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jinkie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慈禧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

她本来就是镶蓝旗满族人,满族人在满清时代不重视女子的教育。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随便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是了。

慈禧在政变时候写的密信,一百多个字中错字连篇,不堪入目。字写得也扭扭曲曲,一看就是最多几年私塾文化,类似于今天小学生的水平。

有人说慈禧的书法和绘画不错,也是胡说八道。

实际上,慈禧当政以后确实苦练过书法和绘画,她自己还很喜欢绘画。

但我们看看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慈禧书法和绘画作品,稍微懂一些的人都知道水平很低。

1904年用朱砂墨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品,故宫的点评就很好: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慈禧写的字结构松散呆滞,笔力稚嫩,没有一点的生气,应该属于那种刚学会写字的水平。


至于慈禧的绘画,虽然她找全国名师学了几十年,水平也是极烂。

慈禧的绘画基本就是初学者水平,看不出学了几十年的功力,今天随便一个初中文化的画工也比他画的好。

至于有些人吹嘘的所谓慈禧的字和画好看,也是无稽之谈。

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所谓的慈禧的字画,同故宫收藏的慈禧字画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般认为:慈禧赏赐给朝中大臣们的书画大部分都是由别人代笔绘制的,然后再在书画上印上慈禧专用的印章,这样就变成了慈禧本人的书画作品。


慈禧虽没有文化,但政治斗争还是厉害的。

而且慈禧有自己的王牌。

咸丰这个草包死的时候,怕顾命大臣学鳌拜,欺负孤儿寡母,于是搞了一个昏招。

他让顾命大臣的决定,必须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盖章才能生效。

但同治皇帝操纵在慈禧手中,慈安太后又没什么政治能力,这就等于让幕后的慈禧成为政委的角色,具有最后的拍板权。

这样一来,顾命大臣就相当不利,他们政治地位就低了一些。

况且,顾命大臣再有权,毕竟只是奴才。而皇帝和太后才是主子,在满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主子可以随意对付奴才,无人会说什么。

但奴才如果忤逆主子,哪怕有正当理由,也是理屈。

干掉肃顺这批人,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外,其实当时慈禧集团的力量已经很强,足以对付顾命大臣。慈禧暗中笼络了留守北京的鬼子六奕䜣,同时又暗中掌握了北京地区的兵权。

也就是说,当时慈禧已经具备收拾顾命大臣的所有条件。

还有,顾命大臣树敌太多,失去满清权贵集团支持。

以肃顺为例,这家伙强横固执,有着祖宗满洲人的血统,不圆滑。肃顺提拔了大批汉族官员进入最高层,这严重动摇了满族权贵的利益。但肃顺认为: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做。那些王爷、贝勒爷,有几个能办事的?

这样一来,肃顺树敌这么多,一旦垮台也就墙倒众人推。

其实,以上都不是死棋。如果肃顺有警惕心理,以他们的手腕和权势,还是可以和慈禧周旋的,甚至反杀也未可知。

但肃顺过于轻敌,轻视女人。

肃顺对慈禧一向轻视,认为慈禧没有军政才能,没有文化,主见也是“妇人之见,上不得台面”。肃顺做梦也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干掉他,也认为目前这么乱的局势下,慈禧必须依靠他们来维持大局。毕竟英法联军还在中国境内,战争没有结束。

结果。。


萨沙放一句名言:一个男人如果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女人,非常瞧不起女人,他迟早会在女人手里栽大跟头。


萨沙


咸丰皇帝在1860年10月18日这天,仓皇逃离了圆明园去了热河避暑山庄。因为这天英法联军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火烧圆明园。

咸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扔下北京这个烂摊子,让恭亲王奕訢(咸丰六弟)负责和洋人周旋,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到了避暑山庄,由于连日奔波加上本来就有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就挂了,卒年31岁。



▲咸丰

咸丰在历史上被称为“四无”皇帝——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但是在托孤问题上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遗命朝中“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儿子同治,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利过大,让东、西太后牵制“八大臣”。谁知道机关算尽,等一杆子人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大臣”,从此开始了她长达48年对大清的统治。

问题来了,顾命八大臣都是政治精英,为何被一个半文盲的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上呢?

