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字”裁衣 “适性”识字

摘 要:识字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小学低年级

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低年级以“阅读教材”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彰显识字这一教学重点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从三个方面思考,即:解剖构字特点,析形索义破难点;创造重组词串,互文勾兑提效率;穿行文本之间,几度建构聚关键,来阐述将识字教学置于阅读教学背景下“适性”识字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构字特点 重组词串 几度建构

一、解剖构字特点,析形索义破难点

汉字浩如烟海,字形丰富多样,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教会学生辨别字音的细微差别,分析字形本体的结构特点,比较字义的不同用法。如何真正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呢?笔者觉得需要从儿童识字的心理规律出发,遵循汉字本体的构字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创造性的综合运用等多种方法来识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短文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姿态各异、趣味横生的奇石、怪石。课文要求有5个生字会读,9个生字会写。仔细研读这些生字,我们发现“闻、神”是前鼻韵母,“名、景、省、形、状”是后鼻韵母;认读“闻、名、景、区、著、秀、神、南、部”等字,其中“南、巨、升”是象形字,“名、秀、神、区、省、些、闪、位”都是会意字,“闻、景、著、部、狗、每”都是形声字,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从汉字的构字特点出发识字,还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识记生字;认读“景、区”时要放到语境中识记,如“风景区”,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词语:景色、风景如画;认读“闻、名、著”,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查清有几种意思,自主学习,理解“闻名”,并勾连到课文的另一个生词“著名”,再延伸到课外词语:新闻、百闻不如一见、名字、名不虚传等;“尤其”两个字都要求认读,可将其放到句中认读,再换“特别”来比较,使学生领会“尤其”的意思;书写生字时,需要从汉字结构和布局的角度,联系部件结合书写规律加以指导。

鉴于对本课生字的研读,基于写景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采用了随文识字教学的方式,结合儿童的生活积累与经验,带领孩子触摸汉字的“音、形、义”,在立体构建中感受汉字的魅力。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两句话,字里行间却藏着10个生字,如何巧妙突破识字的重点难点,笔者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1)学生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朗读。

师:“黄山奇石”在哪里?相机引出:安徽省南部。(相机指名读,出示地图,认识地点。)

师:(出示

量“字”裁衣 “适性”识字

)同学们请猜,这是什么字?怎么猜出来的?

生1:我觉得是个“南”,整个字的字形比较像。

生2:你看上面就像“南”的“十”,下面有个“框”。

师追问:请大家瞪大眼睛仔细看,你觉得上面像什么?

生:像小树枝。

师:你的眼睛真亮,植物生长都朝着南方,向阳生长。枝条在阳光的沐浴下生长茂密,所以“南”上面就像小树枝一样,向上慢慢生长。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出示词卡“南部”,请你读,相机正音。)

生:南部。

师:小树枝朝着太阳一点一点生长,你瞧上面写得小小的。在粗壮的树上生长,所以下面宽宽的。(教师相机范写。)……

师:黄山景色秀丽神奇,你想去吗?

生:想。

师:你想去吗?

生:想。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看看?哇,这么多小朋友都想去,为什么呀?

生1:那里很美!

生2:听说那里石头很有趣。

师:大家都听说了,看来名气很大。(词卡出示:闻名中外,指名读。)

生:闻名中外。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听说呢?请大家瞪大双眼仔细看!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是“闻”!你们看“闻”字里面有个耳朵。

师:真棒!小眼睛真亮!“闻”本义就是用耳朵听。那我们去哪儿听呢?再看一看。

生:大门外。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人将身体伸出门外,侧着耳朵仔细听。这就是“闻”。

(继续出示词卡:闻名中外。)

师:好多人都听过它的名声,它的名气可真大呀!不仅中国人听过,还有谁听过?

生:外国人也听过。

师:这就是——闻名(wén míng)中外。(师进一步指导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从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从基于汉字的本体认识与把握上,遵循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结合文本内容抓住部件“猜一猜”“看一看”,在部件的组合、叠加中抽象、生发出汉字的本义。在识字的逐层递进中,借助观察与朗读找到汉字本体“音、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字的过程也是建构认知并运用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抓住部首,由一个带一串,在反复实践中达成对汉字本体的认识,也达成“应”构字的特点,“生”识字的方法,找到与汉字本体特点来匹配教学独特的“那一个”。

二、创造重组词串,互文勾兑提效率

词串是将几行排列整齐、语义相关,又能押韵的词语串联在一起。词串识字是苏教版特有的识字课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依据词语之间的联系,将孤立的汉字连串成篇,使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有一定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那么,作为以低年级阅读课文为载体的识字写字教学,就可以从具体内容出发,创造性地重组课文中所学的生字新词,构建成有内在联系又排列整齐的词串,让学生集中识字,同时从联系思维的角度出发,加强词语与词语、词语与文本的互文,从不同维度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认识,提高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识写共25个生字,识字量很大,教学中笔者采取集中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词串集中识字成为辅助的识字方法,并在互文中聚焦寓言故事本身,帮助学生初步建构与寓言故事相匹配的阅读方式。

全文随文识字后。

◎出示第一排词串:扑去、逮住、松开、跟着。

师:谁来读?请一组开火车。

师:这组词写谁?做什么?

