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濟困,他一直在路上!——記武漢鼎扶貧攻堅先進事蹟

“人這一輩子,只有奮鬥才有幸福。現在我走在路上,大家都親切地跟我打招呼、嘮家常,我能有今天的聲譽都是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掙來的。”說這話的武漢鼎老人今年已是86歲高齡,去年他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在清水河縣,武漢鼎這個名字幾乎家喻戶曉,60年來,他堅持不懈地下鄉蹲點扶貧,足跡踏遍清水河縣的山山水水,他先後深入全縣5個鄉鎮30多個偏遠的自然村,騎自行車、徒步行程3萬多公里,累計出資25萬多元,找項目、送技術、開展科技扶貧。如今的武漢鼎因為身體原因,下鄉的次數少了,但仍然堅持定期到城關鎮昆新社區為社區居民講黨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一次次證明了不改的初心——幫助貧困群眾走出困境。

解難濟困暖人心

“1991年秋天,我婆婆突發腦血栓,全家急得團團轉,那時武大爺正在我們村裡扶貧,得知情況後,武大爺趕快找人幫忙,婆婆被及時送到醫院搶救。那時家裡窮,為給婆婆治病欠了一屁股債。婆婆病情最重的半年裡,全靠武大爺接濟買藥。每次,武大爺都要騎自行車趕50多里山路去縣城買藥,然後把藥送到我家。記得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自行車根本沒法兒騎,10裡的山路,他走了2個多小時,當他揹著藥箱推開我家窯洞的門時,已經凍成了雪人。”清水河縣城關鎮韓慶壩村村委會副主任嚴瓊回憶起當年受到武漢鼎幫助的情景時滿是感動,“全村26戶人家,每一戶他都接濟過。給村民家的牲畜看病,他也常常倒貼錢。說起他為鄉親們做的好事,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在開展扶貧工作中,武漢鼎為貧困群眾解決的問題不計其數。他為暖水灣村的劉海貴跑了十幾個村子介紹過媳婦;從縣城購買水管,為老牛坡村的郭六小安裝了自來水;

他為暖水灣村受災的張覓成購置過鍋碗瓢盆;為四道坪的貧困戶送過雞崽……在他蹲點過的地方,這樣的暖心故事說不完。看似一件件小事,卻讓老百姓感受到了武漢鼎的真情。看著村民臉上露出笑容,武漢鼎非常欣慰,他說:“貧困群眾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我做不了多麼偉大的事情,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他們解決好實際困難。”

科技興農增信心

作為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武漢鼎把為貧困群眾脫貧作為第一追求。他始終能夠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根據貧困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對症下藥,精準幫扶。

針對當地牲畜品種差、個體小、效益低的現實,武漢鼎從外地引進優良種畜,不斷對當地牲畜進行改良。他曾在一片質疑聲中,將盆地青的四五百隻土種公羊全部去勢,並引進新疆細毛羊進行雜交。使改良前體重只有二十來斤的土種羊,提高到六七十斤,創造了盆地青一萬隻羊收入達到20萬隻土種羊收入1.6倍的奇蹟。

針對清水河縣廣種薄收、貧困群眾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他從山西呂梁引進“蓄水聚肥耕作法”,並在他幫扶的暖水灣村全面推開,有效解決了當地水土流失的問題,次年秋天,就創造了馬鈴薯畝產從不足2900斤一下提高到8000斤乃至上萬斤的奇蹟。他在暖水灣村推廣的“三三制”種植法,實現了草多、羊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使暖水灣的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113元大幅提高到2017年的8700元以上。

結合貧困村不同的自然條件,武漢鼎採取的脫貧措施也不同。清水河縣北堡鄉大陽坪村,祖祖輩輩都是種植傳統的糜谷黍等大田作物,單產低,收入不高。武漢鼎通過調研引進了地膜玉米種植技術。隨著全村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總產量提高了。武漢鼎動員貧困戶利用充足的玉米和稈杆作飼草料開展養殖,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武漢鼎通過產業扶貧、科技扶貧、精準幫扶等措施多管齊下,配套運用,產生了驚人的聚合效益。如今,清水河縣已經發展出海紅果、小香米、米醋、黃米、胡麻油五大地理標誌產品;形成林果富民、旅遊富民等十大富民產業。

示範引領聚民心

武漢鼎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人民的無比熱愛,懷著一定要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雄心壯志,懷著把有限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的一腔熱情,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武漢鼎十分重視黨員的帶動作用,每確定一個扶貧村,都要利用黨支部這個“支點”,把全體黨員緊緊團結在黨旗下,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開展。他為黨員訂報、購買學習資料,經常抽出時間與支部書記、黨員談心談話,為黨員們講黨課,建立黨員與貧困戶“一幫一” 扶貧幫困制度,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清水河縣精準扶貧工作全面開展,作為一名扶貧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武漢鼎積極配合縣委、縣政府,主動參與到各項扶貧工作中,助力全縣精準扶貧攻堅事業。通過武漢鼎的不懈努力,他所蹲點的貧困村糧食增產了,牧業增收了,貧困群眾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大家致富的勁頭更足了。同時,他還將精神扶貧融於實際工作中,在貧困村中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工作。通過評選推薦,一批先進典型得到市縣的表彰,貧困村的鄉風文明改善成效顯著。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武漢鼎就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目標奮鬥的踐行者。武漢鼎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武漢鼎常說,人總得有點精神和追求,沒有精神和追求,就得軟骨病。他把自己一生的追求概括為一句話:黨強,民富,村和,我服務,甘願做一名孺子牛。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梁婧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