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宴请功臣,群臣大喜,为什么刘伯温他指着菜说我们必死?

司马长史


清朝皇帝近来爱上了听评书,但是,昨天听的评书却让他很不开心,评书里的朱元璋竟然被夸成了真龙天子,这还了得?

他心想,老朱是真的,我算什么?想到这,手在案上一拍,来人!

不一会儿,便走来了一个小太监,然后对着皇帝跪下,皇上,有什么事要吩咐奴才?

皇帝心情不好,一见了小太监便狠狠骂道,狗奴才,怎么这么久才来,是不是想死!

小太监一听,心尖儿发颤,爬到皇帝的脚边求饶道,皇上饶命,皇上饶命......

皇帝听了更心烦,但想了想便也放过他了,只是指着案上的一本书对小太监说,这书写错了,你拿着这书去找几个听话的有学识的汉人,让他们改改,只说是我的意思,他们便懂了。

小太监没被砍头,心里也是一松,突然朗声回道,喳!

可是,小太监的这一声“喳”却将站着的、眉头紧锁的皇帝吓了一跳,小太监看到皇帝脸色又沉了下来,赶忙拿着书告退了。

小太监领了皇帝的命,找了几个文人,将书给他们,文人一接过书,定睛一看封面,只见封面上赫然写着五个字——皇明英烈传!

皇上可说了,这书写错了,你们好好改改,改好了有赏,改不好的话说不好要翘辫子的,你们自个看着办吧!

几个文人面面相觑,这书他们看过了,听完小太监的话,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于是,他们对这本书展开了一番激烈的研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艺术加工后,他们终于完成了修改,然后送到了皇帝的案上。

皇帝拿到书,翻阅了起来,等到看到其中一篇时,他的眼睛却怎么也挪不动了——火烧庆功楼!

他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

话说朱元璋取得江山,执中原之神器后,心底却愈发不安宁了。

你道他是为甚不安,原来是为了那帮给他打江山的功臣们!此时他虽神器在手,然则昔日朱重八不过皇觉寺中一沙弥,合肥路上一乞儿耳,每念到此,他总禁不住想,这天下他能得,谁不能得?

他以沙弥、乞儿之身,竟窥得大宝,如今手下众将士功臣,谁不手掌重权?若是他们生了窃位之心,该当如何?

他愈想则愈不安,脸上忧色也愈深,心中戾气便也愈浓,终有一日,他定下了心计,当早下手!

于是,他和刘伯温说,朕要造一庆功楼,如唐宗之凌烟阁,你看如何?刘伯温一听,心也慌了,皇帝心胸狭隘,竟只能同患难,不可与享福,当早去,便对朱元璋说,今江山已入你手,我也无有可为你分忧之事,这便辞官去了。朱元璋故作挽留一番,终让刘伯温去了。

刘伯温辞了朱元璋,又向徐达辞行,说了句,庆功宴上,切记不离皇帝寸步。徐达问为何,刘伯温却不肯说出缘由,只让徐达听话行事。

徐达深信刘军师,故在宴上不离朱元璋寸步,酒也不喝,肉也不吃。待朱元璋突然离宴,向门外走去,徐达也步步紧随。朱元璋见他如此,便说,酒肉正好,何不再去吃吃?徐达说,当为皇帝保驾。朱元璋说,不用,不用。

此时徐达早已看懂皇帝之意,于是戚戚然说,真要赶尽杀绝?朱元璋心中一惊,便知徐达已知庆功宴之事,正寻思着如何解决,却又听徐达说道,皇帝让我去,我自不敢违圣意,只望我死后,皇帝可善待我家中妻儿老小。

朱元璋听了,竟心生愧意,所以让徐达一同走了。

徐达走出庆功楼没多远,只听轰然一声,再回头一看,已是火漫庆功楼,他吓得脸色发白,头也不敢回,匆匆回府去了。

徐达自回府后,耳中却总是萦绕着庆功楼中昔日同僚的惨叫声,终于忧郁成疾,一病不起。

朱元璋听说徐达病榻难离,派人送去蒸鹅,徐达眼见此物,也明了了,皇帝不容他继续活着了。

果然,没过多久,徐达便一命呜呼了。

......

清朝皇帝一口气看完了这一篇《火烧庆功楼》,不禁拍案叫绝,喊了三声好,好,好!

皇帝又津津有味地看了一遍,这才将书放下,然后吩咐道,以后此书便为《英烈传》通行本了,写错了的该禁便禁了吧......

喳!

......

