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的五次戰爭

中國和日本的淵緣,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 漢朝,文化發達的漢朝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漢國東二萬里的扶桑”,屆時,中日之間已開始互派使者,尤其是日對中,所以說中國是日本的老師毫不為過,而歷史也確是如此!

中日的五次戰爭

中日的五次戰爭

中日的五次戰爭

第一次:白江口之戰

公元660年,唐軍為雪太宗伐高麗之恥,聯合新羅國欲滅百濟和高麗,而彼時的百濟君臣內訌,不敵新羅軍。

日本天智天皇為了不失去這塊半島跳板,出兵援助百濟國。同年中新聯軍與百日聯軍於百濟白江口相遇,並展開激烈的會戰。日軍人數數倍於中方人數,(據記載,時日方軍4萬,而中方僅萬餘人,日方戰艦千餘,中方僅170餘艘)而由於日方將領輕視對手,唐軍將領劉仁軌以夾擊之術戰敗日軍,最終日軍戰死數萬人,以中方戰勝告終。

第二次:元日之戰

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後,與周圍國家建立了密切的關係(或者說附屬關係),這個距離甚至跨越兩大洲,而彼時的日本由於受唐朝文化影響,政治文化發達,且自認是盛唐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而元朝非漢文化,顧不願歸屬於元。

為此,元世祖對日發動兩次入侵戰爭(1274年、1281年),但卻由於元軍不善水戰,且當時元軍戰船無龍骨,無法經受住太平洋的風浪,而制使蒙軍未到達日本本土便已所剩無幾,雖與日軍前緣陣地有過接觸,並且戰勝,但由於日本海的阻攔,侵日戰爭以失敗告終。

據說如今日本國內,依然有人把此次戰爭認為是日本神佑的結果,如果元軍入了日本,想必日本如今又是另外一番場景了。

第三次:萬曆援朝戰爭

此次戰爭並非中日之間的直接對抗,而是明朝為援助附屬國朝鮮國與日軍展開交戰,但也是為防止日軍佔領朝鮮後以此作為入侵明朝的跳板。

1592年,日本名將豐臣秀吉為滿足國內日欲增長的物質矛盾需求,和地主階級的貪婪,將眼光瞄向了朝鮮及大明王朝,藉助朝鮮李氏忙於內訌之機,發兵朝鮮。

而明朝作為朝鮮宗主國,於1952年發兵援朝,至1598年戰爭結束,共耗時七年,費明朝白銀近八百萬兩,用兵數十萬,最終得於戰勝日本。

第四次:甲午海戰

中日的五次戰爭

此次戰爭,以清王朝的全面戰敗告終,戰敗的大部分原因都可以歸結為,統治者的能力眼界和制度的缺陷。畢竟在此前的十幾年,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出使日本時,日本還被清朝雄偉的戰艦所震撼,但十幾年後,依舊是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卻眼睜睜看著北洋戰隊被日軍覆滅。

此次戰後,清政府與日軍簽訂《馬關條約》,這也成了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走狗的開端,至此,民族屈辱的近代史開始了,這不僅僅是一次戰爭的失敗,更是一個時代的失敗。。。。

第五次:抗日戰爭

中日的五次戰爭

想必這場戰爭不必詳述了,如果說甲午戰爭是時代的失敗,那麼抗日戰爭,就可以歸結為時代的勝利了,在中華民族的集體努力下,戰勝了日本侵華,也結束了中國近代近百年的屈辱史。

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一次戰爭的勝利,它滲透入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心中的是那古老的中國並沒有滅亡,他再一次站了起來,而他的站立,會讓整個世界都為之動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