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開平三年(909年)五月,時任忠武節度使兼侍中,加檢校太尉,同州節度使,封大彭郡王,在眾多軍民口中的無敵王劉知俊,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相繼接到了三條重大的消息。這三條消息,相互矛盾,卻又人命關天,頓時讓他陷入兩難的境地。

第一條、他的好友。時任西京尹,佑國節度使,坐鎮長安的王重師。於五月初五入朝之後,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內,被後梁皇帝朱溫(昭宗賜名全忠,篡位後,自改名為朱晃),賜死,一族被滅。

第二條、在得知好友王重師的死訊後不久,皇帝朱溫的宣徽使王殷來到同州。傳朱溫的口諭,讓劉知俊急速入洛陽面聖。並被委任為河東西面招討使,從駕西征河東。

第三條,幾乎與王殷的到達時間相同,同樣是一道口信從洛陽傳來,傳信人是劉知俊的弟弟劉知浣的一個下人。只有一句話,“不宜來,入必死。”而劉知浣,時任朱溫的親衛指揮使。

面對這三條消息,劉知俊再三考慮後,決定還是入京面聖。正在他準備單騎進京的時候,他的另一個弟弟劉知偃阻止了他,因為劉知偃更相信家族的人。面對兩位親人的一再勸阻,劉知俊決定拖上幾日。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劉知俊,字希賢,徐州沛縣人。姿貌雄傑,倜儻有大志。年齡卻不詳,據一些史料記載,劉知俊屬牛;但另有不同的記載,劉知俊因面色黝黑,故小名為黑牛。至於到底如何,已經不甚清楚。不過,從他的一長列的官位名稱可以看出,劉知俊的確非常人可比,的確牛氣沖天。可最後也因這個“牛”字,慘死於刀下。

劉知俊本身也沒有顯赫家世,又逢亂世。劉知俊為自保也為了成就一番事業,便就地參軍。加入了依靠武力自立為徐州節度使時溥的徐州軍,參軍後不久,因功升為列校。但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情,致使劉知俊投奔到了佔據汴州的朱溫,這也是劉知俊縱橫沙場,所向披靡的開端。

公元887年五月,朱溫遙領淮南節度使,受詔平定秦宗權將領孫儒之亂,借道於時溥。時溥當即拒絕,並派兵阻撓。之所以時溥做出如此膽大的決定,主要的原因是唐末藩鎮割據。各藩鎮儼然獨立的小王國。時溥所在的徐州,正好與朱溫佔據的汴州大體上接壤。而徐州東面即為黃海,如果時溥想在此亂世之中有所作為,和佔據中原中心汴州的朱溫一爭高下,無法避免。

在此時確實不得不佩服朱溫,著眼於天下的朱溫,根本沒有將與時溥的意氣之爭,作為日後的主攻方向,而是採取更為巧妙的手段,那就是多選在春耕,秋收的時節,在徐州的地界攻擊時溥,造成時溥的兵糧兩方面不斷的衰弱下去。

就是朱溫和時溥相攻的期間,朱溫相繼擺平朱瑄和朱瑾兩兄弟,朱瑄被殺,朱瑾奔往淮南投向楊行密。與此同時,朱溫獲得陳州(河南淮陽)和中都洛陽兩大塊的糧食基地。騰出手來的朱溫,不停奪取時溥治下州縣,直至進逼時溥治所所在之地徐州。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在公元891年十一月,也就是時溥兵敗前夕,時溥手下的劉知俊決定率領二千人馬投奔朱溫。(其中包含劉知俊的弟弟,劉知浣,劉知偃)(在這裡不免有些疑問,畢竟時溥在城破時死狀極其慘烈,全族跳入火內自焚而死。劉知俊為何不選擇在戰後再投奔朱溫,這樣的話不僅會留下忠義的名節,也可讓他的勇武在此得到提前的展現。最大的原因是史書上的記載,“始事徐帥時溥,為列校,溥甚器之,後以勇略見忌。”《新五代史》中的記載大同小異,包括《新,舊唐書》的記載也差別不大。並且在縱觀劉知俊的一生後,突然發現劉知俊是個家庭觀念很重的人,或許不想家人受到傷害才是根本原因。)

劉知俊在加入朱溫後,立刻提拔為軍校,並因為勇武,在軍中有了”劉開道“的美譽。可劉知俊依然未受到重用,從大順二年(891年)到天覆元年(901年)十年之間,幾乎默默無聞。

此時朱溫手下有數位大將,如龐師古、朱友寧、氏叔宗、葛從周等。除了葛從周是病死之外,剩餘三人或輕敵戰死,或蹴鞠摔死,或朱溫賜死。在這之前,根本沒有多少讓劉知俊獨立帶兵的機會。