实际上,明朝人所写的正版《英烈传》是没有什么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

但是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所以不断地抹黑明朝,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自然免不了要被清朝统治者妖魔化,即便只是一个画像也被画成了一个香蕉头,更遑论朱元璋的事迹了。所以,清朝统治者极尽所能地为朱元璋编了不少故事,火烧庆功楼也是他们强行编出来的,也有不少版本。

他们试图用朱明的残暴来麻痹汉人,在文化上和精神上奴役汉人百姓,从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不过,这事倒也没被他们写入明史,还算要点脸。

说到明史,又不得不说说清朝修明史的事了,明史确实修的“漂亮”,毕竟清朝皇帝们太用心了。

1654年,清朝为了修明史,设立了明史馆,此后经7年,终顺治一朝,清朝也没有修完明史,当然,这也正常,修史确实不容易。

1665年,此时已到康熙朝,清政府又下令重开明史馆,继续修明史,可是却碰上《清世祖实录》的纂修,所以只能将明史的编修工作放下,直到1679年才有重新开始写。

不过,即便玄烨当了61年皇帝,他的儿子胤禛当了13年皇帝,清政府也始终没有完成明史的编写。

太爷爷没编完,爷爷没编完,爸爸没编完,弘历只好继续接着编。

1739年,此时已是乾隆四年,弘历终于松了一口气,历经94年,276年的明史总算是定稿了!

明史的编修工作,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史书中耗时最久的一部,让人惊叹不已。

一部276年的明史,竟耗了四代人的气力!真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吾与吾国


刘伯温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能掐会算,上知三百年,下知三百年。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对手下这班文武大臣非常不放心。毕竟这些人中,很多要么有勇,要么有谋,于是他想效法汉高祖刘邦,来个一网打尽。江山已经打下来了,要这些人也没用了。

于是朱元璋筹划着,密谋着,怎么才能把这些人都杀个干净。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对朱元璋说,皇上难道不知道杯酒释兵权吗?只需在这酒里放点药,这班人自可全部倒下,要杀要剐,还不都掌握在皇上爷您的手中。

朱元璋斜睨了这个小太监一眼,对他说,传寡人的旨意,在皇宫后面的阔地盖一座庆功楼,越大越好,寡人要给大明的功臣庆功。

不出半年,这座庆功楼竟然竣工。这半年之间,大家因为朱元璋可能要论功行赏,个个高兴的不得了。谁谁谁要做丞相。谁谁谁要做大将军,谁谁谁要做封疆大吏。传的满城风雨。只有一个人却愁眉不展,夜不能寐。

这个人就是刘伯温,他掐指一算,庆功楼一宴,凶多吉少,保不定会有去无回。于是刘伯温叫来儿子,让他们连夜带家人逃到终南山,隐居起来,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他自己则在家里沐浴更衣,炼丹制药。静静地等着那一刻的来临。

庆功宴终于来了,大家都好高兴,有的三五成堆,窃窃私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有的则临窗而立,远眺九天,一派意气风发。只有刘伯温愁眉不展,默然而坐。

这时候,他的一个家童却来了,说有一样东西要交给刘伯温。刘伯温把他带到楼梯下,接过一看,是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放着一颗丸药,说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他们去终南山的半路上截住了他们,让他赶回金陵,送给刘伯温。

这颗丸药,晶莹剔透,红里透紫,娇艳欲滴,大约有拇指头那么大。这家童说,白胡子老头告诉他,一定要在喝酒以前吞下去。

正说着,大锣咣咣咣响了三下,朱元璋左边李善长,右边徐达,三人走上楼来。

朱元璋坐定之后,众功臣才起来坐下。朱元璋说道,诸位辛辛苦苦为我大明打下江山,老朱我不会亏待大家。他用手一指后面的墙,两个小太监会意,一人一边,扯开了一张金丝镶边的功臣榜,挂在了墙上。上面写着,某某,封某某侯,赏若干亩地和黄金白银若干两。

众功臣一时之间都直勾勾地盯着那张功臣榜,仔细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只有一个人,却用眼睛暗暗地打量着朱元璋,他看见朱元璋嘴角微翘,眼神中偶尔放射出一股杀气。

他立觉不妙。偷偷从怀里拿出那个木盒盒,将里面的那粒丸药,神不知鬼不觉突然吞下。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朱元璋说,请丞相李善长宣读一下这个功臣表吧。这一宣读,就宣读了一个多时辰,眼看着天就黑了。

宣读完,朱元璋说,上酒,上菜。于是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下,酒菜上齐。这时朱元璋对大臣们说,诸位觉得我这封赏还算公正吗?于是大家又叽叽喳喳,有的说好,有的说谢,有的默不作声。

坐在刘伯温旁边的人看刘伯温默不作声,对他说,刘军师,怎么闷闷不乐,是不是嫌皇上给你的官小啊?刘伯温白了他一眼说,哼,无知匹夫,你死期就在眼前,还有意戏弄老夫,实话告诉,吃了这桌上的酒菜,必死。

