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皇帝的第一寵臣,李衛鼎盛時期,勢力到底有多強?

鳶飛九天2018


李衛當官,真正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只要會抓住機會,便能步步高昇,即便你只是一個大字不識的小混混!

起初李衛只是識得一些字,混跡於市井之中,在揚州這一塊也只是一個街頭小人物。

可就是這個小人物,在雍親王於江南籌款時,得到了雍親王的賞識,原因也說不清楚,只是雍親王覺得這小子機靈。

李衛這就開始了他的一步登天,成為了雍親王的親隨,跟隨雍親王回到了親王府。

而在親王府,李衛則是極力的討好鄔思道,獲得了鄔思道的教誨,鄔思道也十分喜歡這個機靈的小夥子。

在鄔思道的教誨下,李衛迅速的成長,把官場那一套給吃透了。加上他這個人嗅覺十分靈敏,漸漸的也是嶄露頭角。

可惜他在親王府的時候,被人抓到同婢女關係曖昧不明,於是便被派去了四川,當一個知縣,管雖小但是卻是在年羹堯的地盤。

這也算是雍親王的照顧,而後在四川,李衛也是處處都受到雍親王的幫助,漸漸將他培養成為了雍親王的心腹之一。

短短兩年,李衛便已經官至陝西布政使,這算是地方大員了,可見李衛上升的速度簡直是神速。

而後年羹堯任陝甘總督,更是同李衛一道,成為了雍親王最大的底牌,也是雍親王能夠扳倒八阿哥集團的重要力量。

雍正登基之後,李衛作為心腹之一,自是無比顯貴。但是他身為文官,其待遇是超過年羹堯。

李衛被任命為江蘇巡撫,也就是相當於一個省的軍政大員,這非是一般人可以得到,何況李衛還是一個漢人。

在江蘇李衛也是十分出色,將江蘇打理的十分妥善,這讓雍正十分高興,直接讓李衛辛苦些,又接過了安徽和江西。

此時李衛成為了兩江總督,這可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存在,可是這還沒完!

雍正新政攤丁入畝的推行過程中,遭遇到了層層阻攔力量,但是唯有李衛的轄區,是暢通無阻。

原因就是李衛不按規矩出臺,稍微一出手,這些地主世族便招架不住。且李衛殺伐果斷,讓地主不敢多言。

於是乎雍正讓李衛兼管浙江,這樣一來李衛就成了江南四省的總督,此時也是他權力最大的時候。

直到雍正死後,李衛的權勢才被壓了下去,但是還是官至直隸總督,最後也得以善終!


小司馬遷論史


大家都在說電視劇,我來談談歷史中真正的李衛。一句話描述,他用了15年時間就從從五品升至一品大員(直隸總督,老嚇人了,總管京畿要地軍政大權)



出生富二代

李衛並不是電視劇中所謂的混混出身。李衛在康熙二十六年出生於江蘇豐縣富裕人家,也算是一個富二代。康熙五十六年,李衛捐資員外郎(當時賣官鬻爵全是清的一種正常現象),隨後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員外郎一職(這個起點可不低,也算是一要職了),李衛任戶部郎中一職(相當於現在的民政部和財政部的比較重要的職位)

從龍之功,平步青雲。

康熙王朝後期,發生了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由於期間李衛與皇四子胤禛關係不錯,也算是搭上了從龍之功,這就奠定了李衛飛黃騰達的基礎。

雖說李衛這人讀書不行,但是人機靈,政治敏感度高,對雍正又是赤膽忠心。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後,立即將李衛任命為雲南鹽驛道,考察他能力的同時並加以培養。由於幹事得力,兩年後李衛就被提升為從二品的雲南布政使,掌管一省財稅大權,仍然兼管鹽務。古代鹽務可是國家經濟命脈之一,國庫大筆進賬之一,李衛也遇到不少困難,這個從電視劇中也能看出。雖動了許多人的蛋糕,被人彈劾李衛“恃能放縱,操守亦不純”,不過由於忠心及處事果斷,為官清廉,雍正也只是傳旨告誡他要謹慎。最終李衛不負領導重任,將雲南財稅打理的井井有條。



雲南為官以後,李衛的仕途可謂平步青雲。1725年,李衛升遷至浙江巡撫,這可是督撫級別的封疆大吏,相當於現在中央特派員不過長期在地方工作,代替皇帝巡查地方軍政。兩年後,李衛擔任浙江總督。在這期間,由於私鹽氾濫,李衛將浙江的私鹽販肅清一空,為雍正的國庫增收不少,極得雍正歡心。

1729年,李衛擔任兵部尚書。1732年,李衛奉命署理刑部尚書。不久,出任直隸總督。直隸總督是八大總督之首(總管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東小部的軍民政務,具體負責自己轄區的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可謂集軍、政、財權於一身),在朝廷裡地位顯耀,李衛在此時也達到人生的巔峰。李衛用了15年時間就從從五品升至一品大員,就算是古代也是寥寥可數的例子,拿到現在來說基本不可能。




1735年雍正駕崩,乾隆即位後,乾隆對李衛也是寵愛有加,被賞賜四團龍補褂,這可是是皇子王爺的朝服,是相當榮耀了。


病逝

乾隆三年,李衛病逝。後來乾隆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對李衛相當不滿,曾說“李衛於督撫中並非公正純臣,在浙江無功德於民,聞其仰借皇考恩眷,頗多任性驕縱之處。設使此時尚在,猶當究治其愆”,而且南下浙江時拆除了浙江百姓在花神廟為李衛立的雕像。


