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址』之瀋陽太清宮

『道教名址』之瀋陽太清宮

瀋陽的著名道教宮觀太清宮是龍門派在東北最大的十方叢林,位於瀋河區西順街北首,其開山祖師郭守真(道號弘陽子)之“遺蛻”亦曾埋藏在這裡。自康熙二年癸卯(1665年)創建,迄今已有三百二十餘年曆史。原來太清宮正殿中央供奉老子,左右配祀“靈官”,右“韋陀”;原名“三教堂”,以昭示全真道教最初之三教合一的教旨。據《奉天府承德縣祠祀志》稱:“三教堂在懷遠門外,又稱在外攘門外。有三殿三楹、經樓三楹、後殿三楹、配殿八楹,耳房四楹,前殿三楹、耳房八楹,大門一楹,左右邊門各一楹。”竣工後,體制為子孫院。

『道教名址』之瀋陽太清宮

太清宮開山祖師郭守真,道號弘陽子,本籍遼寧遼陽。幼年于山東馬鞍山聚仙宮拜龍門派七代祖師李常明為師。後返回遼東,在本溪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修持三十餘年。康熙初年,清盛京將軍烏庫禮因慕其名迎請來沈,尊為師長。(以上據:《清史稿·疆臣年表九》、《滿洲名臣傳》)

九頂鐵剎山相傳為長眉李大仙的修身之地。郭守真於明崇禎三年由山東來此修廟傳道,由是使該山成為道教在東北的傳播地。

又據《東華全錄·災異志·旱魃之記》載:“時沈邑酷旱,遂建醮祈雨,三日甘霖降。欲酬重禮,固辭不受。唯求得城垣西北角樓一段,因地勢低窪,積潦成一水池,撤水填平,建三教堂以為師焚修之所。”當時建有大殿三楹及玉皇閣、關帝殿、客堂、耳房數處,因陋就簡,初具規模。至康熙五十二年己丑(1673年)郭守真在廟羽化,即於後院建塔奉安,歲時致祭。

『道教名址』之瀋陽太清宮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6年),三教堂曾遭水淹,殿宇傾圮,半就淹沒,當時,經本廟道士趙一塵竭力募化,以次翻修。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8年),復由道士馬陽震藉盛京魏將軍、刑部侍郎榮及各界人民之力,大力擴充,增修外院群房及西院老基屋宇並大殿前東西兩廊,四周均建以圍牆,直至乾隆四十四年已未(1780年)完竣,遂改名為太清宮。全部工程歷十四年之久,計建有祠宇八十八楹,規模始具。主持設方丈,監院、職事等道侶共百餘人,定為十方常住,為道教徒公有財產,永為東北道教第一叢林。

嘉慶十三年戊辰,又經本廟監院閭山子為取得交通便利,將山門外圍牆打通,闢為東西直路;南設照壁,內置欞欄;經兩年修建,又將西院和後院西北角一帶房舍,先後增修完整對稱,並增改照房九間。至此,太清宮共建有房舍一百零二間,面積為五千二百五十平方米,面貌已臻完善。

光緒三十一年臘月,監院潘宗泰解職他去,葛月潭任監院。葛監院於光緒三十四年春動工重修玉皇閣及大殿,善功祠,並舊有一些房屋,於當年九月竣工。由是,太清宮遂金碧皆具,巍峨輝煌,其建築形式與神殿之層次與國內其他著名宮觀大致相同。

『道教名址』之瀋陽太清宮

民國三年(1914年)又經諸山公議,各界推舉,葛月潭由監院轉升方丈,旋即開壇演戒,以弘教旨。葛方丈,俗名月譚,道名明新,道號震庚道人,枕流道者。善書畫,工詩詞,道學淵深,才華橫溢,詩文傳於後世者頗多。

據《太清宮叢林歷史法略》載:瀋陽太清宮自道光三年始,經孫抱一方丈首先傳戒受戒弟子三十六人。於道光十三年,趙堅忍方丈又傳戒受戒弟子一百零三人;同治十三年,張耕雲方丈傳戒受戒弟子一百七十七人;光緒五年,魏眠雲方丈義傳戒一次,受戒弟子二百四十四人。

至此,太清宮戒壇曾一度中斷幾達四十餘年,直至葛月潭方丈任職期間復又開壇傳戒三次:民國三年(1914年)受戒弟子三百三十三人;民國十年(1921年)受戒弟子三百八十七人;民國十八年(1929年)受戒弟子達四百六十一人,三次共受戒弟子一千零八十一人。

葛方丈羽化後,由其弟子紀至隱任方丈,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傳戒一次,受戒弟子六百九十餘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由金誠譯任方丈,在職期間曾在雙城縣無量觀及瀋陽太清宮先後傳戒兩次,受戒弟子達九百餘人。

全國解放以後,瀋陽太清宮方丈嶽崇岱,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對籌備和成立中國道協曾作了不少工作,在一九五八年羽化於瀋陽。

瀋陽太清宮,在民國初年是中國道教會關東總分會所在地。全國解放以後,歷年均進行小型維修。一九五四年與一九五九年,又各進行了一次大型維修;修建了老君殿、玉皇殿,並同時進行了全院的彩畫工程。

瀋陽太清宮,為國務院第一批頒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於一九八三年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一九八零年以來,遼寧省暨瀋陽市人民政府以及有關單位相繼撥款數次,累近七十餘萬元,使太清宮原以神殿為主體形成的南北走向五進四個院宇的東西對稱建築逐漸恢復原貌。全部塑像、彩繪、雕刻等工藝,煥然一新。玉皇殿、邱祖殿、呂祖殿、三官殿、郭祖殿等殿堂內均已塑神像,並修復了善功祠,方丈房及部份寮房,其全部恢復工程於一九八五年末完成。目前太清宮為遼寧省道教協會和瀋陽市道教協會所在地。

正一天師堂:杜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