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末釉是如何燒造成的?

Heavn123


在瓷器的發展歷史中,以鐵元素作為釉色的髮色劑,應起源於兩晉時期的浙江地區,器物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黑釉雞頭壺。隨著制瓷業的發展,到唐、宋、元、遼、金各個時期,全國眾多省份均相繼開始進行燒造,在福建、江西、山東、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都有這類器物發現。其中著名的品種有:油滴盞、兔毫盞、黑釉貼花碗、花釉腰鼓、黑定、醬定等。北方各省還大量燒製黑褐釉色的大缸及大罐,作為儲藏器使用。

吉州窯剪紙貼畫花

以鐵原素作為瓷器釉色出現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遍及全國的瓷器產地,多是以含鐵量高的瓷土礦(燒成瓷為香灰色)作為瓷胎原料,將含鐵量高的礦料經加工提純研磨後製成釉料,做為裝飾物塗抹在坯胎上;另一個原因是,自商代以來,南方的江、浙地區就用龍窯燒造瓷器,到戰國時期北方使用饅頭窯燒製瓷器,以上兩種窯型非常適合燒製以鐵原素為釉料的瓷器。燒窯時達到的最高溫度與鐵的還原溫度基本相符,因此以鐵原素為釉料的瓷器得到廣泛的發展。

吉州窯玳瑁斑

如今我們所說的茶葉末釉、紫金釉品種,也是鐵原素成色的瓷器品種,業內一般認為是清代乾隆時期景德鎮窯首創。其實茶葉末釉早在遼金時期就已經開始燒製,而紫金釉品種則更早。茶葉末釉這個名稱,主要來自北方且主要是在北京地區。在北方一般老百姓所喝的茶葉品種,是以各種散碎茉莉花茶拼配而成,沏泡出來的效果是茶葉零散的飄落在茶湯內。到了清代,古玩行見到有瓷器釉色與其相類似,則直接稱這類品種為“茶葉末釉”。而“紫金釉”瓷器也是到了明清時期才有的名稱,之前對此類品種一般稱為醬釉或者芝麻醬釉,就如同我們食用的醬色一樣。

清 茶葉末荸薺扁瓶

明、清兩朝的景德鎮窯在以鐵元素為致色瓷器的品種中,主要是紫金釉,茶葉末釉兩種,少見黑釉。紫金釉的還原溫度雖高於茶葉末釉,但是整體的還原溫度還是偏低,因此基於這一特點,器物也多是盤、碗類胎體相對較薄的小件器物為主,施釉薄且光澤度差,器物底部多施透明釉,但不清爽。官窯器以青花寫款,青花髮色黑藍。這一現象的形成是燒製瓷器過程中產生的,青花款髮色時窯火溫度低於鈷料正常的髮色溫度時,鈷料中的鐵分子沒有完全被揮發掉而形成黑藍色,為了保紫金釉就要捨棄青花。

茶葉末釉水呈

三百擔鎮窯,是景德鎮燒製瓷器的主要窯型,它的特點是火膛在窯頭處,將火膛、窯室、煙囪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燒窯的火是從窯門處設計的投柴口,投入松木在火膛內部進行燃燒。窯溫的抬升,主要是靠窯尾部的煙囪將火焰往窯室內部拉動,燃燒匣缽焙燒坯胎。這樣一來,燒製過程中在窯室內部必然會產生前部和上部溫度高,而後部下部溫度低的溫差。當地制瓷人在掌握溫區的不同後,利用不同溫度區的特點調配不同的釉料的瓷器,使釉料與溫區相對應,這樣可以降低燒瓷的成本,還能提高產量及品種。

茶葉末釉狀罐蓋子

其中,窯室的底部溫度最低,不適合需要燒製較高溫度的瓷器品種,如青花、紫金釉等,在沒有配製出茶葉末釉之前,一般情況下是放空或燒窯磚,以及不施釉的反瓷品種。到了乾隆時期,配釉師們為了生產出穩定的髮色品種,則在紫金釉的基礎上進行調配,研究出了我們如今熟悉的茶葉末釉。茶葉末釉還是以鐵原素為原料,只是調整含鐵量使它的熔點低於紫金釉這樣窯室底部(重一)的三百多個位置便可充分利用,茶葉末釉便大規模的燒成了。


收藏家雜誌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陶瓷中重要的品種之一。有人說從漢代就有了,但是真正成熟是在唐代,宋金時期達到了完美。歷代民窯都有燒造,到了清朝被官窯壟斷,乾隆時達到頂峰。 

茶葉末釉實際上是一種高溫燒造(1200°-1300°)的結晶釉,晶體很小,呈黃色或黃綠色,主要分佈在釉層表面。茶葉末燒成難度較大,低溫階段用氧化氣氛燒製,到980℃左右以後,若轉為還原氣氛燒製,則發墨綠色晶點,有人稱為“蟹甲青”。若繼續氧化燒成則發黃色晶點俗稱“鱔魚黃”。 

《陶雅》中記載:“瓷以黃黑相間者,謂之茶葉末。其黑色較濃,而又有黃色碎點於底足內外圍繞一遭。瓷致活潑者,則謂之‘鱔魚發’”。

唐宋時期由於配方和燒製工藝的不同,茶葉末釉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棕黑色地釉中泛現一種錯落自然、金光燦爛的黃色晶點。元代以後茶葉末地釉為多種色調,結晶體多為黃褐色或黃綠色,不太純正,原因是配方不同,釉料不同,方法不同。

古人都是採用常年漚製法生產茶末釉水,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茶葉末釉,釉水很細膩,其特徵是黃色晶粒有稜有角,多呈扁平狀,絕無立體之狀。經高溫熔化,因物以類聚,多個黃色晶粒會聚合在一起,形成一朵朵酷米蘭式樣的黃花,花形完整,色有深有淺,燈光下加以黑褐色地釉的襯托,煞是誘人。

唐宋時期的茶葉末釉同仿品的區別:

一、唐宋茶葉末釉以氧化氣氛燒造地釉上的晶體為黃色顆粒,而現代仿品以黃綠色居多。

二、唐宋茶葉末釉的地釉,為黑色或者黑褐色,因此遠觀整體上是黑色的,細細觀察才能感知黑中漂出黃色。而現代仿品遠看是黃綠或者黃褐色,近看還是黃綠或者黃褐色,無漂色現象。

三、唐宋茶葉末釉口沿、稜角處均有脫口、燈草邊現象,顏色變化明顯,而現代仿品無脫口現象。

四、唐宋茶葉末釉中的黃色顆粒分佈稀疏,像夜空中的星星,疏密有致;而現代仿品的黃綠色顆粒分佈細密,像人臉上施了一層粉。

五、唐宋茶葉末釉用100倍放大鏡觀察,黃色晶體聚集成團,酷似黃色的米蘭花,唐代的黃色晶體更奇特,疑是特殊的礦料生成,不可仿製;而現代仿品此現象。










春風博古


茶葉末釉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製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茶葉末釉實際上是一種結晶釉,晶體很小,呈黃綠色或黃褐色,主要分佈在釉層表面,表面層下面是黑色底釉。

  茶葉末釉產生於雍正時期,早在唐代耀州窯及遼金的磁州窯也有類似的釉色,乾隆時期是茶葉末釉鼎盛時期。目前最精美的茶葉末釉瓷器多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博物館君


最早的茶葉沫釉在宋代作為官器仿青銅器色及型,稱古銅彩,,,幾大窯口均有燒製。。作為祭器禮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