由于人群乱糟糟的,那人没有听清刘伯温最后一句话,他问,你说什么,你大声点,刘伯温哼了一声,不再搭理他。

这时候朱元璋站了起来,端起酒杯,向众大臣望去,慢吞吞地说,废话不多说,都在酒里面了。

大家一看朱元璋端起来了,也都跟着端起酒杯,朱元璋接着说,寡人先干为敬。一口将酒杯里的酒都干了。大臣们一看,也都干了。朱元璋说,别光喝酒,夹菜,夹菜。

大家都坐下吃菜,刘伯温一开始没动筷子,可是朱元璋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巡视着全场,突然停在了他那里,刘伯温无奈,只好夹了一块熘肝尖放入口中。朱元璋这才满意的看向别处。

大家吃了几口菜,纷纷站起来去跟朱元璋敬酒,当然,说的话都差不多,什么我干了,皇上您随意。万万岁之类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站起来说,大家吃好喝好,朕还有点政务要处理,况且,寡人在这里,大家也喝的不尽兴,放不开,寡人就先走一步了,酒没有了,菜不够了,让御膳房添。

等到朱元璋走了大概一盏茶的功夫,突然有人昏倒在桌子底下,旁边的人还笑话他,老张,这么快就不行了啊,酒量也太小了。

接着人们纷纷倒了下去,有的人还自顾自地说,老子没醉,老子还能喝几大碗。不到半刻钟,所有人都倒下了,四周寂静的可怕。只有刘伯温觉得并无异样,可是他看见旁边倒酒的小太监们个个战战兢兢的,知道这其中有诈,于是也假装头晕,伏在了桌子上。接着他听到几个人走了上来。

一个小太监的声音说道,主子爷,您看,他们都倒下啦。朱元璋哼了一声,说,火把准备好了吗?小太监回答说,都准备好了,保证一个也逃不掉。朱元璋嘿嘿一笑,走下楼去。接着有几个锦衣卫从楼梯进来,两个把守住楼梯,其他人上去一顿乱砍,把所有的小太监都杀死了。

杀完以后锦衣卫都退了出来。然后只听到楼下有人问,主子爷问,杀干净了吗?一个锦衣卫回答说,郑公公请放心,一个活口都没留。那个郑太监于是说,派两个人去放火,其他人都滚的远远的。

刘伯温一听,情知不妙,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于是趁机溜下楼梯,等到那两个锦衣卫上楼以后,抹黑逃出了庆功楼,回到家里,简单收拾了一下细软,就要出城。

他刚走到城门,就看到皇宫那边一片火红,然后听到路人都在议论,说庆功楼着火了,大明朝的所有功臣都给烧死在里面了。

有几个酸儒则聚集在一起,大声议论说,哼,又是狡兔死,走狗烹。

刘伯温不敢久留,趁城门还没关闭,骑上毛驴,就向终南山方向飞奔。

各位看官,为什么别人都晕倒了,他刘伯温却没有呢?各位有所不知,他那颗药丸,原来是太上老君下凡给他的解毒丸,所以刘伯温躲过了此劫。

以上就是题主要问的问题。都是野史传说,各位看官,你们信吗?

其实历史上的朱元璋并没有这么阴险,他杀功臣不假,可是那些功臣,有很多都有该杀的理由,比如李善长胡惟庸这种专权跋扈的,蓝玉这种无法无天的。

我觉得朱元璋并不是真的非要致他们于死地。


西堤君


这个故事,要从明朝初建之时说起。

明朝建立后,功臣们各个恃宠而骄,穷奢极欲,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太祖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感觉这样下去会动摇大明国本,于是,开始着手整饬吏治。但是朱元璋的举措,却引起了部分大臣的不满。

太祖担心这些开国的勋臣悍将们会联合起来谋反,决定一劳永逸,彻底解除这一隐患。

朱元璋就命人建造了一座高楼,名曰“功臣楼”,并放出消息说,要为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表功。

众功臣们听闻之后,无不为之感动,纷纷盼望着功臣楼建成之日。

待到功臣楼建成,朱元璋在楼内大摆宴席,召集了包括徐达、冯胜、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三十四功臣在内的众多开国功臣来楼中饮宴。

大家兴高采烈的赶到了功臣楼,心想这次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大喝一通了。

结果,宴席开始,端上来的菜却让众功臣们大失所望。每位大臣面前,分别上了四道菜和一碗汤,分别是炒萝卜,炒韭菜,两盘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

朱元璋逐一赞道:“萝卜上了街,药店从此无买卖。小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得民心。两盘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臣相。”

朱元璋说完,舀了一勺葱花豆腐汤,又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

太祖言毕,让众人开吃。

已经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诸位大臣见状,却是面面相觑。我们是来吃肉喝酒,不醉无休的呀,怎么全是素菜?不过,既然是皇上要求了,众人只得各自夹了一两口吃下,然后就将筷子放下,等着上主菜。

朱元璋见状,脸阴沉了一下,吩咐旁边伺候的太监上主菜。

一阵忙碌之后,每人面前又分别上了两道硬菜和一碗羹,分别是红烧兔子肉,红烧狗肉,和一碗燕窝羹。除了这些,每个人面前又摆上了数坛好酒。

太祖道:“今天朕与众卿饮个痛快,不醉无休!”

