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在國庫空虛的時候,崇禎皇帝懇求大臣們幫忙,把家裡的錢拿出來,幫助國家渡難關,大臣們都很不情願,只是象徵性地出了一點錢後。後來李自成攻打下京城,看著空虛的國庫,他採取了直接把明朝前臣拉出來酷刑鞭策,從這些人家中收颳了不少財產,效果還是很不錯的。一下子就彌補了國庫空虛的問題,光光周奎就上交了三百多萬兩。

因而有人就說,崇禎實際上是太善良了,只是去懇請大臣們交點錢救急,並沒有想李自成一樣強行抄家。也難怪最終上吊結束生命,悲劇的一生。

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這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來說道說道。

崇禎是不是很仁慈呢,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崇禎在上位後都幹了什麼?對魏忠賢和一些大臣所做的一切,我不難看出,他並不是一個仁慈之人。反而還有些殘暴。

那麼,既然崇禎本身是個殘暴的人,他也能做出像李自成一樣的事來,為什麼沒有采用一樣的辦法呢,對大臣進行酷刑鞭撻,逼著他們交出銀兩呢?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個怎樣的情況。

國庫吃緊發在崇禎十七年,當時這是李自成已經快要打到京城來了,江山的安危迫在眉睫。在這樣的情況下,崇禎如果對大臣們採用酷刑鞭撻,逼著他們交出銀兩或者發配邊疆,沒收財產的做法合適嗎?

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這種事,其實崇禎的老祖宗朱元璋就曾做過。當朱元璋當了皇帝,他就製造了“洪武四大案 ”,對那些曾和他一路出生入死,給他打江山立下汗馬功績的人下手。無非是想卸掉那些大臣的權力來鞏固自己的江山,隨意編一個理由,將其處之。就比如李善長,都70多歲了,並且沒有任何造反的行動。朱元璋為了立威,照樣找了一些理由,把李善長連同他一家長幼七十多人,全數處置了。

朱元璋除掠奪權力,也掠奪金錢。富豪沈萬三也難逃厄運,被朱元璋發配到雲南,同時“順便”被沒收了的財產。

朱元璋那時之所以敢這麼幹,不過是因為他那時江山穩定,四海昇平。

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我們再來看看崇禎皇帝后的南明朱由崧。

當崇禎皇帝上吊後,明朝皇室南渡,朱由崧建立南明。朱由崧在當南明皇帝期間,乾的首要的任務是對本身祖上一支進行追尊諡號,還有京中殉難者的追尊諡號。

朱由崧的這種做法還是很可以理解的,就是想調解矛盾,對他先祖的一些做法進行彌補,比如糾正朱元璋殺功臣,朱棣殺忠臣的事實,希望換起天下百姓的信任,從而擁護他。從李自成的手中把大明江山奪回來。

在崇禎皇帝在為期間也採納過類似的做法。比如他生平節流勤政,就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說明明朝皇室還是很好的,不再吃喝玩樂,而要做一個好皇帝。無非也是想拉攏人心,受到萬民愛戴。

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也就是說,在大明江山最後的關頭,國庫有錢可以用來打仗那是最好不過的,不過這個都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所在是 要大家一起齊心協力願意為大明江山奉獻出自己。所以他才不敢採用李自成或者朱元璋的做法,去豪搶豪奪,引起大臣們的厭恨。這樣更沒有機會守住江山了。

結果呢,就是崇禎雖然想樹立好的形象,可還是沒人願意為大明拼命,在李自成打進京城的時候,已經不攻自破了,人心渙散,無可救藥了。

國之將亡,崇禎皇帝的最後時刻,懇求大臣捐錢救國。

更多的歷史資訊供您賞閱,請關注我!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收藏、評論、分享一下吧!如果你也是一個歷史愛好者,那就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