有的人天生就是玩阴谋和政治的高手,慈禧就是这样的人。咸丰临死前,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同治。这八人被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咸丰为了防止八大臣的权利过大,授予东太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儿子“同道堂”印章(印章由慈禧代管)。也就是说,八大臣发布的文件,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方能有效。咸丰想的很周到。



▲两宫太后

咸丰刚去世后,棺椁停丧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八大臣之首肃顺是个强势的人,对两宫太后十分不尊重,专横跋扈,整个避暑山庄八大臣说了算。

东太后慈安是个老实人,对这些无所谓,但是慈禧则不同,她对权势有种天生的追逐。为了夺回权利,她暗中买通御史董元醇,让他上书“太后权理朝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垂帘听政。

在一次临时会议上,董元醇提出了这个问题,肃顺勃然大怒,上去狠狠打了他一耳光。呵斥说:祖上无先例”,说老董蛊惑人心,并要处斩他。直到慈禧苦苦哀求,肃顺才作罢。

慈禧觉得这是打她的脸。肃顺太嚣张跋扈了。从此慈禧产生了要除掉肃顺和其它顾命大臣的念头。想法是有了,但八大臣势力不可低估,凭慈禧之力根本办不到。于是她把希望寄予于北京方面的高官。



▲奕訢

慈禧首先想到的是恭亲王奕訢,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鬼子六。但是如何才能和小叔子结成同盟战线呢?那时又没有手机电话,只能派人去联系。派谁去呢?

慈禧想到了小太监安德海,当时安德海16岁,刚进宫不久。总不能无缘无故的让安德海回北京吧?这样肃顺方面的警觉。于是慈禧和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安德海被慈禧打了一顿,然后打发他回了北京。

话说安德海回到了北京,把慈禧太后的意思传达了一遍,奕訢本来对哥哥咸丰的做法就有意见,他是皇帝的至亲,但顾命八大臣中没他的名字,咸丰把他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这使奕訢很不满意。

奕訢听罢痛快的答应了,他对安德海说:北京方面还有许多反对八大臣的人,我联系一下他们,只要肃顺一回北京,立马拘押这些人,还有劳公公偷偷潜回避暑山庄,让太后尽管放心。

奕訢在京城找到了胜保和僧格林沁,二人都是京城警备部队的总司令,掌握着京城军权。发动政变得有军队支持。这边万事俱备,避暑山庄方面肃顺等八大臣浑然不觉。



此时在避暑山庄,肃顺眼见慈禧老老实实,被整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提垂帘听政这档子事了。肃顺为了表明高姿态,为了表示全力辅佐小皇帝,主动辞去了掌管警卫营的权利,这使慈禧兴奋不已,肃顺手中的一点军权也没有了,肃顺失败成了定局。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61年10月31日),两宫太后,小皇帝和八大臣等人回到了北京。11月2日,奕訢等人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这样,慈禧和奕訢集团经过紧锣密鼓的配合和周密部署,“后党派”战胜了“权臣派”最后取得了政变的成功。



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这一年,慈安太后25岁,慈禧太后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肃顺卒年45岁。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慈禧入宫5年后生下未来的同治皇帝载淳,第二年被封为懿贵妃,这个时候慈禧则更受咸丰皇帝的偏爱,加上慈禧是后宫之中为数不多的懂得汉语的人,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无法处理朝政的时候,慈禧就会去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朝政。要知道,自古以来是不允许女人干涉朝政的,所以也引来了很多大臣的不满。