Hellossn




李衛和其他幾個人不同,李衛是市井混混出身。起初在揚州附近討生活,雍親王胤禛前往江南籌款的時候,認識了李衛,感覺李衛十分機靈,便留在身邊充當常隨。估計此時的雍親王都沒有想到,李衛最後會成為自己的心腹寵臣。李衛進入王府以後,認識了堪稱活神仙的鄔思道。鄔思道在名義上是雍親王的教書先生,其實是雍親王的首席謀士。鄔思道在閒暇之餘,也會傳授李衛一些明哲保身和隨機應變的辦法。在鄔思道的教育下,加上李衛本身的基礎,李衛迅速成熟起來,在這方面,甚至比年羹堯、胤祥都精明。



由於和王府的婢女小翠關係曖昧,違反了王府的規矩,李衛被趕出了王府,到四川省擔任了一名七品知縣。雖然在朝廷有雍親王,在四川有提督年羹堯,但如果李衛自己沒有本事的話,誰也沒有辦法。年羹堯從四川提督升任陝甘總督的時候,李衛已經成為了陝西布政使。布政使是從二品的地方大員,負責全省的民政和經濟,地位僅次於巡撫大人,屬於全省的二把手。也就是說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李衛從縣級幹部成為了省級幹部,不得不說崛起的速度非常可怕。雍親王胤禛可以暗中操作,但必須在李衛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才行。如果爛泥不上牆,老八集團肯定會趁機彈劾雍親王。



雍親王成為雍正皇帝以後,李衛從陝西布政使被提升為江蘇巡撫,開始進入封疆大吏的行列。雍正皇帝召見李衛的時候,表示“在江蘇好好幹,等你站穩腳跟,朕把兩江都交給你。”兩江指的是江蘇、江西和安徽三個省,得到雍正皇帝的封官許願之後,李衛在江蘇非常賣力。由於自己是市井混混出身,根本不按照常理出牌。為了推行攤丁入畝等新政策,李衛動員了算命先生、叫花子等為自己辦事,成功的推行了新政。結果,江蘇的官員和鄉紳被打得一敗塗地。由於李衛的出色表現,雍正皇帝提升李衛為兩江總督兼管浙江。



這是什麼意思呢,兩江總督本來就管理了江蘇、安徽和江西三個省,浙江原本是閩浙總督的轄區。但是,雍正皇帝命令李衛兼管浙江,也就是說,東南4個省都在李衛的管理之下,這是李衛的鼎盛時期。李衛是王府的家奴,屬於自己人,如果是其他漢人,雍正皇帝絕對不敢冒險。控制了東南4個省,而且還是富庶地區,對朝廷的威脅太大。依靠雍正皇帝的庇護,李衛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不過雍正皇帝的身體並不好,作為皇帝的心腹,李衛經常回宮請安。李衛發現了皇帝的身體欠佳,在雍正皇帝的兒子中,寶親王弘曆的優勢非常明顯。為了保證自己的前程,李衛開始積極巴結寶親王弘曆。


雍正皇帝去世以後,果然是寶親王弘曆繼承皇位,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上臺以後,有自己的心腹集團,並不喜歡李衛。此時的李衛已經被調任直隸總督,直隸總督是天下八大總督中地位最高的。但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李衛什麼也幹不了。最後,李衛在直隸總督的崗位上退休。在李衛退休以後,乾隆皇帝收回了很多雍正皇帝賞賜給李衛的宅院、耕地。對此,李衛無可奈何。與李衛相比,田文鏡的結局要好得多。乾隆皇帝比較欣賞田文鏡,但此時的田文鏡年事已高。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李衛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時候靠捐資入仕的,當然,兵部員外郎一職,也就是說花錢買的官。

一般來說,這種花錢買的,而不是依靠正規的科舉考試入仕的官員,是很難得到重視的。


但是正是因為李衛出身簡單,幾乎與任何政治勢力都沒有額外的瓜葛,甚至可以說是一位孤臣,所以,對於皇帝來說,非常欣賞他的忠貞不二。

雍正皇帝第1次召見李衛,與其交談之後,對他作出了一個評價:“此人但其心地。”簡單來說意思就是,他心裡善良醇厚,但是,才華和能力方面,就不好說了。

但是,隨著雍正皇帝對於李衛認識的不斷加深,他的這個評價似乎不太合理。


李衛是個大老粗,任職期間確實不像那些文縐縐的文人一樣,而是顯得狂放和張揚,幹什麼事情都有一股闖勁,比如在他出任雲南鹽驛道時,當時的政務廢弛,李衛初一上任,便毫不留情面的,直接向皇帝上書,彈劾不法的官吏。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取得了明顯的成就。雍正皇帝也因此事對他極為讚賞,李衛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雍正二年,他升任雲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撫,雍正四年兼理兩浙鹽務,雍正五年升為浙江總督管巡撫事,雍正六年開始兼理江蘇鹽案,雍正七年升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成為直隸總督。

10年之間,連級跳,從一個買來的員外郎,升任至封疆大吏,足以見得雍正皇帝,多麼的重視李衛。

當然李衛也沒有辜負雍正皇帝的厚愛,他所到之處,肅清政務,頗見成效,雍正朝鹽務被他拉回正軌,成為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之一。

雍正皇帝,為何如此重用李衛,其實正是因為李衛不是出身科舉之中,不與任何政治勢力有過多的糾葛,自始自終只忠於雍正皇帝一人。



另外,相比於科班出身的官員來說,李衛,一個大老粗,聖人書沒有讀過幾天,所以思維沒有受到聖賢書的限制,敢想敢幹,而且該出手時就出手,鐵腕出成績,毫不手軟。

也正是因為雍正皇帝這位伯樂發現這匹駿馬,敢用、善用李衛,才鑄就了一段君臣之間的美談。


廢墟的沉默


作者小說看多了!建議多看看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