大家早就等着好酒好肉,准备吃喝个痛快了,听太祖言,纷纷抄起筷子和酒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一时间,楼内是好不热闹。

只有坐在朱元璋旁边的刘伯温,看了端上来的两菜一羹后,大惊,悄悄的对旁边的徐达说:“今天我二人须紧随皇上,不可远离半步。”徐达本想询问其中缘由,只见刘伯温冲着桌上的菜眨了一下眼睛,端起酒杯,站起来给朱元璋敬酒。

徐达又看了一眼桌上的菜,立时明白过来,不由得心中一颤,这不就是“狡兔死,走狗烹”么,旁边碗中放的是鸟窝,鸟窝都被端了,那就更不需要良弓了。

刘伯温起身敬酒完毕,坐下之时,悄悄将朱元璋袍服的衣角压在了自己股下,佯装和徐达等众人继续饮宴。

好酒好肉,正合胃口,众人是畅饮甚欢,很快便酒过三巡,各个是喝的酩酊大醉。

朱元璋见状起身离席。衣角牵动,已有醉意的刘伯温顿时警觉,看了一眼离去的朱元璋,立刻拽了一下旁边的徐达,两人紧随朱元璋走出了功臣楼。

朱元璋出了楼门,看到刘、徐二人也紧紧跟来,犹豫了一下,招手让二人跟自己同走。三人走出数百步后,只听得轰隆隆一声巨响,回头看时,功臣楼已是砖瓦飞舞,火光一片。

刘伯温和徐达虽然逃过一劫,但朱元璋并未放过二人。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时,赐药,毒死了刘伯温;又赐烧鹅给徐达,让徐达久治不愈的背疽爆裂,疽发身亡。

这个故事很精彩,其实,来自明太祖朱元璋的两个典故,一个是朱元璋提倡节俭的“四菜一汤”,另外一个是抹黑太祖,暗讽朱元璋残暴的“火烧庆功楼”。有人将两个典故,用范蠡、文种和越王勾践之间发生的典故粘合,形成了一个改造后的“明太祖火烧庆功楼”。

不过呢,这个故事明显有漏洞的,杀功臣之前用“四菜一汤”警醒一下,看大臣的反应决定是否一网打尽也就罢了,又端上了兔肉、狗肉和燕窝,这是要留下精明的跟自己继续作对么?明显不合常理。

“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产生于清朝文字狱盛行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打压民间汉人怀念大明朝的恋旧情节,就指使满清的一些奴才文人,编造了“明太祖火烧庆功楼”的假故事,说我大明太祖滥杀功臣,借以抹黑我大明太祖,离间清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大明朝的关系,让他们愤恨大明朝。

类似的事情,清朝统治者还做了很多,比如主动为明朝大臣平反,借以抹黑大明皇帝,彰显清朝皇帝的开明。

这……让人无语呀……

对于我们而言,精彩的故事还是要看得,只是需要我们分辨出其中的缘由即可。


奕天读历史


某日,朱元璋请大臣吃饭,xxx说我们必死!

某日,朱元璋微服私行,因为瓜农的一句话,将其咔嚓。

某日,朱元璋深夜批奏折,然后莫名其妙将很贴心,过来送粥的宫女杀了。

某日,朱元璋机智的请功臣们吃饭,然后火烧了这座楼,不费吹灰之力,将这些功臣给灭了!这座楼叫做庆功楼。

某日,徐达生病,聪明的朱元璋,只是一只小鹅,就将这个第一功臣给灭了。

某日的故事太多,谁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有多少野史,哦不或者说子虚乌有的故事,来怎么样慢慢的安插到他的一生中。

似乎朱元璋这一生不是杀就是杀,不是残暴就是残忍。

却是忘了这位开国皇帝,历经31年的洪武之治,是对百姓真的很好很好。当然杀功臣有着他的局限性,但却因杀功臣和文臣地位底下,使文人笔锋一转,朱元璋的人物更加圆满,关于残暴的小故事,越来越多,真是让人醉了…

这样的故事,真的好多。比如乾隆也杀过瓜农。

就想问一句话,瓜农什么体质?

被这个皇帝杀,被那个皇帝杀的。

我的妈呀,真是醉了…


宋安之


首先跟火烧庆功楼一样都是民间传说,史书中未见记载。传说是这样的

朱元璋借马皇后生日大宴群臣,一开始上菜都是些萝卜啊,韭菜啊,豆腐啊之类的,这让本想大饱口福的群臣大失所望一点食欲都没有,朱元璋看大家都不吃,就说:怎么?都不喜欢啊,那换点别的

于是第二批硬菜上来了有清蒸燕窝,红烧兔子跟焖狗肉,这下大家开心了,都笑嘻嘻的开始吃,只有刘伯温大惊失色,冷汗直流。

一旁的徐达看他脸色有异就问怎么了,刘伯温回说我们死定了,徐达问为什么,刘伯温回你看陛下上的这些菜,这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必死。

