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給大家講一個真實故事。

從前有個小孩,父母是青梅竹馬的同學,在一起很多年了,非常恩愛,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在小孩4歲那年,父母因感情問題離婚了(真的不想寫是為了什麼離婚)。從此以後……

如果給這樣的故事續寫,你腦海裡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離異家庭,單親小孩,後媽or後爸,是不是這些字眼,讓你感覺統統像是“幸福”的對立面?心頭湧起了對孩子的同情無限?

但這個故事,還可以有另一個結局。小孩子繼續幸福、快樂成長。成年人婚姻的狀態並沒有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我之所以自信地這樣講,因為故事裡的小孩,就是我的兒子。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五年前,我與相戀6年,結婚7年的他辦理了離婚手續。那年,兒子小舟4歲,跟著我一起生活。從此,小舟成為了一個單親孩子。兩年後,因為上學,他跟著重組家庭的爸爸一起生活了。

我們每晚都視頻,

講故事、讀書、侃大山,

無所不聊,暢所欲言。

他喊我“仙女姐姐”,

說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媽媽。

我笑說,就愛你的“沒見過世面”。

兒子說,也可能我眼光不好吧。哈哈哈。

然後認真地說,可能所有的小孩子,

都覺得自己的媽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吧。

轉眼間,

小傢伙上小學二年級了。

他善良活潑可愛,獨立樂觀自信。

才9歲的他,就常常感慨時間過得快,

他常說,真不願意長大,因為

長大了就不可愛了,只剩下帥了。

這下輪到我哈哈哈。

很多朋友對我說,原來,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如此幸福快樂啊!

離婚時,我們互相承諾對孩子的愛不會變,並深信 “傷害孩子的不是離婚這件事,而是雙方對待離婚這件事的態度”。五年以來,小舟的健康快樂成長,是令人欣慰的。周圍很多人替自己或朋友跟我交流離異家庭孩子的養育問題,我打趣道:我要致力於培養離異家庭中最幸福的小孩兒。

婚姻不是兒戲,我相信,誰都不願意輕易離婚,我不支持一遇到問題就用離婚來逃避。同時,我也不贊成感情破裂後還勉強湊合的婚姻。婚姻是大人的事,孩子是無辜的,我只是希望天下離異家庭的孩子,都能繼續幸福快樂地成長。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離異家庭的孩子不幸福?

這三大“元兇”跑不了

元兇1:給孩子貼上可憐的標籤,導致孩子產生自憐。

“這孩子是單親家庭,真可憐!”你是不是對這樣的話很耳熟?甚至有的家長自己也會說:“老師,我離婚了,孩子是單親,請您多關照一下。”無論是他人的可憐,還是自我的同情,雖然出於善意,但都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我們分析一下,覺得“單親孩子可憐”,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1、武斷地認為不完整的家庭,必定是不幸福的。這是毫無根據的認知偏見。

2、單親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正常環境,未來一定堪憂。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來看國外兩組實驗。

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在奇葩說的舞臺上,曾經引用過這兩組實驗數據,呼籲社會不要對單親孩子產生偏見。

1991年,美國對離異家庭的孩子做了一個完整的元分析,總結了96篇不同的文獻,樣本數量達到了13000名,來對比離異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孩子的差異。實驗結果證明:對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行為模式造成最嚴重影響的,其實來自於婚姻結構完整但是充滿了矛盾的家庭。這個實驗不但證明了單親孩子並不會因為家庭的不完整而失去了快樂成長的根基,更證明了孩子缺失愛,才是阻礙幸福的關鍵。

2016年的時候,劍橋大學發表了一份重要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拿51個自願接受人工授精的媽媽組成的單身家庭,和51個完整結構的家庭進行了對比。

對比的結果是,當這些孩子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在雙盲實驗下,其實你區分不了哪一個來自單親家庭。也就是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的孩子,沒有明顯區別。由此可見,我們說的“單親孩子可憐”,不過是社會上人云亦云的認知偏見。

如果孩子長期被暗示“你很可憐”,就會內化這種錯誤認知為自我認知,發展成自憐的人格。長此以往,自怨自艾,哪裡還會積極樂觀呢?所以單親孩子跟“可憐”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我們要糾正偏見,不要“善良而無知地”給孩子造成額外傷害。同時,也不能自我可憐,這也會傳達給孩子的。

