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開辦好幾年,卻很難盈利?

在這個教育機構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如果一不小心就很有很能會被別的機構給取代!教育行業風起雲湧,變化萬千;現在除了線下的培訓之外還有很多線上的培訓,競爭可以說是非常大了;要想C位出道,那是真的叫一個難。

那麼線下培訓機構在運營層面存在哪些問題?又如何破解,實現高速發展?

01教培機構第一個“死結”:坪效

坪效,即單位面積的產出,線下機構第一個成本是房租,這個問題不解決,企業會陷入死循環,不斷虧損。

舉個例子說明坪效的問題:

做班課的和做一對一的,同樣是30平方面積,班課的產出是遠大於一對一的,所以它坪效就高。坪效高,而且教師單位產值也高。

為什麼有些機構,全部招滿人了,卻依然不賺錢,仍然虧損呢?那怎麼辦呢?

例如:如果一個機構它的面積只能提供100個學位,假如該機構房租和人力市場雜費支出要6萬每月,他每月課程收費400元(一個月共四周,每週一節,每節100元),那麼要150個學生才能保本,而該機構教室只能提供100個學位,所以該機構永遠無盈利可能。因為它開業時沒做面積規劃。

機構開辦好幾年,卻很難盈利?

其實新開校區時,要做面積規劃的。當時應該拿一半學位出來保本,即6萬除以50個學位等於1200元。所以剛需課程每月的價格要在1200元以上,另外的50個學位才是它的盈利空間。

而這個1200元的定價是內部成本定價,還要考慮外部環境和競爭對手的定價,家長是否接受。如果普遍接受500元,那麼可以斷定這場地是不合適做教育的,因為租金超過了業態可以承受的範圍。也許這個場地適合做餐飲、醫藥、銀行等,但肯定不是教育。

真正活得好的是家長接受高價格,而這個機構租金又特別低的企業。可以說,找到低租金的選址,成功了60%。

02第二個死結:教師單位產值

一對一的老師是單位產值最低的。但是又繞回了第一個死結:所以你會發現,能夠平衡這兩個死結的,基本都是成功的企業。無法解決的,不到一年,就要追加投資了。因為收的學費,都不夠交租,現金流為負數了。

有些機構即使微微盈利,每年賺8萬多,但是他前期裝修、市場活動累計投了200萬,所以他要25年才能收回成本。估計那時,這個線下培訓行業已經發生了鉅變,這種機構要被淘汰了。

機構開辦好幾年,卻很難盈利?

說一個有趣的現象:

有些一對一機構非常精細,主做高端,但是依然虧損。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我投100萬開新校區,我就能再收500萬預收款學費回來,我就能繼續活下去。如果哪天我不擴張了,手裡這100萬都不夠我的支出,耗完這100萬的時候就是公司的死期。那麼還不如又投去市場開新校區,再圈500萬回來。

所以,他一停止,企業馬上出事。擴張,已經變成它活命的稻草。

這種商業模式,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地球頂”(前期裝修及每月追加的投資),這批人永遠跑不了。

03“死結”三:耗課慢且不同時耗課

假如按年收費,年初第一天有一個人報名,年尾也有一個人報名,都是報一年的課程。那麼這兩個人上完課,要多久?兩年!

機構開辦好幾年,卻很難盈利?

你收了一年的學費,卻要兩年才能上完!想想兩年的租金和人力成本!早年還有些大機構還敢一下子收家長三年的學費,現在,一律不收長課程了。

應該怎麼破?機構應該先蓄夠生源,然後同時開課,中途可插班,但必須同時結課。這樣每年學費收入儘量靠近會計意義上的確認收入,而不是預付款(負債)。

線下培訓機構,來來去去,就是這幾個問題,搞清楚了,運氣撞對了,企業都辦得不錯。沒想明白的,都不知道自己怎麼虧的。

有時你會發覺某個機構,課程非常厲害,團隊也不錯,但就是虧錢。反而有些教新概念英語的,抄來的東西,一樣做得風風火火。人家做得好,是因為他們符合函數模型,解決了坪效、教師單位產值、耗課速度的問題,再加上進入時機和自身的努力,自然就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