徐达吓得赶忙问那怎么办,刘伯温说以后皇上再请客一定要跟紧他,所以火烧庆功楼的时候,徐达跟着朱元璋出来了没被烧死。

这都是民间传说



北岭散人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年幼时做过放牛娃,出家当过和尚、甚至做过乞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低微的开国皇帝了,所以从一介布衣登上皇帝宝座,除了朱元璋天生的军事才能和统帅才能外,最重要的是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忠心耿耿,具有不畏死,不怕死的精神。

因此,当朱元璋打下天下之后,对跟随他的将领均论功行赏,封王封侯者,不计其数,封官赐爵,赏银赐田,让众将士都能风风光光回乡。

然而,当天下逐渐安定,新的王朝开始后,朱元璋却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他发现早年那些和自己一样,出身贫苦的将领在天下安定,封王封爵后,开始腐败成风,骄奢淫逸,为祸乡里,鱼肉百姓,自恃有功劳,完全不把朝廷和法纪放在眼里,甚至公然对抗朝廷,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朱元璋开始担忧起来,必须想个办法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潜心寻找合适的时机,终于,他发现,机会来了。

六月初五,正好是大脚马皇后的生日寿辰,朱元璋准备在大殿里宴请那些功臣和将领,这些功臣大将按照以往的习惯,趾高气昂,风风火火的入席,全无君臣之礼,朱元璋虽全然了然于胸,但却隐忍不发。

菜很快就被端上来了,“炒萝卜”,“炒韭菜”“两大碗青菜”,“葱花豆腐汤”。首先是四菜一汤被端上桌,菜一上桌,群臣均面面相觑,谁也不解其中意味,想来,皇帝宴请,怎么也是山珍海味,然而,端上来的菜却像寻常百姓人家的吃食,谁也没有动筷子,大家都等着朱元璋来解开心中的谜团。

殿上的朱元璋早把殿下的一切收入眼底,朱元璋大手一挥,对群臣说,爱卿们不用拘束,就像在家里一样,尽管吃菜,但是,群臣们仍然不动筷,只有几个胆子大的开始动筷。朱元璋不再管群臣的反应,他吩咐宫人继续把菜端上来。这次的菜品和之前大相径庭,这次有兔肉,狗肉,燕窝等等山珍海味,还有一坛上好的美酒,群臣均已饥肠辘辘,好酒好肉端上桌上,便什么也顾不不上了。

群臣们纷纷大快朵颐,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朱元璋此时面无表情,殿下的群臣也完全不顾大殿之上的皇帝,但却有一个例外,他就是人称神算子的刘伯温,刘伯温见此情此景,脸色变得非常难看,似有心事,坐在他身边的徐达一看刘伯温脸色变得如此难看,急忙小声问道:“刘先生这是不舒服吗?脸色如此难看”。刘伯温道:还请元帅送我回去,路上我再和元帅细说。

在回去的路上,刘伯温对徐达说,皇上早已对我们这些臣子心有不满了,今天这个宴会就是借机警告我们,宴会上的菜都有特殊的含义,徐达不以为意,他说,刘先生神机妙算,但我们跟随陛下多年,乃是生死之交,陛下怎会轻易容不下我们。

刘伯温说桌上的的兔肉,狗肉,燕窝等,其实是已经在严重警告大家要收敛自己的行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徐达一听,也惊出一身冷汗,自此后,行事更加谨小慎微,处处迎合朱元璋。

没过几年,那些在殿上享受各种美味的功臣便以各种理由,或被赐死,或被下狱、或被削去爵位,废为庶民,而参透一切的神算子刘伯温虽然独善其身,却终日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无笔史官


朱元璋是农民起家当的皇帝, 他深知一路走来,能做上皇帝的宝座,是十分不容易的一件事。真可谓是九死一生呀,所以,为了把大明治理的井井有条,他也是下了一番血本,至少,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四百多个皇帝中,在努力工作上,是没有人能超过朱元璋的。

其它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有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朝政的,但是,朱元璋不用,他一上台,就把宰相的职务给撤销了。

朱元璋是个吃过苦的人,他觉得自己只要活着,就可以一直工作下去,自己多干点工作没什么,但是,手中的权利,必须要自己掌握,其它任何人不能染指。

因为朱元璋的拼命工作,也让他得了一个劳模皇帝的称号。

一般把权利看得太重的人,都容易猜忌人,皇帝一旦猜忌臣子,那绝对没有什么好事。

所以,跟朱元璋一朝的官员就倒霉了。

其实朱元璋当皇帝的前期,还是不错的。那时候他刚当皇帝没有久,年龄也不大。

但是,随着时日的推移,朱元璋越来越感身体不支的时候,他想扶持接班人了,这时候长子朱标自然就成为了合格的继承人选。

可惜,另朱元璋想不到的是,朱标竟然先他而去了。

这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可以说朱标的离开,打破了朱元璋的所有的计划。

这时候他要面对重新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是选择朱标的后人呢?还是选择自己的儿子们呢?