慈禧也算一个熟读史书的人,她清楚地知道一旦女人开始干预朝政,就被视为违反客观规律,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相夫教子,负责貌美如花,而女人想要从幕后走向台前就必须等咸丰皇帝没法处理朝政的时候,像是李治患有遗传性的头风,经常发作头疼眩晕的毛病,实在是不能处理朝政,而武则天作为皇后就得替丈夫分忧,和唐高宗在朝堂上处理朝政,后来李治实在是不能处理朝政了之后,武则天才自己在朝堂上独立处理朝政。而这个时候咸丰虽然是身体虚弱,还没有到没法处理朝政的时候。

而在这个时候,在慈禧朝堂之上还有一个特打的对手,那就是咸丰面前的红人肃顺。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咸丰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而儿子还太小,咸丰皇帝也担心有一天慈禧会变成下一个武则天,而肃顺就建议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这个时候慈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咸丰也可能意识到如果慈禧死掉,肃顺也可能会专权。

而在去热河一年以后咸丰就不行了,他口头立下遗嘱,立载淳为太子,另外立了八大臣相互牵制来辅佐政务,为了防止八大臣的专权,咸丰皇帝又想了一个办法,给皇太后慈安和载淳两个印章,一个印章是御赏,一个为洪道堂,两个印章同事出现,预支才具有法律效应,而载淳太小,印章由慈禧代为保管。

但是咸丰帝这个方法丝毫没有用处,八大臣还是没有把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放在眼里,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公然叫板,显然是为了独揽皇权,咸丰皇帝那两个印章显然成了橡皮图章。慈禧太后于是根据这个弄出了一个措施想要制约八大臣的权利,而慈安则真的不适合在政治场上和八大臣交往,可以说慈禧是单兵作战,如果不扳倒八大臣,那肃顺则很有可能独揽大权,慈禧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为了不单兵作战,必须要找个帮手,这个时候慈禧就想到了自己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但是奕䜣在北京处理事务,想要和奕䜣联手就要瞒过肃顺,慈禧于是安排了一场小戏剧,想办法让慈禧的小太监安德海受处罚到了北京,给恭亲王奕䜣送信。两太后紧急召见恭亲王。在咸丰病危的时候,奕䜣想要去看咸丰就被肃顺想办法拦下,因为肃顺怕咸丰会再次重用奕䜣,而自己就没机会了。而受到这个消息,奕䜣就很快接受了奕䜣和慈禧的联手。

恭亲王立即就去了热河,去拜祭自己哥哥咸丰,在咸丰的棺材前面大哭一场。慈禧已经急不可耐要马上召见奕䜣,没有引起肃顺的怀疑,叔嫂二人密谈了整整两个小时,内容无外乎是扳倒八大臣。1861年10月31日,小皇帝,八大臣以及两宫太后回到了北京,两天之后,慈禧和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大臣。这个时候慈禧才27岁,一个27岁的女人就这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月光侃历史


咸丰的心病

清朝皇位并没有什么严格的规矩,理论上每位皇子都有机会。当初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时,在皇四子奕詝(zhu四声)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着实犹豫了很久。理论上皇四子更年长,但道光皇帝发现皇六子更为聪慧,“鬼子六”这个称呼就是说奕訢小时候就鬼精鬼精的。(下图为郎世宁《乾隆秋猎图》)

竞争之激烈,差一点皇位就是鬼子六的了,多亏咸丰皇帝后来在秋猎时假装动物有身孕不忍射,道光皇帝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咸丰回答道:“大自然中,都是爹生娘养的。如果我射杀那些幼小的动物,他们的父母也会悲痛欲绝的。”这一句如一股暖流冲入帝王之家,让道光皇帝心头热乎乎的,就动了立咸丰为储君的想法。再加上咸丰小时候得过天花,和康熙一样排出了患天花死掉的风险。最终“仁慈”的咸丰当了皇帝。

应该是皇位竞争时留下了心病,自从登基以后,咸丰就对自己的六弟提防有加,说白了就是不信任,而每一位聪明人,再加上年轻气盛,自然就对权利有着极强的欲望,这两点在咸丰临终托孤时终于暴露出来了,“托孤八大臣”中竟然没有鬼子六的份!某种程度上说,当八大臣名单定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后面辛酉政变的结局。

