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孩子做不到,是父母不放手,面對孩子,如何學習放手?

liu_uil


龍應臺說過一句話:“父母是有任期的,父母對孩子的權利是一種期權。”你不要以為你是他的父母,就一生都是他的父母,你暫時對他具有某種權利的時候,你以為你終生都對他有某種權利,其實做父母也是有任期的,不幸的是,很多父母其實自己已經從某個權威的位置上下崗了,但自己還不知道,還在那兒發號施令了,所以就會讓別人痛苦,讓自己尷尬。

 

王爾德說:“孩子最初愛他們的父母,等大一些的時候就會評判他們的父母,然後再大一些的時候,他們會原諒他們的父母”。父母們必須知道,孩子時時刻刻都是處於變化之中的。

 

每一個剛剛降臨世間的孩子,首先需要的就是剪斷聯繫母子的那根臍帶,這樣他才能生存於這個世界。

 

母子之間,還有一根精神的臍帶,它存在的時間要更持久一些,但終究還是要被剪斷的。而那一瞬間,感到痛苦的人,絕不僅僅是孩子。

 

在《道德經》裡,對“玄德”有一個解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天地生了萬物,但是它不佔有萬物,大自然是一個生態服務提供商,它為我們提供了陽光、空氣、水,但是它從來沒跟你收過錢,它讓你感覺到,這些東西並不是它的。山間之明月,江上之清風,這些無比珍貴的東西,又是免費的。為而不恃,不靠它;長而不宰,它只是讓萬物在那兒生長,它的手是無形的。

 

我們很多父母對孩子所謂的愛,不過是以愛為名義的擺佈、主宰、驅使,甚至是奴役。如果是持有這樣一種態度的話,親子關係一定會惡化的。所以對待孩子也好,父母一定要是氛圍營造者,氣候營造者,讓他們去生長,給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不輕易的去擺佈、主宰他們,甚至是修理他們。

 

要知道孩子是誰?孩子不是在你出生很多年之後才出生的人,孩子是在你死了之後還會活很久的人,而且那個很久是一個變動比今天還要迅速的時代。今天所有的父母的人只有一個責任,就是在你閉眼之後,讓孩子能走好那個劇烈變化的生命的餘生。

似乎每個父母都懷揣著,“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願望,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保護著,

告訴他這不能做,那不能做,希望孩子能一帆風順。可少走"彎路"不等於是走“捷徑”。

 

有些事,光靠聽前人經驗是學不會的,必須親自經歷吃點虧才能學會,孩子需要“成功教育”的同時,也需要“失敗教育”。因為嬌花易折,只有經歷風雨之後,仍能傲然挺立的,才是真正的鋼筋鐵骨,那些糟糕的經歷,才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見!

 

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一個小島上。島上住著一對老夫妻,見到這群天鵝非常高興,在湖面結冰時用雞飼料精心餵養天鵝。結果,這群天鵝竟然在冬天來臨時沒有繼續南飛。

 

年復一年,每年冬天湖面封凍時,老夫婦都這樣無微不至關心著這群天鵝。終於有一天,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它們不是飛往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時餓死了。

 

天鵝悲慘的結局表明,正是老夫婦這種過分的愛,使天鵝沉溺在悠閒安逸的生活中,養成了惰性,喪失了生活的本能,無法再適應環境,最終被變化了的環境所吞沒!

 

其實,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恰是人生的“陷阱”。陷入此“阱”的人,除了依賴和惰性,他們一無所有。

 

願那些不肯對孩子放手的父母們能從中悟出點什麼,別再“無微不至地傷害了”!

 

 




追思咖啡屋


我覺得父母要學習放手,首先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要“事必躬親”。

我的弟弟和妹妹跟隨父母在廣東生活,我媽媽很注重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讓他們自己坐公交上下學,父母不在家時自己學會做飯,教他們遇到壞人時應該怎麼做等等。

反觀我叔叔嬸嬸的孩子(一子一女),獨立性就差了許多。有一年暑假,我叔叔的女兒想來廣東玩,我媽叫她自己坐長途汽車來廣東,她不敢,我嬸嬸也不放心。我跟我媽說,這有什麼敢呢?有什麼好不放心的呢?我媽也說我嬸嬸過於寵愛我這個堂妹了,什麼都不放心。我還記得小的時候,當時也就五六歲的樣子,一個人坐長途汽車往返於廣東與江西之間。我家人把人送上車,告訴司機到哪裡記得叫我下車,把接我的人的聯繫方式告訴司機,說到時候麻煩打一下這個電話,然後就把我扔車上就完了。從始至終他們都特別放心,完全不擔心我會被拐。堂妹都已經十多歲了,我估計她都沒怎麼一個人坐過車,長此以往,以後要怎麼辦呢?她的父母總不能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