这个问题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

一般古代皇位继承,都是从嫡长子中来选,嫡长子若是因为意外去世了,就从皇后生的儿子中,选年长的来担任。

若是没有嫡子可选了,就从庶出最年长的儿子当中来选。

但是,朱元璋想打破常规,他没有从自己的儿子当中来选。

也许他对长子朱标太过溺爱,觉得皇帝就应该有他们这一支来继承,其它人不能染指。也许是因为老朱觉得自己的儿子,都很优秀,传给这个,对不起那个,传给那个,对不起这个,索性谁都不传给了。

想来想去,朱元璋只好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孙,也就是朱标的儿子。后来大家熟知的建文帝。

可是,让孙子继承皇位,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年纪太小,当时所有的开国功臣基本还在,他又怕自己去世之后。孙子镇不住这些功臣,这可如何是好?

思来想去,朱元璋还是打算给刘邦学一把。

不管好的坏的,一把火全部把功臣们给烧死不就得了。

朱元璋觉得这个想法,还是很高明的。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解决掉所有的功臣了,你说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呢?

所以朱元璋就开始张罗着建立庆功楼了,并且他还告诉每一个臣子,以后楼房建好了,我们举行宴会就在庆功楼。

大臣们也很高兴,为了庆祝还专门建立了一栋楼,皇帝家就是豪,就是任性,就是有钱。

没多久庆功楼就建好了,这时候朱元璋要大宴群臣,能来的不要来的,都得来。不来怎么能烧死。

所以老朱请客的那一天,所有的功臣们都来了。朱元璋很开心,想想这就是令人畅怀大笑的一件事。

可是,到了上菜的时候,仅仅上了四个菜,刘伯温一看,他就知道朱元璋这是要杀功臣了。

刘伯温为什么如此机智,他是怎么洞破天机的呢?

原来,他看到朱元璋上的菜里有狗肉,兔肉,还有鸟肉之类的东西。

当刘伯温看到这一切之后,他就告诉徐达,朱元璋要杀他们这些功臣了。

徐达就问他,何出此言?

刘伯温解释道:狡兔死,良弓藏,飞鸟尽,猎狗烹。

徐达听完之后,也觉得很在理,所以,他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就偷偷的离开了。不过,之后徐达还是被朱元璋害死了。

因为徐达得了病,不能吃鹅肉,朱元璋非要御赐鹅肉给徐达吃,不得已徐达只好遵命吃了就去世了。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刘伯温在得知朱元璋盖庆功楼的时候,就意识到朱元璋要杀功臣了。所以,刘伯温就给朱元璋请示,要搞老还乡,刘伯温因此逃过了一劫。

不过,所有的说辞,都是在衬托刘伯温的极致,既然有这种说法,我们就听一听乐一乐得了。


史学达人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开国谋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预言家,据说他的烧饼歌中很多预言在后来都一一应验,是个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神人!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路拼杀,赶走了欺压汉人近百年的蒙古人,其功至伟,陪着他一起打天下的众多功臣也都一一封赏,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朱元璋还给众多开国功臣分发免死铁劵,大臣们自然是以为皇帝够实诚,有了免死金牌,有些大臣就有点找不着北了,有些战功卓著的功臣开始居功自傲,做些违法乱纪的事,让朱元璋很不满意,随着时间的发展,朱元璋的天下是越来越稳定了,天下平定,朱元璋就搞了个庆功宴,宴请众位开国功臣!

到了那一天,功臣们都纷纷前来,等到众位宾客来齐后,朱元璋吩咐开席,没想到前面几道菜都是素菜,吃惯了大鱼大肉的群臣自然不乐意了,朱元璋冷冷一笑,接着吩咐上了荤菜,大臣们这下放开了肚子,觥筹交错,一片祥和景象,后来上了几道菜,一碗红烧兔肉,一碗清蒸燕窝,一碗狗肉!刘伯温看到这几道菜惊出了一身冷汗,没有动筷子,坐在他旁边的徐达看刘伯温反常,不解的问他怎么了,刘伯温指着菜跟徐达说到:“皇上是暗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上是想杀我们了,我们要跟紧皇上,寸步不离。”徐达听后也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下两人都不敢动筷子,盯着朱元璋。




在大家酒吃到兴头的时候,朱元璋突然站起来,向外走去,刘徐二人赶紧跟上,朱元璋见身后有人,问他们二位怎么不在酒席,出来干嘛,刘伯温徐达答到:“臣等特来护驾”。朱元璋见刘伯温如此,心知肚明,也就带着他们二人离开,他们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响,身后那座酒楼火光冲天,刚才还是喜气洋洋的酒席瞬间成了众功臣的断魂酒,徐达死里逃生,回到家里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疮,没多久朱元璋喊两个小太监给徐达送了一只清蒸公鹅,徐达见此含泪谢恩,吃了公鹅后没多久徐达就死了!