慈禧有外援

刚刚守了寡的慈禧才不到三十岁,在后宫基本上很难有与朝臣直接接触的机会,没有朝臣支持,即使有小皇帝这张王牌,也是独木难支。这也是为何咸丰离世后,托孤八大臣会如此蛮横,吓哭小皇帝都不当一回事。

但架不住郎有情妾有意,一方面是被排除在权力中心的鬼子六,一方面是孤儿寡母的慈禧太后,两者都需要对方的政治资源,并且有着共同的政治敌人(八大臣)和政治诉求(掌权),一拍即合,沆瀣一气后,八大臣的死路就不远了。


瓦尔登的船夫


咸丰皇帝是个命运悲剧的皇帝,一生几乎都很憋屈。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他深知自己身体已经难以支撑,遂安排下了后事,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大顾命大臣。

这几个顾命大臣屁股都还没有坐热,两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诛杀肃顺,载垣、端华无奈自尽,其余五个顾命大臣都被罢官,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那么,正如问题所说,为什么慈禧太后一介女流,居然战胜了八个顾命大臣呢?这个我觉得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咸丰皇帝的才能和私心说起。咸丰皇帝一生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丧权辱国之后居然还沉溺于酒色,最终年纪轻轻就死在了行宫。按照咸丰皇帝的遗命,皇帝年幼,八大臣要忠心辅佐幼主执政。可是,君弱臣强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别的不说,康熙皇帝受到鳌拜的掣肘就是实例,所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权臣当政,还想留一手,那就是允许后宫干政,遇到大事还是要请示两宫,而且,必须盖上两宫的大印才能形成政令,这样一来,两宫倒是可以制衡八大臣了,而八大臣却难以制衡两宫。这个办法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只可惜咸丰的手艺潮了点,他没想到,这样一来,两宫与八臣之间就失去了平衡,因为两宫砝码明显偏重,很不利于八大臣的发挥,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从这里看,八大臣的悲剧已经难免。

第二、八大臣的轻敌大意造成的。咸丰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年仅27岁,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又没有显山露水,确实容易让人轻视。载垣压根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寡妇居然对权力如此虎视眈眈,所以,也就没有刻意防范,这就给慈禧太后发动突然袭击创造了机会。加上大臣中的肃顺等人都是目中无人之辈,在朝中的根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牢靠,所以,拔除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第三、慈禧太后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找到了实力很强的盟友。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可事实上,她在咸丰眼里,地位还远不及慈安尊贵。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先拉拢慈安。毕竟,慈安是正牌的皇后出身,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先帝去了,皇帝年幼,正牌太后发句话,有谁敢轻易违抗啊?所以,慈安相当于他们的定心丸。慈禧太后找的第二个盟友是奕䜣。众所周知,奕䜣此人才华出众,当年争储,奕䜣差一点就干掉了咸丰皇帝,这就说明一点:奕䜣在朝中的根基非常深,具有发动政变的能力。有了这俩人的支持,干掉八大臣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慈禧太后年纪不大,城府却挺深,不但掌握了兵权,还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商议后,首先鼓动御史董元醇上奏折,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其实是一场戏,一场试探八大臣态度的戏,可见慈禧的政治手腕已经比较成熟。不出所料,这种“荒唐”的奏请,当然被八大臣言辞拒绝,于是,此时的两宫太后就已经决定发动政变了。

下一步,两宫太后以皇帝年幼,经不住道路泥泞、颠簸为借口,脱离了咸丰皇帝的灵柩,快马加鞭,先行一步回到了京城,迅速掌握了京城的守卫部队兵权,填补了京城的权力真空。由于咸丰皇帝灵柩行走缓慢,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祭拜,所以,等到这些人回到京城,慈禧太后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且也找到了剪除八大臣的合适借口,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等到八大臣抵达北京,慈禧太后就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等一系类事情的责任全部扣在顾命八大臣头上。顶着这些屎盆子的顾命大臣怎么可能还有反击能力,很快就被拿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包涵。如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再次感谢邀请。