然而,上天是偏愛與有準備和有勇氣面對的人。

天覆元年(902年),在圍困李茂貞部時(李茂貞剿滅黃巢起義而嶄露頭角,扈從僖宗有功,賜姓名。天覆元年(901年),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劫往鳳翔,茂貞挾昭宗與朱溫對抗。),劉知俊獻出一計。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眾所周知,如果計策或者謀略影響後世發展極為重要的話,史學家是不吝筆墨的。“硃全忠以久雨,士卒病,召諸將議引兵歸河中,親從指揮使高季昌、左開道指揮使劉知俊曰:“天下英雄,窺此舉一歲矣。今茂貞已困,奈何舍之去!”全忠患李茂貞堅壁不出,季昌、劉知俊請以譎計誘致之。募有能入城為諜者。”此時為天覆二年(902)九月。

朱溫也因此一舉擊潰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部,迫使李茂貞為自保將涉事的宦官盡皆斬首,議和與朱溫,將唐昭宗這個政治王牌拱手送給了朱溫。(也就是在此之後數年內,高季昌和劉知俊,一位成為霸據荊南的一方諸侯,一位成為天下聞名的大彭郡王。)

然而,此件事情並未就此結束。雖然朱溫牢牢將唐昭宗控制在手中,但和李茂貞一樣並沒有立即得到什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便利,反而鑑於前者李茂貞的舉動,將各藩鎮內心的慾望刺激了起來。尤其在唐昭宗困居鳳翔時,李茂貞為了發揮手中的政治王牌的威力,頻繁逼迫唐昭宗下詔讓各藩鎮起兵勤王,雖然此時朱溫已然有坐大的趨勢,各藩鎮卻毅然響應,他們都不想有一家坐大,威脅到自己,尤其是佔據廣大且富饒的中原地區的朱溫。

其中和朱溫接壤的有,佔據河東,一直以李唐忠臣孝子自稱的李克用。多次失利,處處受制於朱溫的鳳翔節度使,隴西郡王李茂貞多次聯繫李克用以圖東進。盤踞在燕趙地區稱王稱霸,一心南下的劉仁恭。擁有淄青大部的年輕肆意,上表願西向勤王的王師範。領袖淮南的一代雄主楊行密多次領軍北上。另外還有一位堪稱明主,整合東西兩川蜀地的王建,都不願看到朱溫一再坐大,盡皆上表誓要捍衛李唐王朝的尊嚴。之所以引而不發,欠缺的只是一個完美的契機。

面對此種情景,唐昭宗連下二十多道密旨,命各藩鎮來勤王,但也是無可奈何。

雖然形式錯綜複雜,可這些也給了劉知俊一個大顯身手的舞臺。

機會終於到來。此次機會,最大的誘因是朱溫貫其一生的“潛規則”。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處於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之下的邠州,在迫於朱溫的大軍壓境,時任邠州節度使的楊崇本,(拜李茂貞為義父,改名李繼徽。)天覆二年(902)舉州降於朱溫。此時朱溫屯兵在河中地區,聽說楊崇本的妻子頗為嬌美,心癢難耐。但朱溫並不是二十出頭的愣頭青,而是先下令與楊崇本,讓其隨大軍出征,將其美麗人妻遷入河中,名為保護,暗為人質,實際淪為朱溫的玩物。直到朱溫自鳳翔返回洛陽時,這才歸還。最讓楊崇本無法接受的是在嬌妻陪伴朱溫時,並沒有貪圖享受,反而派人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告訴楊崇本,她就算能夠回到楊崇本的身邊,卻因為楊崇本身為將領卻無法庇護妻子,準備以死明志。但希望楊崇本自己選擇何種自殺的工具並送來。這讓身為一方節度使的楊崇本大為憤恨,含淚發誓要雪恥。

天覆四年(公元904年),五月。楊崇本接連向東北方向的河東晉王李克用,向北地自己的義父,隴西郡王李茂貞,向西面蜀地一方霸主的王建派出信使,信中寫道,“朱氏兆亂,謀危唐祚,父為國家磐石,不可坐觀其禍,宜於此時畢命興復,事苟不濟,死為社稷可也。”

收到消息的李茂貞十分猶豫,雖然往日的親密義子已經又稱呼自己為父,但在天覆二年已經恢復了姓名,遂派遣使者問詢李克用與王建。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後,李茂貞決定出兵。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至於李克用卻是做出另外的一番舉動。因為他此時已是接到了唐昭宗來自洛陽的密信,讓其舉兵勤王。李克用鑑於自己此時的實力以及諸藩鎮明裡暗裡和朱溫勾勾搭搭,便想到了向北方的草原契丹部落聯盟的辦法,一是解決士氣低落,二是安撫自己的後方,三是為自己找一條退路。(殊不知,他的此番舉措,卻是為一個人做出了榜樣,致使中原受其牽累了數百年。)