其实这些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野史中关于朱元璋杀功臣最出名的就是火烧庆功楼,历史上朱元璋在南京城建了个忠勤楼,不过这个忠勤楼是用来和群臣商量国家大事的地方,后来这个楼发生了火灾,并无人员伤亡,这个事故可能是火烧庆功楼的出处,火烧庆功楼最早见于清朝的《英烈传》评书里,原版的《英烈传》称朱元璋真龙天子,令满清统治者极度不爽,就让人对《英烈传》篡改,加入许多丑化朱元璋的故事。



火烧庆功楼能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个是朱元璋在明初确实因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了不少功臣,而且诛杀牵连的人有好几万,一个是清朝大部分下层老百姓大都不识字,评书是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以讹传讹下,朱元璋大杀功臣的说法很有市场。朱元璋的形象对于老百姓来说,过了几百年后,好还是坏又有什么关系?


挚滗画畫紅尘


原来朱元璋火烧庆功楼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一切都是为了他孙子。


朱元璋不直接赐死这些人,而用一场庆功宴将开国功臣,一桌饭局不费一兵一卒,便将几十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全部葬送。智也!奸也!

明史记载:“太祖以太子天性柔仁不振,一日,窃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太子不胜惨蹙,合掌称之曰:善哉!善哉!”

大致意思是明太祖对太子的生性柔弱不刚的性格非常不喜欢,便令人拉了一车骨头到太子面前,以此激发太子。

但太子并非刚硬之人,被吓出病来,不久一命归西了。朱元璋这是自己间接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啊,而最疼爱朱标太子的便是马皇后。

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之妻,曾随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朱元璋能当上皇帝,开国大臣自然是功不可没,但马皇后也是有很大功劳的。


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还是非常敬重,对马皇后的建议也是非常重视。

马皇后悲伤之极,为了宽慰儿子的在天之灵,便劝谏朱元璋封朱标的儿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以此慰告朱标英年早逝。

朱元璋采纳了马皇后的建议,但要想让年幼的孙儿顺利登基,继承朱家基业,中间自然不会顺当你。

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死了那就次子,依次类推。当然只是应该按照这种方式,不过皇帝很少会按照套路出牌,一般还是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儿子。

尤其是在太子死后,兄弟间夺位的事情不能再少了。所以一般明眼的大臣,都会提前押注。要是自己扶持的皇子登基,日后定会飞黄腾达。


而朱元璋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选了自己的孙子,古代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少了。如此一来之前大臣的心血岂不都是废了?所以孙子继承一事,肯定有人不同意。

朱元璋深知,这些开国大臣里不少人居心叵测,野心勃勃,更有人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

马皇后和朱元璋定便想出了一招,把这些大臣全部一网打尽。这计谋便是宴请开国功臣,火烧酒宴楼。

第二天朱元璋实施自己的计划,首先建立了一座楼房,名叫庆功楼。但实际上是掩人耳目,让开国功臣真的以为皇上厚爱,专门建楼庆功。

几个月后这座楼终于建好了,大臣们喜笑颜开。但有一个人却愁眉不展,这个人就是刘温伯。

此人行事谨慎,善察言观色。对于刘温伯到底有没有参加庆功宴,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刘温伯早就察觉,于是在庆功楼未建成之前就向明太祖告老还乡。明太祖苦留说是喝了庆功酒后再辞行。

但刘温伯深知若是去了庆功楼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坚决辞行。明太祖没有办法只好赏了刘温伯一些钱财恩准他还乡。

在归乡之前,他就找到好朋友徐达告诉他在庆功宴会上切不可贪杯,一定要跟紧太祖,与他寸步不离。

徐达谨记,在酒宴上为了防止太祖在自己不留神时偷偷溜走,便踩住太祖衣角。

果然菜上齐不久后,太祖便起身离开了,徐达也紧跟着出来。出来没多久,庆功楼便火光冲天,开国功臣尽葬火海。

徐达虽逃过一劫,但朱元璋不会就此罢休。不久后,徐达患病,忌食蒸鹅,否则伤口会溃烂而死。


朱元璋哪肯放过这个机会,便下旨赏赐徐达鹅肉,可谓君要臣死,他臣不得不死,徐达含泪吃下饿肉,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

另一种说法是,刘温伯也在宴会上。朱元璋开始叫人上菜,但却是炒萝卜、炒韭菜、蒸青菜、葱花豆腐四样素菜。

大臣们都迷惑不解,便纷纷议论,只有刘温伯仍在观察朱元璋的脸色。朱元璋见大臣们不动筷子,便说明了这四道菜进行了解说。

这四道菜在不同的文章里也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就是希望朝廷官员为官清廉正直,体桖百姓。

后来又命人上了四道荤菜,分别是爆炒驴肉、爆炒兔肉、铁锅炖狗肉、烤麻雀。

这下大臣们可乐坏了,在朱元璋说“吃好喝好”之后便纷纷动筷子,而只有刘伯温不为之所动,仍然坐着。


旁边的徐达不解,来问为何不动筷子?刘温伯说:“皇上今日是要将我们赶尽杀绝啊,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啊!”