所以我覺得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對孩子也是有益無害。


學姐來咯


關於父母放手問題,涉及的方面比較多,比如說學習問題,生活問題,從外界學習知識方面,安全教育方面,自我保護方面等等。

第一、學習問題,不單純指學習數學語文方面的問題,比如,孩子想要拿一個離自己較遠的東西,肯放手的家長,觀察孩子是如何拿到東西,自己只是做一個對孩子安全保護的父母,不肯放手的家長,則會說:別動我給你拿,從這一刻起,父母對孩子放手的思維就決定了兩個不同的孩子。

我接觸過一個學生,讀高一的時候,仍然不會通分,約分,計算能力很差,我和他談話時瞭解到,小時候爸爸陪伴他做數學題,當他還沒有思考,他的父親就說出了答案,後來做數學題時,他不用思考,而是學會看父親的眼光。

第二、生活方面,簡單的家務,自己的生活都應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教會孩子自己來做,現在的家長,認為這些不用教孩子,實際上是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動手期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動手後結果觀察能力的培養都缺乏一定的培養。

第三、孩子出來家庭、學校之外和外界接觸時間很少,沒有玩耍時間,從外界學習知識的機會很少,導致對安全教育和自我保護方面的教育更少,直接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挫敗感。

所以父母要放手,但不等於不聞不問,從旁觀者角度去觀察,直到孩子能獨立面對各種問題。


小周高中數學


很榮幸能夠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提問者想知道,如何去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

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在認知的一個解決。往往作為父母都想給孩子更好的支持,希望孩子在未來能夠有所成就。

這個時候作為父母就會無意識的去控制孩子,認為自己都經歷過很多,而且現在有很多有用的知識,可以告訴他,他直接用就好了。

但是事實上,你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也都是在你的這個角度,你的那個環境裡的那個背景下所得出的結論。

他在當時或者你用的時候有效,對孩子是否有效?

我覺得開始給自己至少畫一個問號,或者現在整個大的社會環境,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孩子,你所懂得的未必對他有用。

舉個簡單例子,你所學習的所有的知識,在當今的社會,只要一去查詢就能快速的瞭解,而不像你可能要死記硬背。

我覺得對於現在孩子最重要的是信任和放權,因為未來的世界真的是越來越無法預料,而且有很多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於孩子來說,他需要有一個創新創造的能力,這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所以不是說你要學著去放手讓他自己學習,而是你管了也管不了。

既然認知上覺得你管了也管不了,還不如讓他去學習,你更重要的是讓她學會如何做一個人,如何做一個獨立的人!

我的回答完畢,希望能對你有有所幫助。


自生長selfgrowing


面對孩子,父母如何放手?給幾點建議:

1.不要一切事情都給孩子代辦。

家長總認為孩子小,什麼事都做不好,幫孩子穿衣,幫孩子盛飯,幫孩子收拾書包……不厭其煩,事無鉅細,全部幫辦。真正會陪養孩子的家長,絕不全替孩子做完每一件事,有些事孩子自己實在辦不了,再稍微春一下。

2.孩子上學忘帶東西了怎麼辦。

孩子上學忘記了帶書、作業、筆等,家長不要管,讓孩子記住,自己的事,自己要操心,下次提個醒讓孩子提前收拾,以後不要提醒,讓孩子自己養成習慣。

3.不要怕孩子玩。

孩子玩,讓他玩,忘記了作業,老師批評最好,下一次告訴孩子,先完成作業然後再玩,效果棒棒的!

4.讓孩子培養成獨立完成,有不會主動問的習慣。

必須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因為你不能陪孩子一生。讓孩子遇到問題主動提問,及時化解疑難。

5.適時表揚或鼓勵。孩子進步了,適時表揚,提醒孩子的成績代表過去,要繼續努力。孩子退步了,不要一味批評,要陪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告訴孩子,人生總會有失敗,要改正錯誤的地方,繼續努力,跌倒了爬起來,不影響成功。

如果您認為有不妥,請批評指正。謝謝!


颶風6667


小鳥總有展翅高飛的時候,雄鷹總要搏擊長空。中國式的家長多數把孩子握在手裡,怕這怕那,唯獨不怕孩子沒有自立能力。越這樣呵護對孩子的成長越不利。所以我呼籲改變吧,家長朋友們,放手讓孩子做他該做的事情,不要讓孩子只做溫室裡的小花。家長該如何做呢?