人生坎坷,每個人都不容易,我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更要自強,絕對不能自憐。“你覺得自己可憐”這件事,才是世上最可憐的事。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元兇2:離婚後反目成仇,說對方壞話,不允許對方跟孩子相聚等

我一位同學離婚後,對前夫恨之入骨,不允許孩子跟父親相見,甚至不讓孩子提起父親,對孩子說他父親是個徹頭徹尾的混蛋。她的恨意,自有她的苦衷,但是這種恨意的延續和打擊報復,傷害最大的,還是孩子。她6歲的兒子後來得了兒童抑鬱症,我這同學才懊悔不已。一個對父親充滿敵意的孩子,很難快樂成長的,畢竟那是他的至親。

無論孰是孰非,從決定離婚的那刻起,就該結束恩怨,各奔前程了。恨著,就是放不下。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一定要學會放下。有孩子的,考慮到孩子的成長,更應該放下仇恨,不強求做朋友,但至少不能讓孩子替你揹負這段婚姻中的負面情緒。

能跟前任成為朋友,對孩子來講,是一種幸運。我跟前夫現在是朋友,偶爾也會電話或吃飯,交流下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也是經歷了一個痛苦的過程才這樣的。畢竟他是我相戀6年的初戀,結婚後又過了6年幸福時光,俗話說“愛之深,恨之切”。起初,我也是在孩子面前假裝不恨他的父親,表面保持友好。隨著時間推移,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奔波忙碌,哪裡還有什麼放不下的恩怨呢?架起我們之間友誼橋樑的,就是兒子小舟了——孩子希望我們還像朋友一樣。

元兇3:離婚後對孩子內疚,進而產生彌補心理

很多人可能會對此產生疑惑——離婚的人,不就應該對孩子內疚嗎?不內疚還有良心嗎?不就應該彌補孩子嗎?您聽我仔細分析。如果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勢必在不知不覺中將“愛”換成了“溺愛”,表現為事無鉅細,過度關心,即控制孩子。尹建莉說過,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有的單親媽媽對兒子控制慾之久甚至延續到成年,嚴重的會覺得兒媳婦搶走了自己的兒子,產生嫉妒心理,從而婆媳矛盾加劇。還有單親爸爸覺得虧欠女兒,呵護地無微不至,覺得世界到處都是危險,不讓女兒談戀愛,怕她受傷害。這兩種都是控制的極端情況,更常見的是,總覺得孩子缺愛,就過度關心,喪失了邊界感,讓孩子失去自由,導致親子關係緊張。所以,越是對孩子內疚和彌補的,親子關係越是堪憂。

離婚確實是破壞了孩子完整的家庭,需要做的不是內疚和彌補,而是繼續一如既往地關愛孩子。我們誰都不願意走到離婚這步,只要繼續愛孩子以及盡到養育的責任,這就不虧欠孩子。不自責,不內疚,只要吸取教訓,珍惜以後的人和人生即可。

你不原諒自己,孩子就學不會寬恕和坦然。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離異家庭的孩子,

怎樣才能幸福?

著名主持人孟非在《非誠勿擾》上說:“講到單親家庭,人們總以為缺少愛,但是還有另一種情況,單親孩子可能得到兩個家庭的愛。”

我兒子小舟就是這種情況。無論是以前跟著我一起生活,還是現在因上學跟著他爸爸一起生活,我們對孩子的愛,都沒有中斷和減少過。這是離異家庭的孩子能夠繼續幸福的根本原因。如今爸爸已經再婚,小舟的“後媽”待孩子也很好,我很欣慰他又生活在了一個完整又有愛的家庭裡。

所以,萬一婚姻破裂,不等於孩子就沒了幸福的可能。只要做到以下三點,離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幸福快樂。

1、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婚姻觀

有人說,離婚的人是婚姻的失敗者,沒有給孩子樹立正確婚姻觀的資格,是這樣嗎?離異,是婚姻的一次失敗不假,但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徹底失敗,何況“教訓”遠比“經驗”有價值。

正確的婚姻觀,絕不是在感情破裂後還勉強維持家的表面完整。假裝恩愛的夫妻,孩子會誤以為婚姻的本質就是湊合過日子,因為孩子能敏感地捕捉到大人的情緒。至於那些整日爭吵的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更是有害。

正確的婚姻觀,是用心經營婚姻,爭取白頭偕老。同時,萬一感情無法修補,婚姻走到盡頭,直面事實,勇敢往前看——可以單身到底,也可以有緣分重組家庭。總之,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