猫叔说历史


能够在最后时刻整垮顾命八大臣的不是慈禧,而是恭亲王奕昕。当然了,慈禧本人也是厉害角色,一下子就找对人了,要是找其他人,还真不见得能够快速而又相对平稳的解决这次所谓的易枢事件。

恭亲王是咸丰皇帝的弟弟,按道理那可是贵为亲王的人呀,但是鉴于之前他与咸丰有过帝位之争,这就使得他在咸丰朝代空有一身才华横溢,但是无法施展,本人也是比较郁闷的。随着皇帝的回天,他满心以为自己最起码能够进去顾命大臣行列,结果名单出来,让他确实大失所望。由此可以知道他内心的苦闷。

慈禧本人那个时候后一直在承德避暑山庄,根本无法操控京城的事情。这个时候她就想到了联合恭亲王,再回到京城后解决他们。说起解决就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在舆论上需要联系一些好手,不能无缘无故就把当时的朝廷重臣直接绞杀吧。于是恭亲王就出面联系了很多对于肃顺不满的官员,准备动本弹劾。这一点就需要多说一句,肃顺本人确实是很能干的一个人,但是就是太过恃才傲物,仗着自己有皇帝宠爱,树敌很多,这就使得很容易就联系起来反对他的人。

要解决不光靠嘴皮子呀,关键时刻的枪杆子也必须有。这个时候盛保就出现了,其实盛保这个人很一般一般,在南方太平天国作战中的战绩简直惨不忍睹。但是人家会走关系。后来还做到京城的高级军事官员之一。这个人被恭亲王说服,答应只要他们一到京城,就马上动手。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就等着他们回来呢。肃顺等人这个时候确实太麻痹大意,因为之前慈禧表现的很低调,恭亲王也没有任何小动作。让他们以为大局已定,慈禧已经屈服。结果,平静的背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当他们踏入京城的那一刻,就是陷阱的开始,也是一个时代开始……


嘉佳小博士


辛酉政变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清廷上下未必都会支持顾命八大臣,否则的话政变不会如此顺利。

而且慈禧未必是半文盲,必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据德龄记载,慈禧太后晚年曾让太监念书给她听,如果不是有文化基础,谁能听进去文言文呢。曾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卡尔说她不仅能诗词,且出笔新鲜,非同凡响,颇得大宗气派;还能以白话写文章,振笔疾书,洋洋千言不穷,斯真稀有之才。彼于古名家之诗文词,能滔滔背诵,如数家珍。而且慈禧书法也很不错,话不多说,上图。



只能说,要是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根本写不出这么大气的书法,所以我并不认为慈禧是半文盲。

说回辛酉政变,辛酉政变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分配的问题,咸丰应该是吸取了康熙朝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教训,所以安排顾命八大臣的时候还给皇后、懿贵妃两方印章,以使两宫以及八大臣相互牵制,平衡朝政。但是咸丰忽视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他两个弟弟恭亲王奕訢以及醇亲王奕譞都没有给安排位置,第二是他忽视了是人都有野心,不管是奕訢、奕譞还是八大臣,还是慈安、慈禧。

所以不甘心被排斥在外的奕訢以及看不惯八大臣飞扬跋扈的两宫太后就迅速达成了交易,就是联手发动政变,政变成功后太后垂帘,亲王辅政,完美。

所以八大臣就这样被扳倒了,而且素来和八大臣有嫌隙的王公大臣迅速参与其中,这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既能报仇又能讨好太后和奕訢,何乐不为。比如说大学士周祖培,他对肃顺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也是看不惯八大臣飞扬跋扈的样子,所以全都闭口不言。

就这样,辛酉政变在两宫太后、奕訢、奕譞以及京中王公大臣共同推动下圆满成功。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顾命大臣说到底还是臣子,慈禧太后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皇太后,地位尊卑有别!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肃顺,端华等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不但把两宫皇太后不放在眼里,还得罪了一帮皇族还有大臣。最主要是恭亲王奕欣,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不让他来热河奔丧,参加先皇的葬礼治丧。

第二点,轻敌大意,没有团结一致对外,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时朝中三方势力,以慈禧,慈安,小皇帝为一方,以肃顺,端华等顾命八大臣为一方,还有因为文武双全,有才干的而被咸丰和八大臣猜忌冷落的恭亲王奕欣!肃顺等人轻易答应恭亲王赴热河奔丧,和慈禧太后见面,达成统一战线。三足鼎立被打破!