徐达吓住了,问该如何是好,徐达便说乘机溜出去。之后两人乘着朱元璋离席,众大臣都喝得不可开交,便偷偷溜出去了。

但若一个皇帝若想让你死,易如反掌。不久后,太祖曾着徐达病了忌吃鹅肉,便硬生生地赐与他鹅肉吃,徐达便病情恶化,命送黄泉。

而刘温伯自然也逃不过,没病,也活活被太祖派太医来给看死了。

不论野史里怎么记载,也不管刘温伯到底是否在宴席之上,朱元璋到底是为了让自己的孙儿能够顺利登基,保他朱家皇位而杀死了众多开国功臣,这是不容分说的。


史之策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摆庆功宴,群臣欢呼大喜,刘伯温却惊恐不已,一身冷汗。感兴趣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故事——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自古皇帝多猜疑,朱元璋更甚。朱元璋整日为自己的江山担忧,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啊。特别是他的太子朱标,朱元璋提起他就来气!这小子生性懦弱,还不及一个女汉子,怎么能做坐好朕的江山。老朱曾丢一个带刺的木棍让朱标捡起来,这孩子一看有刺就不敢捡,气的老朱一凳子扔了过去,没想到这小子竟吓的大病一场。老朱整日拿着棍棒在大院子里追打朱标,也没有修理成自己心目中的儿子。老朱更加下定决心要把这木棍上的刺替儿子拔下,也就是那些以功臣自居,危及朱家皇位的人。

老朱又想想他的那些功臣们,老朱觉得很是对得起他们了,给他们的待遇是十分的丰厚,在公侯伯爵男五等爵位等级制度下封徐达,李善长等六人,封侯者多达28人,其他官位也很多,老朱出手阔绰,动不动就赏赐他们黄金白银,大量的土地。一个个都豪的不得了。把公主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的儿子。他们却贪得无厌竟敢贪赃枉法,明目张胆触犯《大明律》,贪20两银子就得砍头。他们每人有八个头也不够砍的!老朱每每看到那些生猛彪悍的武将,又看看自己的子孙如此的温顺纤弱,老感觉江山岌岌可危。于是老朱心生一计。


朱元璋下达圣旨,邀请各位大臣到南京古楼岗的山坡上,那里有一座老朱特意建造的豪华大别墅,老朱对它美其名曰:“勤忠(终)楼”到这里召开庆功大会。徐达刘伯温应邀来到这里,刘伯温用他那犀利的眼神把这座大楼扫描一番,越看越惊悚,这座楼那么矮,那么宽,不是很规则,往缩小了看,怎么像个棺材似的。窗户很小,挨近窗能闻到阵阵的松木香,松木可是易燃物啊,楼顶虽然雕刻有画,但画笔粗糙,地面平滑的像个溜冰场似的。刘伯温借着和其他大臣挨个寒暄的空隙,把身子靠近墙壁,用手指轻轻敲打几下,耳朵挨近,怎么是空的?!他顿时头上冒出了冷汗。心想:完了!他强忍着内心的惊恐找到徐达,附耳道:时刻注意朱元璋的动向,跟着他!


这时老朱驾到。寒暄一番,命人上菜。刚开始都是素菜什么萝卜、韭菜、青菜豆腐、还有一道老朱要饭时最好的一口,:翡翠白玉汤。

这些大臣们对这些菜不屑一顾,有的还表示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老朱的脸微露怒色,转瞬即逝,这被刘伯温看在眼里,向徐达示意,把老朱的衣角踩在脚下,以便寸步不离。老朱一摆手上重头菜:红烧兔肉、炖狗肉、爆炒驴肉,清蒸燕窝,外加数坛美酒。大臣们高呼“万岁”,尽情享用起来。


刘伯温用脚踢了踢徐达,示意前两道菜:狡兔死,走狗烹。后面的是: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大臣们大吃大喝起来,一会就醉了。

刘,许装醉,他们两个一刻都不敢放松警惕。一会衣角微动,他们二人跟在老朱后面走出大楼。老朱发现忙问:你们为何离席?他们二人回答:更衣(去厕所)。这时他们身后“轰”的一声巨响,大楼倒塌,顿时火光冲天。原来老朱早已命人在楼下埋好炸药,安排好人适时点燃。老朱惊叹于二人的聪明,绞尽脑汁要处死二人。


后来刘伯温被朱元璋毒死。徐达染病,背上长一种毒疮,必须忌口,不能吃发物鹅肉,老朱就赏赐他吃大蒸鹅,徐达泪流满面吃鹅而死。俗话说的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


故事来自民间,最早出自清代评书小说《明英烈转》《大明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