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彝在路上:夕多拉達手記

自2016年9月什邡啟動援彝工作以來,共派出了200多位同志深入涼山州喜德縣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兩年多以來,各位援彝隊員不忘初心、勇於擔當,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把對彝區人民的真心真情播撒在了喜德。什邡電視臺從本月起開設《援彝在路上》專欄,充分展示各條戰線援彝隊員們的風采,讓更多人瞭解什邡的援彝工作。今天,讓我們走進援彝幹部人才張輝文,聽聽他在喜德援彝背後發生的故事。

夕多拉達手記

什邡市紀委網絡政務與電教中心 張輝文

喜德縣,彝語叫“夕多拉達”,意思是生產鎧甲的山溝。夕多與喜德發音相近,在1953年建縣時,確定喜德為縣名。

什邡和喜德的距離約500千米,海拔相差1300米。未到喜德前,我對彝族這個位於大涼山地區的、一步跨千年少數民族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不僅盼望領略大涼山的壯美風景,也對彝族人民獨有風土人情充滿著好奇。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有趣的天氣

從8月15日至今,經過73個日夜,喜德從火熱進入清涼,天空仍是一如既往的高遠,空氣仍是一如既往的清新。這裡“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什邡市協作喜德縣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和喜德縣城,海拔1800米。我們去過最高地方海拔3700米左右。這個過程,就像從夏季走向初冬,穿著夏裝上山,免不了凍得手腳“運動不止”,難怪老戰友們下鄉都準備了外套。不過凍皮不凍心,也是很有趣的體驗。喜德縣誌裡介紹“最高溫度35℃,最低溫度-4℃”。早晚溫差大,空氣溼度也比什邡要低很多,尤其在冬季最為明顯,在家裡冬季晾曬衣服,3-7天才幹,而在這邊“家”裡,一般1天就可以乾透。我們這邊的“家”在喜德縣光明大道旁邊,屬孫水河邊沖積而成的平地。每到下午或傍晚,河風就開始助威,從愜意的夏季吹到涼爽的冬季,不驚不喜。這裡一到傍晚風就會很大,晾曬衣物一般都要用夾子夾住,不然收衣物時就會在三樓平臺到處去尋找“捉迷藏”的衣物。這裡天氣有趣還在於同一區域內晴雨不定,豔陽高照,但只要有一片烏雲親近過來,可能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景:我在烏雲下享受大雨滂沱,而你卻在5米遠處烤著暖陽靜靜地看著我。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勤勞的人們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們所接觸到的人群,不論彝漢,大多都很勤勞。喜德人經常說“幹”,幹工作、幹路、乾飯、幹酒、幹得起、幹不起......一個幹字,用當地口音說起來是很攢勁的,也體現出大涼山人民有幹勁。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兩河口鎮洛甘(洛呷)村有2個村民小組,一組是漢族組,在公路、鐵路邊的半山上,二組是彝族組,在半山以上居住。什邡在這裡建有“邡達核桃產業示範園”,總面積1500畝。8月底,什邡前指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核桃種植。先由農業專家劉老師用漢語介紹如何配藥水、浸根、種植等技術,再由村黨支部書記,一名50來歲的彝族大哥“翻譯”給群眾。看得出來周圍的彝漢群眾男男女女都有,一些在家休假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和還未上學的小孩都來到核桃種苗發放現場,那感覺就像在過節一樣。在上山檢查種植效果時,我們看見有夫妻一起種植的,有父親和子女一起種植的,也有母親和子女一起種植的。一般在家洗衣服的是彝族老阿媽,很少見到曬太陽喝酒的年輕人。

熱柯依達鄉石洛村有5個村民小組208戶920人,搬遷後設石洛、洛爾、瓦果三個集中安置點。作為什邡市定點幫扶的極度貧困村,我們主要做的工作是:為3個集中點建汙水排放管網及沖水式廁所、入戶道路及垃圾池,安裝太陽能路燈及太陽能集熱裝置等。接到洛爾和瓦果集中點的群眾反映下水道堵塞的消息後,我們及時聯繫專業維護人員,在一個週六來到了這裡。集中點人很少,除了放假在家的孩子們、下水道堵塞的戶和村組幹部外,遊手好閒“幹酒”曬太陽的基本沒見著。諮詢村組幹部,瞭解到這裡的男人們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婦女們下地幹活去了。

土豆是大涼山彝漢群眾的糧食和蔬菜,聽村幹部介紹說這裡家家戶戶今年收穫的土豆都有一、兩萬斤。我見下水道堵塞的一戶家裡孩子很多,但儲藏的土豆很少,就諮詢女主人今年土豆收成如何。她指著耳朵,歉意地笑著說了一句我能聽懂的話——“我聽不懂”。一名鄰居用比較川普的話說,她們家的土豆和村裡其他戶的土豆今年好多都銷售了。

