并且这种“非遗热”还不仅仅是印象流,相关的数据统计也告诉我们,“非遗”正在成为抖音上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

抖音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抖音上,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

要让非遗传承人年入百万,抖音凭什么?

2018年,抖音上线川剧变脸话题 #我‘变脸’比翻书还快 累计播放60亿+次。2018年10月初,抖音联合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共同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累计播放28亿+次。

这些数字无一例外地表明,抖音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也正在帮助这些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获得更体面的生活,甚至有机会收入百万。

为什么抖音能够出现这样的机会?

正如我开头提到的那样,老手艺人(或者说非遗传承人)在现代环境下的难以为继,其实大多可以归结为其逐渐从生活用品转变为工艺品,而工艺品对受众和曝光渠道提出更好的环境,也因此在人们快速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容易慢慢被遗忘。

因此理论上互联网时代与非遗传承不应该是一对“反义词”,甚至互联网的许多先天特性能够让非遗传承困境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更低的发声渠道,更多样化的展现形式,更多层次的受众。

然而肉眼可见,理论并没有成型。泥塑大师成为“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发生在2014年,那一年对应在互联网行业的时间线上是4G的普及、是智能手机的换机潮,是人们眼中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期”,可我们并没有观测到互联网对“非遗”的拉动。

包括上面提到的油纸伞大师也有类似的经历。余万伦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曾经“也使用过一些新媒体,做过直播,但其实都没多少人看”。

所以实际上非遗传承人所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加法问题,而是如何形成新产业的问题:非遗们在新时代进入了新的角色(从使用价值到艺术加入),也理应需要在新的角色基础上形成一套新的框架、新的产业闭环

而这样的需求正是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形态的内容载体、抖音作为一种新内容载体环境下的新内容平台能够提供的:

1、高清、全屏的展现形式契合了非遗最大的价值所在。

短视频时代之前的互联网行业没办法展现“非遗”的价值吗?显然不是。甚至可以说,如果好好使用博客、内嵌视频等工具,其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将非遗地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

但事实上“非遗”想要在信息量过载的环境下立足、更好地被人们所认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的并不是展现全面,而是展现最有价值的一面,即“非遗”的细节把控、匠心创作、耐心打磨,而这些特性显然最适合使用图像、影像来进行表现,并且同时对视频的清晰度、画幅尺寸、构图方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作为专注于视频内容更好展现的内容平台,短视频社区(抖音)与非遗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契合彼此最大价值的双向选择。

2、视频形式最能够完整地保留非遗的全貌。

除了尽可能地表现非遗最大价值所在之外,视频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是唯一可以具象化表现创作过程、创作成果、创作者的内容载体——文字略显晦涩难懂、长视频挑战信息过载、图像和音频无法兼顾——而这三者几乎定义了“非遗”的全部产业框架。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这样的传播环境(即一个成熟产业中定义产业框架的维度都可以得到很好呈现)能够真正地让“非遗”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红利,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去正向地弥补“非遗”自身的困难。

3、受众贴近年轻人:有互动、能参与、容易接触、看得懂

其实简单参考前不久抖音推出的DOU知计划就不难发现,实际上年轻人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之间并不是天然对立。人们刻板印象里的隔阂对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播方式、传播路径等方面的限制,让双方难以产生交集。

换句话说,只要为这些制约条件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年轻人也能够成为非遗文化的最好受众。

因此在“非遗”类短视频快速成长的背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抖音太多的主动适应与改变。

比如在产品端,“非遗元素”成为了许多特效、贴纸、拍摄模板的创意灵感,传统音乐的非遗传承人还可以将其原创音乐上传抖音,让平台用户作为视频拍摄的背景音乐,其中西北等地的民歌形式代表“花儿”,在抖音上就已经被被超过1万9千人使用,视频累计产生的播放数超过2700万次,也就是花儿相关的音乐在抖音上被听了超过2700万次。

要让非遗传承人年入百万,抖音凭什么?

(抖音总裁张楠在发布“非遗合伙人”计划)

再比如在平台端,4月16日,抖音针对非遗内容的特点还为非遗传承人们设计了推广计划“非遗合伙人”,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抖音总裁张楠表示,在未来一年,抖音希望至少帮助10位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实现百万粉丝或者百万收入。

结语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视频玩泥巴收入百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直播时代不少主播靠着诡异的脑洞和勇敢的执行力,在观众们打赏的帮助下,也曾经短暂实现过这一目标。

但那时候的“收入百万”也很快成为了一个笑话。毕竟一个没有健康产业链条的爆火产物,充其量也只是人们满足情绪的消费品,也最终成为行业泡沫下的牺牲品。

而也正是这样的先例让我对抖音这次的尝试有了更多的期待。当技术发展的红利开始理性地参与到健康产业的形成当中,让社会上真正创造价值的人能够更体面的活下去,才是一个时代最理想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