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70餘年歷史,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迎來重張20週年

四月春盛,中山公園正是鮮花如錦的好時候。一座音樂堂安靜坐落於園中,這已經是它重張後迎來的第20個春天。

歷經70餘年歷史,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迎來重張20週年

其實,中山公園音樂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42年。70餘年的風風雨雨中,它歷經三次改建和數度維修,全封閉的專業古典音樂劇場取代了曾經簡陋的露天、半露天場地,劇場的坐席數也從5000、3000、2000精簡為1400個。1999年,中山公園音樂堂重張開業。如今,這裡每年上演的各類演出超過300場,在劇院雲集的北京城裡,中山公園音樂堂憑藉自己獨特的位置、細水長流又頗具特色的劇目安排,得到了許多“鐵粉”的喜愛。

為了紀念重張20年的重要時刻,從4月21日開始至5月24日,中山公園音樂堂將以“重張二十年,為你變更好”為主題,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連續帶來20場精彩演出,包括交響樂、室內樂、古琴、歐洲古樂、豎琴、合唱、京劇、胡琴、朗誦等各種類型。

在演出的陣容方面,本次慶典演出季可謂名團名家雲集。除了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絃樂團、北京愛樂合唱團(原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等國內外院團,指揮家譚利華、俞峰、李飈、楊力,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法國羽管鍵琴大師皮埃爾·韓岱,西非科拉琴大師巴拉奎·西索科,古箏名家王中山,胡琴名家宋飛、姜克美以及方明、宋春麗、薛飛、吳京安、宗平、徐濤、李立宏、劉曉翠等組成的“聆響·行歌”朗誦團隊都將受邀參加演出季。

4月21日,亮相慶典演出季開幕音樂會的是曾在1999年4月26日音樂堂重張當天登臺的譚利華和北京交響樂團。當晚,他們將與張立萍、莫華倫共同帶來《在那遙遠的地方》、《萬里長城永不倒》等經典歌曲和《今夜無人入睡》、《飲酒歌》、《為藝術,為愛情》等家喻戶曉的歌劇唱段。

快訪

在中山公園音樂堂的

見證下成長

2019年,中山公園音樂堂重張20年,宋飛的教學生涯也恰好走過了20年。更有緣分的是,1985年,還在天津音樂學院附中讀書的宋飛第一次在北京的舞臺上亮相,就是在這裡首演了同為著名胡琴演奏家的父親宋國生創作的《燕趙春潮》,“一個外地的學子來到北京的大舞臺,心裡真的特別高興。很多人說,他們認識我就是從這個舞臺上開始的。”那個時候,十幾歲的宋飛被籠罩在父親的光芒下。大家談論起她,在肯定她才華的同時,還會不約而同地帶上一句“那是宋國生的女兒”。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宋飛早已憑藉努力和高超的琴技名揚國內外,“大家現在稱呼我的父親時,會說他是‘宋飛的父親’了。”

在宋飛自己看來,這個成長的過程,始終沒有離開過中山公園音樂堂的舞臺。在這裡舉行各種獨奏音樂會、師生音樂會時,宋飛會首演許多新作品,她還常常帶著學生,一起來參加每年暑假舉辦的帶有普及性質的“打開藝術之門”系列活動,“這對觀眾來說是‘打開藝術之門’的過程,對於我帶的學生來說,同樣也為他們打開了新的藝術天地。”

宋飛想借慶典演出季這個很有紀念意義的時間點,把自己和學生不同的藝術視野展現給大家。5月10日,宋飛將與第一批學生中的佼佼者張曄共同帶來一場音樂會,“我們的同臺是兩代二胡人不同成果的展現,”宋飛說。

音樂堂20年人氣

不減的秘訣是什麼?

除了宋飛,指揮家譚利華在這裡也指揮了超過300場演出,歌唱家張立萍也在此舉辦了多場獨唱音樂會……像他們一樣和音樂堂成為“老朋友”的藝術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作為藝術家,能感覺到這裡對我們的尊重,”回想每次來參加演出的情形,宋飛都覺得很感動。

凡事難在堅持。能做到20年如一日、還得到藝術家們的交口稱讚,實在不容易,不少人好奇其中的秘訣到底是什麼。作為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執掌”者,徐堅一直要求工作人員“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不能稀裡糊塗”,“我們雖然和藝術家從事的專業不一樣,但態度是一樣的,所有的藝術家做事情都極其認真。每做一個項目,我都希望工作人員能從藝術家身上學到點東西。”

中山公園音樂堂的口碑並不僅僅侷限在藝術家的圈子裡。2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紛至沓來,音樂堂始終人氣不減。以延續多年的“打開藝術之門”為例,當年坐在臺下聽音樂會的小觀眾有的已經為人父母,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又回到了這裡。“文化生活對大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徐堅能感受到觀眾那種迫切的需要。她還記得,2003年“非典”期間,音樂堂的演出被迫中止,直到暑假前後才得以恢復,“那一年的‘打開藝術之門’非常火爆,大家在家裡待了很久,都非常清楚那種沒有文化生活的狀態其實是很可怕的。”

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走進劇場、感受藝術,徐堅帶著音樂堂做了很多努力,“我們曾經到海淀的學校做調研,問他們有什麼需要。”當聽到對方說“路太遠,去不了”時,徐堅直接提出租大巴車接送孩子們往返,“我們知道,只要把他們帶到劇場,他們就一定會喜歡上的。”

2007年,與中山公園音樂堂一街之隔的國家大劇院開張運營,不少人為音樂堂的未來捏了一把汗,“很多人都來問我,你們還演不演了?其實我們很感謝國家大劇院,它給北京的整個文化市場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變化。”作為首都劇院聯盟的管理者,徐堅必須看得更遠,“市場的繁榮不是隻靠一兩家劇院。大劇院做了很多劇目和演出,對音樂堂來說的確是一種競爭。”於是,音樂堂巧闢思路,在近幾年推出了“紫禁城·古樂季”、“中國古琴名家雅集”等獨具特色的系列演出。這些演出不僅為音樂堂“圈粉”無數,也讓它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找到了自己特別的位置。

來源:北京晚報·文娛新聞 記者:高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