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滅亡時,畫面有多慘烈?

文史磚家


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後,陸續開展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改革,不僅極大的改變了國家保守落後的面貌,而且還加速了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其功績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等到宣武帝元恪在位時,利用乃父推行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北擊柔然、南伐齊梁,使得國勢盛極一時。



然而宣武帝雖然在開疆拓土方面成就很高,但在內政治理方面卻很糟,正是在他的治下,北魏官場上貪汙腐敗的現象極為嚴重,由此導致農民起義層出不窮。不僅如此,他因為篤信佛教,從而取消“子貴母死”的祖制,導致太子元詡的生母胡充華活下來,結果給帝國種下滅亡的禍根。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元詡繼位,是為孝明帝。由於元詡年紀尚幼,所以生母胡充華便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成了帝國實際上的主宰。胡太后執政期間大肆寵佛,使得全國廟院激增至3萬餘所,僧尼多達200餘萬人。如此窮折騰,很快便將孝文帝、宣武帝時期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部敗光,弄得國窮民貧、怨聲載道。



十餘年後,年紀漸長的孝明帝對母親遲遲不歸政的行為很不滿,並對她推行的禍國政策憂心忡忡,為了避免帝國崩潰,便密詔大將爾朱榮領兵入洛,以脅迫太后交權。不料消息洩漏,胡太后震驚之餘大發失心瘋,竟夥同情夫鄭儼、李神軌將孝明帝毒死,而立年僅3歲的臨洮王子元釗為帝,時在武泰元年(528年)二月。


胡太后毒殺孝明帝的舉動,無疑打開了戰亂的“潘多拉魔盒”,在國內臣民的眼中,她已經完全失去合法性,由高高在上的太后,轉變為人人可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爾朱榮果斷舉兵南下,很輕易地便攻佔洛陽,將胡太后和小皇帝逮捕,然後拋入黃河淹死(“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對榮多所陳說,榮拂衣而起。太后及幼主並沈於河。”見《北史·卷十三》)。



事後,爾朱榮擁立孝文帝之侄元子攸為帝(孝莊帝),並以太原王、大將軍的身份執掌朝政。此時,爾朱榮已有篡位稱帝的野心,而為了剪除忠於朝廷的王侯公卿,他便以祭天為名,將包括丞相元雍、司空元欽、義陽王元略等人在內的宗室、百官兩千餘人,全部騙到河陰的陶渚(今河南省孟津縣東),然後將他們全部殺死,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不聽,乃請帝循河西至淘渚,引百官於行宮西北,雲欲祭天。百官既集,列胡騎圍之,責以天下喪亂,肅宗暴崩,皆由朝臣貪虐,不能匡弼。因縱兵殺之,自丞相高陽王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陽王略以下,死者二千餘人。見《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



爾朱榮殺戮宗室和百官後,變得愈發驕橫跋扈,而其篡位稱帝之心也更加明顯。孝莊帝不甘心祖宗基業毀在自己手中,便鋌而走險,將爾朱榮誆進宮中殺害,時在永安三年(530年)。爾朱榮死後,堂侄爾朱兆發動叛亂,攻陷洛陽並俘獲孝莊帝北上,不久又將其弒殺在晉陽。此時,距爾朱榮被殺僅三個月時間。


爾朱氏家族的暴虐引發各地軍閥的集體聲討,在這種情況下,高歡、宇文泰等相繼崛起,並在討伐爾朱氏的旗號下,實力得以迅速壯大(爾朱氏最終被高歡消滅)。與此同時,北魏境內的戍卒及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南梁也趁機北伐,使得整個中原地區的形勢亂成一鍋粥。


此時,無論是爾朱兆扶立的元曄(建明帝)、元恭(節閔帝),還是高歡扶立的元朗(後廢帝)、元修(孝武帝),亦或是南梁扶立的元顥(建武帝),全都淪為各大勢力手中的傀儡,不僅無力重整山河,而且最終全都落得被殺的下場(元修後來投奔宇文泰,不久後被毒殺)。再加上之前遇害的孝明帝和幼主元釗,短短7年時間裡(528-535年),竟然有7位皇帝死於非命,在歷史上絕對算得上是“空前絕後”。



北魏的亡國進程持續7年時間,伴隨著孝武帝逃奔宇文泰,這個存續百餘年的大帝國正式崩亡,並在它的遺址上形成兩個對立的帝國。其中,高歡佔據關東、河北等地,扶立宗室元善見為帝,史稱東魏;宇文泰佔據關西、河隴等地,先是擁立孝武帝元修,在將其毒殺後,又改立宗室元寶炬為帝,史稱西魏。



文史磚家


一、北魏歷史簡況

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也叫後魏、元魏、拓跋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旋改號稱帝。逐步吞併後燕、夏、北燕、後涼,439年統一北方,與南朝對峙。493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為元宏。

其時北魏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境擴展至秦嶺、淮河,進一步跨有淮南地。

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從拓跋珪建魏,

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還有一種說法:到557年初西魏亡,共歷十七帝,一百七十一年)。

二、北魏末代皇帝元修

(1)元修,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

他初封為汝陽縣公、任通直散騎侍郎、中書侍郎等。後來又為鎮東將軍、宗正卿。530年封為平陽王。普泰初年,轉任侍中、鎮東將軍、儀同三司、兼為尚書右僕射,後又改加侍中、尚書左僕射。

河陰之變後政局一片混亂,諸王大多各自逃亡,元修匿居田舍。

中興二年(532)權臣高歡擊敗爾朱氏,終於掌握了北魏實權,隨後廢掉了節閔帝元恭(北魏第12位皇帝),就在高歡廢掉節閔帝的同一天,高歡所擁立的傀儡皇帝元朗(北魏第13位皇帝),主動退位,於是高歡就擁立元修為帝,即孝武帝。