生1:讲老虎。一只老虎向狐狸扑过去,并逮住了它。

师:前面两个词你用得很好,后面还有两个词呢?谁来接着说。

生2:一只老虎向狐狸扑过去,逮住狐狸准备吃了。狐狸却跟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的,老虎听了之后松开了爪子,跟着狐狸向森林走去。

师相机点评:把词语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读,真是个好办法!

◎出示第二排词串: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指名读。

师:这组词又是写谁呢?

生:还是写老虎。

师:你能说说老虎又在干什么吗?

生: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师:老虎跟着狐狸走在森林里,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再齐读这排词语。

◎出示第三排词串:神气活现、摇头摆尾。指名读。

师:这排词串还是写老虎吗?

生摇头。

师:那是写谁,又在干什么呢?

生1:写狐狸。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

师:能说得再清楚吗?什么情况下啊?

生2:狐狸带着老虎走在森林里,它现在是老天爷派来的使者,走起来神气。

师:说得太棒了!一起齐读词串。

(出示第四排词串:都很纳闷、撒腿就跑。)

师:这排词串又是写谁呢?在干什么呀?生:森林里的野猪、小兔看到狐狸大摇大摆,跟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这时才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撒腿就跑。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读词语我们要学会抓联系,和故事内容联系起来。让我们再读读这些词串。

以创编的词串为支架,打通生字新词与阅读理解之间的路径,建立词语学习与文本阅读之间的桥梁,基于学生生活体验,互文勾兑,在联系思维中灵动地学习生字新词。

三、穿行文本之间,几度建构聚关键

钻研文本,四方对话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文本中能起到“提领而顿”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这些关键词句是突破文本的首要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建构这样的设计理念:首先,从初读走向精读,对于同一组词语“认识”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历程;第二,从初读走向精读,从集中向分散识字的不同识字方式的切换,学习视角从单一走向立体。因此,立足文本考虑识字的教学设计,关照汉字的构字特点,立足文本的内容,从学生经历“识字历程”出发,设计拉开层次,聚焦联系,二度建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效,让我们的识字教学变得鲜活而丰满。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介绍了下雨前动物的不同表现,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研读文本时,我们发现生字表中有一组特别有意思的生字:“呀、呢、吗、吧”。这组词不仅都是语气词,联系文本,还会发现这些语气词所在的句子还承载着小动物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于是紧扣这几个语气词就可以进行一个“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

我们初读感知文本阶段,可以将这些字借归类集中识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用开放的学习方式聚焦这些字的学习——

师:谁来读读这组字!

生:呀、呢、吗、吧。

……

师:同学们读了这组字,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1:我发现都是口字旁,都和嘴巴有关。

师:你发现了左边的偏旁。继续说——

生2: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你关注了它们的共同结构。

师:仔细观察每个字,从字的构成上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1:“呀”是个形声字,左边有个“口”,右边是“牙”,就是读音。

生2:是呀!“吗”右边是“马”,与这个字的读音相近,“吧”右边也是“巴”。

生3:还有“呢”,右边读“尼”,读音也接近。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还有什么发现?

生:都念轻声。

师:请你读读——

师:它们都是语气词,我们再轻声念念。

生:呀、呢、吗、吧。

师:同学们既会观察又会思考,发现这么多共同的地方,看偏旁想意思,念读音看构字,看结构找相同。汉字学习真有意思!

确实,找到关键字构成的内在联系,聚焦汉字的构字特点,就可以寻找到解字的突破点。走向精读教学时,在随文理解的情境当中,我们再次触摸到这组字的时候,设计了“读一读,换一换”的学习活动。

出示“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师:如果你现在就是小白兔,你会怎么读?

生:我会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为什么呀?

生1:因为这里小白兔在向小鱼提问题。

生2:句子后面有个问号。

生3:句子最后还有个语气词。

师:谁来做个好奇的小白兔,读出疑问的语气。

……

师:如果把这句话末尾的“呀”换成“呢”,行吗?

(相机出示之前指导朗读的句子: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生1:不能换,读起来就没有疑问的语气了。

生2:不能换,那样读起来语气很奇怪。

师:是呀,语气词也能表达意思呢!我们一起再读读。

师追问:那你现在能帮小鱼解释解释了吗?

阅读课文教学背景下的识字教学,以识促读,读中促识,带领学生从初读感知,走向精读感悟,从集中识字,走向随文体悟,逐层深入,螺旋上升,在立体建构中,丰盈学生的识字历程。

(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