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泰山王母池---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地方

小说:泰山王母池---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地方

“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位于红门路与环山路交叉点东侧的王母池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女仙之王——西王母的原始发源地,创建时期无法考证,但因三国时期曹植的《仙人篇》,所以至迟为曹魏时期所建。王母池作为奉祀西天王母的道观,由大门、王母池、王母殿、东西配殿及东西耳房、悦仙亭、七真殿和蓬莱阁等组成,院内的王母池是一座用雕石栏杆围城的泉水池,中间有一弧形石桥把池面分为东西两部分,池虽不大,但烘托了气氛,也使庙宇有了灵气……

王母池依山而建,庙宇深藏于林木之中。“昆仑山就是泰山”,故此地为西王母的发源地。据宋代《太平御览》载,黄帝与蚩尤大战时曾九战九不胜,而回归泰山向西王母求战法;又据《汉武帝内传》言,武帝登泰山曾向西王母乞求“五岳真形图”;《水经注》曾言:“古者帝王开封,咸憩此水上,但有史可查,至少创建于三国时期。

王母池为三进式院落,走进王母池,首先看到的是庙门、王母泉、王母池,林木掩映之中,红色的建筑若隐若现,迎面而来一种古朴之感。不时能看到前来烧香祈福的香客到王母殿叩拜,尤其是中院西配房药王殿内,香客不断。药王殿前的月石非常光滑,不时有人摸一下,据说摸月石后再摸身体患病部位即可祛除病痛。东侧配殿是观澜亭,观澜亭前有一块石头,名为日石,与月石合称日月双石,日石中间有一圆孔,石头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些文字,但已经无法考证其年代。“中间的圆孔是为了方便抬才挖的,这种是比较早的做法。”工作人员说。

王母池建筑为砖木结构,唐宋元明清曾多次重修,建筑比例匀称是研究我国古建筑从唐到清这历史过渡时期重要的实物例证。作为泰山著名的古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庙宇内匾额、石刻众多,具有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而王母池建筑依山而建,因地制宜,层递而上,巧妙地与自然融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王母池是奉祀西天王母的道观。王母池保护区内有4个大殿和吕祖仙洞,4个大殿分别为王母殿、七真殿、药王殿、斗姆殿。王母池虽然以供奉王母为主,但庙内还供奉着斗姆、药王、吕洞宾等道教神仙。

经过王母池东侧的穿堂耳房,到达后院,抬头看去,北方是七真殿,殿内主祀吕洞宾、陪祀左右何仙姑、李铁拐及吕祖弟子柳树精、苗庆、焦广成、济霄堂。据介绍,七真殿殿内原祀有明代彩塑,栩栩如生,素称海内名塑,1966年遭毁,1986年重塑。七真殿分前廊、后殿两部分,前廊五间,后殿三间,为七檩五架梁,硬山五脊顶,前廊后殿房檐之间有石水槽连接,东西两头可以排水,建筑结构独特。

七真殿又叫吕祖殿,原本吕洞宾并不在殿内,而是在王母池东侧的吕祖洞内修炼。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向来是八仙中传说最多的一位,吕洞宾号纯阳子,唐懿宗时进士及第,由于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后遇正阳老祖汉钟离,正阳老祖十试吕洞宾,后传给《金液还丹》及灵宝毕法,吕祖得道后流入民间,济困扶危有求必应深受人民尊待。

提起八仙,就不能不提王母池东梳洗河上的八仙桥。八仙桥始建年代不详,据《重修八仙桥碑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洪水所毁,由进香者李玉田出资重建于王母桥旧址南桥以块石构筑,拱形桥身,上架石栏,现八仙桥为东西向,单孔石拱桥,桥面条石平铺,两侧设置石柱栏杆。传说当初吕洞宾是经过八仙桥到达蓬莱阁成仙。

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众神仙,各路神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了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唐代改称“瑶池”,俗称王母池。作为西王母传说的发源地,王母池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会迎来大批香客,举行盛大的道场活动,为西王母祝贺寿诞。除了农历三月三,农历三月十五、九月九也是王母池香火旺季,而平时的农历初一、十五也总能在王母池看到烧香祈福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