第三点,肃顺等人虽然跋扈却没有抓兵权,远在北京的僧格林沁和御林军的首领都和八大臣不是一条心,被奕欣等人轻易拉拢收买,没有了兵权。所以咸丰皇帝灵柩刚回北京,就被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八大臣忤逆等罪状逮捕入狱!肃顺被斩首,端华等皇族顾命大臣被赐死!咸丰皇帝留下的八大臣被两宫垂帘听政和恭亲王摄政所取代!这场政变以慈禧太后一方完胜而结束!


京州市李达康1454485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于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临死前为了能让年幼的大阿哥载淳坐稳龙椅,咸丰皇帝做了一番精心安排,形成了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相互牵制的局面。但是这一局面很快被打破,慈禧利用辛酉政变全部罢免顾命大臣,得以专权。

咸丰皇帝留下了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额附景寿、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杜翰、太仆寺卿焦祐瀛。这八位顾命大臣既有宗室亲王又有朝廷重臣,可见这一顾命班子的重量,但是这一班子缺了关键人物——咸丰的弟弟、此时留守北京与洋人谈判的恭亲王奕。奕作为道光帝的皇子,威望颇重,而且此时通过与英法谈判凝聚了一大批在京官员的支持。如此有影响力的奕,却没有出现在权力中心,必然会威胁到咸丰所期望的平衡局面。

所以慈禧最后选择与奕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否定了顾命大臣,为以后的专权弄政铺平了道路。


老照片


咸丰帝临终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慈禧这个26岁的女人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咸丰帝留下的恶果。

咸丰帝明着让八大臣总理朝政,又害怕八大臣会篡权,所以又加上一条必须有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会生效。这样一来,等于让慈安和慈禧成为政委的决策,具有最高决断权。而清朝向来是君臣有别,嫡庶有别,慈安太后是正宫皇后,是母后皇太后,比皇帝都大,八大臣法理上无法和慈安太后对抗,而慈安太后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很多事情是慈禧在背后搞鬼,所以,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在很有利的位置上,基本上稳赢不输。等于咸丰也有他的无奈,太宗皇帝突然去世,世祖八岁即位,受制于皇叔多尔衮,险些被撵下皇位。圣祖八岁即位,辅政四大臣中,鳌拜专权跋扈,迟迟不让小皇帝亲政。这都是本朝发生的事情。咸丰帝也不能不有所考虑


第二:八大臣没有想到慈禧会这么快下手。

八大臣人为皇帝刚死,两宫太后没参与过朝政,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将他们掀翻。况且慈安太后无野心,慈禧太后才26岁,只有私塾文化,基本属于半文盲。辛酉政变发生前,慈禧亲自起草将肃顺抓捕的密谕,这种大事肯定不会让别人代笔,一定是慈禧亲笔,结果这个密谕让人大跌眼镜,首先字迹像狗爬一样。其次,密谕共237个字,有错别字16次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这种女人怎么可能篡夺国家大权?又如何统治的了国家呢???所以八大臣根本想不到慈禧会动手,八大臣还没来得及想如何防御,就被慈禧连窝端了,犯了轻敌的大忌!!


第三:慈禧善于寻找同盟力量

慈禧联络小叔子奕訢和奕譞,奕訢在咸丰逃跑后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实际上控制了北京的具体事物。而奕譞则被慈禧任命为步军统领,实际上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八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罗网,但是慈禧搞定了八大臣之后没多久,也搞定了奕訢,典型的卸磨杀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