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時代造英雄,具備時代要求的素質,才能成為英雄。 我國休閒農業起步雖晚,但發展頗快。短短二十年,從1.0版的農家樂,到目前主流的2.0版的觀光農場,再到很多地方3.0版休閒莊園悄然興起。 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徵,對莊主的要求也截然不同。 今天我們來聊聊,將會引領未來的3.0版休閒莊園,對莊主素質有何要求。


1.0版:農家樂

垂釣、採摘、地鍋雞……

20世紀80年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家樂的雛形在四川成都開始出現,並很快風靡到全國。

即便到現在,以垂釣、採摘、農家菜為核心標配的農家樂在很多地方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圈一塊兒魚塘,釣釣魚;院子裡葡萄架下,支起幾張桌,推推麻將、打打檯球;屋子裡裝上幾臺點唱設備,讓消費者唱唱K;到了用餐時間,地鍋燒熱,雞肉燉起來、玉米餅子貼起來……

不得不說,對於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人,這種離開城市到戶外的感覺頗有吸引力。這時,夫妻店搭配親戚為主的農家樂,老闆娘勤勞熱情,老闆會做炒個菜,就能留住客人。

但時間一長,農家樂弊端也逐漸顯露。“農”的氣息過剩,“家”和“樂”的體驗缺失,娛樂設施單一、餐飲形式與菜系單一、衛生條件差、服務欠缺,和消費者的要求差距越來越大。

2.0版:觀光農場

販賣功能,項目引領

和“1.0版”的單一相比,“2.0版”的觀光農場,無論在項目豐富度,還是綜合體驗上,都有了很大升級,也給了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但在本質上,和農家樂一樣,2.0版的觀光農場依舊是一個提供功能性消費的場所。無論在提供服務,還是解決消費者需求上,這個階段的觀光農場都只是農家樂的升級版。


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在這個階段,誰能拿到更好的土地,誰有更好的社會資源,誰有錢引進更好的硬件設施,誰能上馬差異化的引爆項目,誰就能獲得所謂的“成功”。

3.0版:休閒莊園

由功能消費到場景消費

生活美學體驗成為趨勢

到了最近幾年,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消費群體的個性化、圈層化越來越明顯,整個社會消費開始由產品消費向情感消費過渡。

這時,以8090後為主的消費者,開始逐漸告別“功能需求”,轉而向綜合體驗轉移。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新青年,開始探索生活的審美和藝術,追求功能需求之上的體驗升級。

對應地,商業競爭的核心,也開始由產品功能,向場景轉移。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以跨界思維,給產品賦予一個新的場景,使其跨界成為一個新物種,從而獲得新藍海的利潤空間。

比如星巴克,通過商務空間場景的構建,更像是一個商務人士社交的場所,而不是一個咖啡廳。這就變成一個更具競爭力的新概念物種。

再比如宜家,通過體驗店新場景的打造,已經不再是一個家居品牌,而是一種“小資”生活方式提供者。這就跟傳統家居品牌完全區別開了賽道。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休閒農莊,又該如何為自己定位呢?


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沿著剛才的思路不難得知,3.0版的休閒莊園,單純提供採摘、休閒、餐飲、住宿、親子等服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情感消費階段用戶的需求。

在場景革命的當下,休閒莊園更應該是一個能提供生活美學體驗和社交情感記憶的場所,是一個自然時尚生活空間。

在這裡,所有功能性消費都依舊存在,但都會變成配套,都會圍繞著構建生活美學體驗的場景而存在。

這個階段,消費者對莊園的評價,飯菜是否好吃、水果是否好吃、項目是否好玩,都會是“熟視無睹”的基礎存在。他們更多關注的,是這裡能否給自己帶來社交情感記憶。這是終極,也是唯一的標準。


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從這個標準看,現在的很多休閒農莊,為了提供某項功能而上馬項目,為了某個單點而構建單點的做法,都可能是“南轅北轍”。

比如,為了改善餐飲質量而引進名廚,裝潢包間,但殊不知,在生活美學和社交情感記憶的需求下,消費者更多追求的是餐飲的儀式感和“過程”。更多人寧可到葡萄架下、到稻田裡吃個DIY的野餐,也不願意進包間吃豪華大餐。

再比如,有些莊園為了製造引爆點耗費巨資引進遊樂設施,但也有莊園僅僅一片草坪,通過活動組織就讓遊客玩得不亦樂乎。


千萬不要把休閒莊園做成擴大版的農家樂!


所以,3.0時代的休閒莊園,考驗莊主的,不再是資金實力,不再是社會資源,也不再是項目多寡,而是對生活美學的理解能力,進而對自然時尚生活空間的構建能力!

行業越成熟,那些簡單粗暴的干擾因素就越少,到最後留給我們的考題,就只有審美和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