有人說,孩子有必要從小進行婚姻觀教育嗎?這是因為婚姻觀裡,藏著人生態度。你是勇於活出自我,還是盲目從眾,這從你對待婚姻的態度裡,就流露無疑了。婚不是結給他人看的,日子是過給自己的,正視內心的自我,敢於告別過去,重新開始,這何嘗不是一種值得讚賞的勇氣?孩子未來的婚姻,大多會有父母婚姻的影子。孩子可以複製父母幸福的婚姻,也可以避開父母走過的坑,一樣幸福美滿。

周國平說,“愛情是人生的珍寶,當我們用婚姻這隻船運載愛情的珍寶時,我們的使命是儘量繞開暗礁,躲開風浪安全的到達目的地。”我們都希望婚姻這隻船一帆風順,給孩子提供一個完整幸福的家。但是萬一不幸,這隻船不小心觸礁,我們不是要整日對著大海悲傷緬懷,也不要相看生厭彼此抱怨。

我們應該做的,要麼夫妻齊心修補好船艙,繼續攜手揚帆遠航;要麼順其自然,棄船做一名衝浪高手,迎接新的挑戰。當一種力量強大到你無法駕馭它時,順應和適應,是一種更智慧的選擇,一種更高明的能力。婚姻,也是如此。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2、第一時間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不是他的錯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會把父母離婚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是不是我不聽話,媽媽才離開?是不是我摔壞了玩具,爸爸才走了……離異家庭的小孩子,最容易陷入自責和自卑之中。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離婚是件痛苦的事。當雙方沉浸在悲傷憤怒中,千萬不要忽視了小孩子——他們的難過,並不亞於大人。如果覺得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不跟孩子解釋,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會篤定是自己的原因導致爸爸媽媽分開的。

所以,再難也要從痛苦中短暫抽離出來,及時告知孩子,溫柔堅定地說:寶貝,爸爸媽媽分開,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出了問題,不是小孩子的錯。但是,請相信,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我告訴兒子這句話的時候,他才四歲,似懂非懂。但是,他從我的眼神和語氣裡,

讀到了愛與安全感。這小小的人兒抱著我,小手輕輕地拍打著我的肩,奶聲奶氣地安慰我說:“我也永遠愛爸爸媽媽,你也放心。”

3、盡到愛孩子和撫養孩子的責任,經常相聚,高效陪伴。

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對孩子的撫養和愛不能缺席。孩子跟隨一方的,要允許另一方看望孩子,陪伴孩子。

我最開始離婚的兩年,小舟是跟著我生活的,兩地相距6個小時的高鐵,他爸爸會每個月至少來看他一次,平時父子頻繁電話或QQ聯繫。去年因為上學的戶口問題,小舟跟著爸爸去生活了,我也是每個月跟孩子相聚幾天。

每晚,小舟都雷打不動地發來視頻,他很享受聽我讀書、講故事。有時候,我們也會說說心事,聊聊天,雖然每天才半個小時,但是這半小時是高效陪伴,意義重大,效果很好。

說實話,每天陪在孩子身邊,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但實在沒有條件長期陪伴的時候,高效陪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史斯蘭克·吉利蘭說過,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粗略一算,分開兩年以來,小舟現在已經積累了700多個故事、一百多本書了,其中包括《三國演義》等名著。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離異家庭的孩子,

到底該如何教育?

經常有人問,離異家庭的小孩該如何教育?其實,這與完整家庭的教育,並無二樣。尹建莉說,我覺得單親、雙親家庭養育孩子沒什麼本質區別,就像用筷子吃麵條和用叉子吃麵條沒什麼區別一樣。不管單親還是雙親家庭,都有優秀孩子也都有混混。家裡有幾個人不是關鍵,關鍵是怎麼教育。尊重、自由、支持、愛永遠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無論生活如何變化,這個核心內容永遠不要改變。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想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就先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身教大於言傳。

我們渴望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孩子。我們希望孩子自覺省心,那就給孩子自由,因為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不要讓單親孩子缺愛,從這個方面講,離異家庭的教育若真的有特殊之處,就是把“自由”放在重中之重了,因為給孩子自由才是真正的愛孩子。自由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自由的對立面是“控制”。

比如,孩子玩手機遊戲時間過長,千萬不能強行制止,方法用得對,還可能有意外收穫呢。

小舟有一陣子迷上了一款叫做“我的世界”的手機遊戲,週末一玩就是兩三個小時,平時放學也會玩個把小時。這很令小舟爸爸頭疼,他知道不能強行干涉,但又束手無策,打來電話跟我商量。

我不排斥孩子玩手機遊戲,只是希望他能自己把控好時間,畢竟對視力不好。我也沒有直接制止孩子,我深知“剝奪”孩子快樂是令人反感的,還會激起逆反心理。

我思前想後,決定跟兒子談心。等晚上視頻時,我一改往日約定俗成的讀書講故事,尋求孩子的幫助。

“媽媽有一件很苦惱的事情,不知道怎麼辦,你能幫助我嗎?”

