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4年的心病,兒子都22歲了,自己還沒辦結婚證

■記者 董文騏 通訊員 陳佳希

“我不會寫字,也沒有文化,所以想請你們幫忙……聽民警跟我說,現在省裡在做‘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專門方便我們老百姓,為我們老百姓解決困難的,我真的感受到了!”這封滿滿4頁的感謝信,是75歲的李倫寶在不久前委託海鹽縣沈蕩鎮橫涇村村幹部書寫並寄給省領導的,字裡行間滿是她對海鹽縣公安局沈蕩派出所民警的感激之情。

近日,記者在沈蕩派出所見到了李倫寶一家。說起這事,滿頭白髮的李倫寶笑了,舒心的笑意延展到每一道皺紋裡,“我的心病解了。”個子瘦小的兒媳楊通美則在一旁羞赧地說:“感謝你們。”

楊通美當了24年的“黑戶”。24年前,楊通美在趕集的路上跟老鄉一起離開老家貴州,來到海鹽沈蕩打工。只讀過幾個月書的她幾乎不識字,甚至不清楚自己的本名叫什麼,只知道自己叫“楊敏”,也不認識回家的路,與老家就此斷了聯繫。舉目無親的她直到與李倫寶的兒子李明全相識,才結束了漂泊無依的生活。

楊通美以“楊敏”的身份在海鹽生活了24年,能說一口地道的海鹽方言,兒子已經22歲,但因為沒有戶口和身份證,楊通美和丈夫一直沒辦理結婚證。

李倫寶告訴記者,由於兒媳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不能在海鹽辦理農保,看病時醫療費用全部自負;外出時不能坐火車;不能到附近的工廠裡去打工。“我和老公年紀大了,幹不了什麼事,兒子去年因車禍一直在家休養,孫子身體不好,家中生活拮据,想申請低保,也因兒媳沒身份證無法申請!”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去年12月28日,沈蕩派出所民警來村中走訪,李倫寶向走訪民警道出了家裡的難事。這引起了民警的重視,相關情況當即被上報至海鹽縣公安局,相關部門商量後,決定從查找楊通美的老家入手。

第二天,民警就來採集信息,而他們得到的線索僅有楊通美零碎的回憶:老家在貴州“爐山”,自己以前叫楊通敏(音),父親叫楊正林(音),哥哥叫楊通軍(音)……

通過搜索,海鹽警方發現貴州有兩處“爐山”,沈蕩派出所分別向兩地派出所發出協查函,請求幫助尋找楊敏的家人,無奈得到的回覆均稱沒有走失的“楊敏”。

海鹽民警沒有就此放棄,像破案一樣開始深入調查。他們通過研判,發現在貴州凱里市爐山鎮附近的大風洞鎮江山村民江組,死亡註銷的楊通貴與楊正林在凱里市屬同一戶,而且該組還有一人叫楊通軍,年齡相似,地址也接近,大風洞鎮就在爐山鎮旁邊,相似度驟然上升。隨即,海鹽警方趕赴貴州凱里大風洞鎮深入走訪,進行DNA比對,並拍攝了這戶人家的一些照片帶回海鹽。

看著海鹽警方帶回的照片,楊敏喜出望外,“這就是我的爸爸,雖然老了,但我還記得他那非常熟悉的動作!”原來,楊敏只是她的乳名,大名楊通美。

為儘快恢復楊通美的戶籍身份,民警決定護送楊通美回家。今年1月29日,在沈蕩派出所民警及橫涇村村幹部的陪同下,離家24年的楊通美再次回到貴州。久別重逢,楊家依照苗族傳統習俗,為歸來的親人辦了一場接風宴。當地警方通過DNA比對,確認了楊通美的身份,為她恢復戶籍。第二天,楊通美又趕往當地派出所,採集了二代身份證信息,隨後從貴州回到海鹽。

身份證製作完成後,哥哥楊通軍沒有讓民警幫忙寄送,而是選擇親自送過來,說是要來認認親。從哥哥手中接過身份證,兄妹兩人相擁而泣。李倫寶也忍不住感動落淚:“她回來後整個人都變了,臉上總是笑眯眯的。”

3月中旬,楊通美徹底結束了24年的“黑戶”身份。拿到身份證的楊通美立馬和丈夫趕往海鹽縣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領到了遲到24年的結婚證。接下來,楊通美準備將在貴州的戶口投靠落戶到丈夫名下。

橫涇村黨總支書記周彩新告訴記者,李倫寶一家生活條件不好,楊通美之前因為沒有戶口、身份證交不了養老金、醫保,村裡想幫忙也幫不上。現在有了戶口和身份證,村幹部正在積極為她爭取醫療等多方面的補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