(2)元修即位後,先是自殘骨肉,先後將宗室三十五歲元恭、二十歲元朗,(史稱前後廢帝)分別逼令自盡或毒斃,既而又將東海王元曄,汝南王元悅,一併加害。

(3)權臣高歡為了牢牢控制住元修,將自己的長女嫁給元修。但是夫妻毫無感情可言。元修與三個從姊妹姘居,其中,他最寵愛的是公主元明月。

534年元修與高歡鬧崩,其趁高歡帶兵從晉陽南下之際,率眾入關中投奔宇文泰。

同年,高歡以元修棄國逃跑為由,遙廢其帝號,另立年十一歲的元善見為帝,後遷都鄴。

(4)元修自以為既然宇文泰接納了他,就能得到宇文泰的擁護,真正做個名正言順,掌握實權的皇帝。但是他的幻想很快就破滅了。宇文泰和高歡兩個權臣都是虎狼之輩,他們都是想通過控制傀儡皇帝來達到目的。此時元修發現,整個偏安的北魏朝廷基本都是宇文泰的部下,他就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傀儡皇帝。

535年,元修與宇文泰矛盾激化,宇文泰以元修淫及從姊妹,瀆倫傷化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殺斃,改立元寶炬為帝。

北魏從此正式分裂成東、西魏。

(5)孝武帝元修命運多舛,其性頗漁色,愚而多疑且荒淫無恥。他棄權臣高歡,西入關中投另一權臣宇文泰,是逃出狼窩又入虎口,就如避湯入火,自尋死路。他在位不滿三年,年僅二十五歲,就被宇文毒斃,其悲慘命運竟被權臣玩弄於鼓掌之中。元修死後,宇文泰下令將其棺殮移於草堂佛寺,十餘年後才得正式落葬。

西魏上諡號為孝武皇帝,廟號顯宗。東魏則稱他為出帝。

元修徒為二雄之傀儡,不願做傀儡的他,憑藉其愚蠢至極的表現及悽慘短暫的一生,能排上史上最窩囊的傀儡皇帝了!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北魏的滅亡,北魏的亡國之君是孝武帝嗎?可別人又是西魏的開國之君,孝武帝受到高歡的攻擊跑關中去投奔宇文泰了,結果高歡另立一個姓元的皇帝,就叫東魏,孝武帝和宇文泰那個就叫西魏,北魏分裂了,就滅亡了?其實北魏說起來和東魏、西魏算是一體的。後來,孝武帝原本收留他的宇文泰給弄死,這是不是才叫北魏的滅亡?或者說只是西魏的頭位君主被弒?從拓跋珪復興代國(後來的北魏),一直到高洋的北齊篡東魏、宇文覺的北周篡西魏,這才是北魏真正的滅亡吧。

一、好了,北魏的滅亡確實很慘,因為北魏的皇帝家族至少被權臣清理了三場

1、靈太后等人被爾朱榮沉河。北魏孝文帝元宏漢化改革後,遷都洛陽,到北魏正光年間,六鎮兵亂爆發,契胡軍閥爾朱榮趁平亂之機而崛起,先對北魏的宗室和大臣大殺一場。在這場大殺戮中,北魏的實際掌權人靈太后被爾朱榮沉河,太后臨死前還想爾朱榮饒她一命,說願意出家為尼,不問政事,事實上,靈太后已經把自個兒給剃度了,但爾朱榮顯然對這個殺自己親兒子的老女人不感興趣,下令將她沉河。靈太后死後,在這場動亂中,北魏的好幾位繼位之君無一善終,到了最後的孝武帝,以為逃到宇文泰那裡可以改命一把,誰知道,宇文泰和爾朱榮等人沒有差別,不久後,孝武帝被害死。

2、北齊高洋篡位後,對東魏的元家宗室搞了一把大清理。北齊開國之君的高洋是個複雜的人物,既被人們認為昏暴,也被很多人認為是英雄天子,他從來是把人頭當玩具的,自己寵妃的人頭都可以玩兒,自然殺元家宗室不餘遺力。留在原來高歡統治區域的北魏宗室,又被清理了一把。

3、北周宇文覺篡位前後,宇文家也對西魏的元家宗室進行了大清理。宇文泰殺了孝武帝不說了,宇文護接替他叔叔掌握政權後,也對元家開展了清理。好吧,就這樣,一個北魏元家,至少被三大權臣大殺了三次。

二、即便北魏皇室分別被爾朱、高、宇文三大權臣都清洗過,但他們的聲望依舊很高,在隋唐時代依舊是名門望族

看魏書中的記載,就知道從鮮卑部落發展來的拓跋家(北魏孝文帝改革後的元家)其枝葉其實非常繁茂,即便經過三次大清洗,元家依舊有不少重要人物活了下來。譬如隋文帝篡位北周時,北周的趙王想要謀殺隋文帝,是元家的人救了隋文帝一命。後來,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想盡辦法也要給太子楊勇娶到元家的女兒當媳婦兒,甚至因為元家媳婦的死,而懷疑是楊勇和他小妾合謀所害,成為獨孤扶楊廣上位的一大導火索。到了唐朝,元家依舊是一等貴族,當了大官的著名文人元稹就是元家直系後裔。


星火辰


北魏的滅亡,胡太后是一定要背鍋的,北魏並不是亡於紅顏禍水,而是亡於這個糟老太婆!說北魏滅亡比較慘也可以理解,畢竟發生了河陰之變,北魏皇族死了一萬多人,把河水都染紅了,亡國成這種下場的,也確實很慘,即便後來,也都是小皇帝傀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