彝族人民心胸豁達寬容,是一群很容易滿足的人,幸福感很是強烈。即便是啃著土豆,就著“遍街倒”燒酒或大涼山口服液(啤酒),那也都是滿臉的幸福。每天,灑水車經過街道,都可以見到孩子們在歡快地追逐,還有躲避不及被水澆溼了鞋子和褲腿而微笑的大人們。因為街道比較窄,被灑水車衝溼了貨物,商戶都沒有埋怨的意思,最多是在灑水車下次到來時,用油布擋一擋貨品。

幸福的鄉愁

離家千里,思鄉之情自然而生。

戰友廖磊說,鄉愁是對面山上的那條鐵路,目視著它走向故鄉。

什邡前指在喜德縣光明鎮新聯村,北面和南面都是山,成昆鐵路從北面的山腰處經過,平均每小時有3-4趟或火車經過。剛到喜德時,好幾個戰友每天晚上都能數清過了好多趟火車,汽笛聲勾起的思鄉情都隨著滾滾車輪聲夢迴故里。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戰友鄒強分享道,鄉愁就是想念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還有媽媽的拿手菜,一切都那麼熟悉而又那麼遙遠。戰友孫罡以詩藉鄉愁曰,“冷風吹月抖淒涼,獨臥床頭思爹孃”。

在大涼山奮戰的132名戰友,絕大多數都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是家庭的頂樑柱,古人說“父母在不遠游”,為了脫貧攻堅的大計,我們堅定遠行。這一刻,彷彿又回到什邡廣場,我看到在依依惜別的人群中,有前來送行的父母、妻兒和親朋好友。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鄉愁是一種個人情懷,援建是一種集體情懷,這就很有點大家和小家的“味道”。我們思鄉,就用朋友圈分享工作喜樂,還用體力勞動、唱歌、攝影、打乒乓球等共享生活之美。又或是三五個人坐在一起,發一圈香菸,吞雲吐霧侃大山......通訊發達了,解鄉愁最直接的方式還是給家裡人打電話或視頻,發達的科技真正實現了“天涯若比鄰”。鄉愁更是我們投身大涼山喜德縣脫貧攻堅戰鬥的力量之源,正如《未別喜德》唱出全體援彝人的心聲,不管“餘路還要走多久”,“讓我感到幸福的,是使命在肩頭”,我們堅信,喜德人民會“圓夢幸福回眸”。

改變正在一點點發生

喜德縣2016年以前的街道是水泥路——一遇到下雨,泥巴和水就構成了路的主體,行人和車輛經過那感覺真的不一般。2018年我們第二批隊員到達後,這裡的街道整潔了,路面是平整的黑油路或水泥板路,安裝了路燈,擺放了垃圾桶,有了清潔人員、清掃車輛和灑水車等。只在一些小巷,才能找到往昔“水泥路”的樣子。

喜德縣城的又一個變化是開通了公交專線,群眾出行便利了很多。我的第一批戰友們,參與和見證了喜德縣城開通公交車專線,從光明鎮新聯村三岔路口到喜德溫泉大酒店橋頭,全程3.5公里,票價很親民1元。到2018年末,公交線路增加到2條,起止點不變,在縣城內分開,從最上面走的是1路車,從中間走的是2路車。2019年,又開通了3路車,起止點也不變,只是直接從光明大道經過縣城,不進城區。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變化,也體現在我們身上。從最初離開家鄉、離開親人們的不習慣,到熟悉並逐漸習慣這邊的天氣和風土人情,正如劉燦指揮長所說的“帶著真情來援彝,你就會愛上這片熱土”。我們的鄉愁,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歡笑和汗水,流淌在大涼山廣袤的土地上。什邡在遭受5.12大地震後,得到了北京和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3年就在廢墟中浴火重生。作為什邡人,我們感恩祖國,能夠參與援彝,我們義不容辭。在大涼山,沒有什麼工作是我們幹不起的,從打掃衛生、搬運物品、當講解員、客串記者、當主講老師,到設計全縣教育、衛生、產業發展規劃,擼起袖子動手就幹。我們建言獻策,積極參與重大事項,幫助縣鄉村謀劃產業,修橋修路補齊便民服務的短板,噓寒問暖送物資......這些行動都深深感染著這片土地的人們。

援彝在路上:夕多拉达手记

衝鋒衣是我們什邡人在大涼山的符號。一個暖陽的週末,我們穿著衝鋒衣外出散步。路邊有群眾在炸洋芋吃,看到我們經過,很熱情地用有些生疏的川普打招呼“來來來,幹洋芋!”

現在,這裡最大的變化就是,在喜德縣光明大道兩邊不斷湧現出新建的樓房,在向世人展示:喜德人民正沿著脫貧奔康的“光明大道”,邁開堅實的步伐,快步與全國人們一道奔向全面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