一、首先要過自己的思想觀。

家長要轉變自己的觀念,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比如孩子想和夥伴出去做點啥,要把孩子放出去,讓他嘗試。孩子想自己做點事情,家長把關,覺得合理就讓他去做。

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

孩子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吃虧不怕,吃一塹長一智嗎!我兒子上初中的時候,老師說近期有社會小青年找初中生的麻煩,家長要接送。兒子回來,我說明情況,兒子說不用,我都這麼大了,沒事啊!我們尊重了孩子的想法。高中,孩子住校了,很多家長租房陪讀,我問兒子需要不,他說不用,看到孩子這麼懂事我們做家長的很是欣慰。不要怕孩子吃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兒子現在上大學了,第一次走那麼遠,我又不放心了,怕吃不好,怕有病,實際上人家過得不亦樂乎,還煩你嘮叨呢。其實有的時候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兒子獨自要到上海看演唱會而且是晚上,真有些不放心,可轉念一想,你還能把它總護在手心裡呀,早晚也得歷練,讓他去闖吧!結果人家自己會伴去了上海,一切順利。

我們不要做溺愛孩子的家長,該放手時一定要放手,孩子的潛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要相信他的能力。



自信小美麗


俗話說得好“勤娘拙女,懶娘巧女”。我們應該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去愛,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放手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放手不等於放任。

放手讓孩子去做,不等於放任孩子隨意做。告訴孩子做事的步驟。記得畢淑敏老師寫的文章,讓兒子第一次去看病,告訴孩子劃價,諮詢臺,看什麼科等等。讓孩子按照路線圖去做。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告訴孩子做事情的程序,以及一些應急補救措施。

二、鼓勵為主。

孩子嘗試第一次或者多次後,沒有家長幫助做事情,失敗的次數多。如何看待孩子的失敗。還是以鼓勵為主,按照事情的階梯,放手讓孩子去做。孩子做事情失敗後的心情是沮喪,信心和耐心全無。家長的批評和埋怨,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假如家長鼓勵孩子的話,孩子會更加自信和有勇氣進行下一次挑戰。



三、安全第一。

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這就需要家長明確哪些事情需要放手孩子去做,哪些事情不需要放手讓孩子去做。例如:電氣,煤氣,車輛等危險性較大的事情不需要過早的放手讓孩子去做。否則沒有補救的機會。手工製作,掃地,收拾房間,疊被子,自己洗漱等等,這些可以告訴孩子怎麼做,然後孩子模仿大人去做。

總之,孩子將來要獨立面對社會,有的人自理能力強,有的人自理能力差。家長不能一輩子去陪伴孩子,適度放手也是一種愛。



大冰談教育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擁有自己的感受,想法,他的經驗必須由他得出才是他的。就如您告訴他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即便他把步驟背的滾瓜爛熟,第一次來到灶臺前也會有手不夠用,鍋不聽話的感覺。所以他的路只能他自己走出來。

基本的生活技能

對於基本的生活技能越早自己經歷對孩子的自信,對生活的認知及安全感越有幫助。衣食住行,這些看似很小卻時時都能用到,爸爸媽媽並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守在孩子身邊的,當他掌握這些技能當有需要時就能很好的做出應對,這對他的自信是很有幫助的,並且他知道該如何做就不會慌亂,在陌生環境中安全感也會提高很多。

人的學習能力很強,這些看似很小的事裡面也涉及到信息收集做出判斷,邏輯安排等。這些能力的應用對孩子的未來很有幫助。

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習慣。

分清楚是孩子需要還是爸爸媽媽需要

其實很多時候不放心,不放手是家長內心的一份需要。深深的希望被需要,被看到。在面對孩子時便在孩子身上體現,你是需要我的,孩子1歲時需要的,3歲時還需要嗎,3歲時需要時,5歲上還需要嗎。孩子在一天天長大,漸漸的需求越來越少。世間唯有親子之愛是走向分離的。作為父母是否準備好了。


芃芃其禾


小孩兒只有學會如何靠自己克服困難才能真正的獨立。


獨行的撒旦


不放心就暗地裡保護 但不要讓他發覺

回來多鼓勵

大膽放手 暗中保護

我的孩子上下學 去買東西 去超市 歡樂谷 我都是這樣

當初為了過斑馬線 我帶他過不下百次 然後開車在後面觀察他獨自上學 過馬路

最後才放手

你可以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