“我很願意幫媽媽啊,什麼事呀,快說快說。”小舟很喜歡幫助大人做事,那種成就感帶給他滿足和自信。

“是這樣的。媽媽知道你想象力很豐富,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假如你長大後,你有個兒子,他總是玩手機遊戲,你會怎麼辦呢?”我真誠地說,並無半分玩笑口氣。

小舟想了想,很快明白了我的意思,他一歪頭,調皮地笑道:“我覺得我不會像你這麼倒黴,有個愛玩遊戲的兒子的,哈哈。”

我噗嗤一笑,繼而認真地說:“我可不覺有這樣的兒子就倒黴,玩遊戲很正常啊,好玩的東西大家都愛玩,只是我害怕我兒子的眼睛受到傷害,發炎或近視,我會心疼。”小舟聽到這裡,有點感動。

過兒一會,他說:“媽媽,我知道玩手機時間久了不好。可是,我一玩起來就忘了,我讓爸爸提醒我,好不好?”

“不好,這樣依賴提醒,你的自控力還是提高不了,而且,我和爸爸都不想管制你,只想好好愛你。你自己管理自己,好不好?”

“那我再想想還有別的辦法沒,哦,對了,買個沙漏!我玩手機的時候就把沙漏倒過來,時間一到,我就放下手機。這個辦法怎麼樣?”

“哇,這個方法好哎。”

按照小舟的選擇,買了一個時長25分鐘的沙漏,每天玩一次,週末可以玩兩三次,並且兩次之間要休息25分鐘(類似於辦公室常用的番茄工作法)。後來,我又給他買了遊戲相關的書籍和積木玩具,他開心地不得了,又減少了玩手機時間。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沒多久,小舟問:“媽媽,我同學的爸爸媽媽都不允許他們玩遊戲,他們都偷著玩,不如我玩的時候開心。”

我說:“玩遊戲沒有錯,你自己能管好自己,挺好的。而且,長大了開發遊戲還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呢。”

“啊?開發遊戲?還有這樣的工作?真的嗎,媽媽?”

“當然是真的了,媽媽的公司裡就有開發遊戲的小哥哥啊,他們可優秀了。不過,光玩遊戲,可學不會開發,得學一樣本事。”

“什麼本事?”小舟眼裡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編程。”

“那麼,有小孩子學的編程課嗎?我想學。”

就這樣,小舟業餘報了編程課,每週五晚上都要學習一個半小時。現在,他能設計簡單小遊戲了,有時候還用編程語言跟我微信對話,最近還幫助一個鄰居小朋友也愛上了編程。目前,他玩“我的世界”的遊戲更是時間少了,常常顧不上。他已經體會到編程和開發遊戲取得的成就感,可比單純玩遊戲開心多了。

玩手機遊戲的問題,就這樣輕鬆解決了,他還愛上了編程,簡直意外收穫。

我發現,只要給與孩子愛和自由,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我家孩子沒有出現很多家長頭疼的所謂成長中的煩惱,更沒有“叛逆”過。

我把兒子放在了“後媽”手裡,從此他……

據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我國去年離婚人數830萬,可以想象單親孩子的數量非常龐大,我真心希望他們都能像我家小舟一樣,繼續幸福快樂成長。

最後,強調一下,我雖然離婚了,但並不認同夫妻一遇到問題就離婚,婚姻還是靠經營,不因衝動而離婚。

同樣,我也不認同打著“為了孩子”的旗號忍受不幸福的婚姻,誠如尹建莉所言:“結束不合適的婚姻,這既是自愛,也是愛對方,尤其是愛孩子的表現。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樂,孩子是沒法快樂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中,孩子也沒法幸福。”

小舟媽媽,80後辣媽一枚,愛運動愛寫作的“字”戀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