至於蜀王王建,這位一代明主,已經將蜀地經營的如同鐵通一般,早有染指中原的意圖,礙於李茂貞的地盤就在陝西大部分地區,無法跨越;加上他王建早年還是一員小校時,唐昭宗對他是恩寵有加,此時接到密旨,自然當仁不讓。

六月初一,四路大軍會於鳳翔岐陽縣(今陝西岐山縣),以興復大唐為口號,幽州劉仁恭,淮南楊行密,荊南趙匡凝等紛紛舉兵響應。

大戰一觸即發。

如此眾多的軍隊來襲,自然瞞不住朱溫,朱溫立刻派遣駐紮在華州的朱友裕率二萬兵馬馳援長安,雍州和華州。同時,命令同州節度使劉知俊和雍州節度使王重師合兵與長安,並令劉鄩棄鄜州就同州駐防。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然而,就在朱溫生死存亡的時刻,朱友裕未到雍州就身染重病,不能繼續行軍,眾將校經過商議之後,命令軍隊回撤大梁(河南開封),同時上報朱溫。(這裡要講一下,朱溫治軍的一條基本治軍原則,那就是“跋隊斬”。所謂的跋隊斬,即軍隊的將領死亡或者逃離,那麼朱溫會將整隊兵士全部斬殺,所以諸位將校無法承擔這一後果,只得將還活著的朱友裕帶回大梁,任憑朱溫處置。)

與此同時,晉、蜀、岐、邠四路聯軍,並未先取雍、華兩州,而是兵合一處,數萬大軍浩浩蕩蕩的直指長安。此時的長安雖然有劉知俊和王重師兩州之兵,可史料上並未列出軍隊的數量,一般州郡的守城兵士不會超過一萬。這是一個基數,超過的話,對於州府來說也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鑑於此時劉知俊兩人算是兩國的交界處,是防禦的重鎮,應該是滿員。可從上面朱友裕的增援但回撤的兩萬,以及強令劉鄩棄鄜州就同州來看,劉知俊和王重師兩人的兵力對於來襲的大軍來說是沒有優勢的,換句話來說,長安以及周邊的區域岌岌可危。

所以,按照常規應該是固守待援,才是上策。但是長安經過黃巢起義,且多次遭受李茂貞等人的焚燒和劫掠,東西兩市已是名存實亡。又加上前段時間朱溫力主唐昭宗遷都洛陽,為了杜絕唐昭宗和群臣的念想,下令將長安宮室的建築材料拆除運往洛陽,營建新的宮室。經過這種政治,經濟雙方面的毀滅性打擊,長安居民也所剩不多。可以想見,當時的長安用破敗不堪都難以形容。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而李茂貞,李克用,王建以及楊崇本的聯軍兵臨長安的目的就是製造一種政治上的優勢,唐朝畢竟再次定都數百年。另外也是為了獲得地域上優勢,長安所在之地,西通巴蜀,北連鳳翔,晉州,如果打通的話,將此作為軍事要塞,四路大軍的首腦能夠以此為翹板,不僅能夠源源不斷的得到援兵,而且東進中原,南攻荊楚,非常便利。

劉知俊和王重師兩人此時真算得上的進退兩難。

如果主動進攻,兵力上大大不如;如果防守,如此巨大且破敗的長安城,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防守。

兩人經過仔細的商討之後,做出了一個膽大的決定。

正在此時,兩人接到了一好一壞的消息。

壞消息是朱友裕病死在大梁梨園。這也意味著援軍徹底的返回了大梁,只能寄希望於同州以及周邊的州郡的援助。

好消息是朱溫決定親征,已在準備。雖然是條好消息,但是從大梁自長安路途遙遠,又是大軍,行動必定緩慢,此消息最多隻能算是聲援,穩定一下軍心而已,根本無多大實際的功用。

兩人依據現時的情景,再次的商討之後,依然決定兵行險招。

那就是主動出擊。

英雄蓋世,享譽中外,卻因心中羈絆,顛沛流離

天覆四年(公元904年)六月中下旬。

劉知俊、王重師兩州之兵與楊崇本等率領的數萬大軍,在長安之西進行了決戰。

這場戰役是以劉知俊、王重師的勝利而結束。至於楊崇本等人率領殘軍退回到了邠州。

關於這場戰鬥,史書中並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是其中有幾條細節,卻透露出了四路聯軍敗像。

一,在王建派遣出征的軍隊時,王建身邊的人就立刻勸諫王建,趁李茂貞未防範拿下鳳翔,一舉打通蜀地與中原的壁壘,為日後進取中原打下基礎。王建當即駁斥了一條建議。理由只有一條,滅掉李茂貞是可以做到,但是李茂貞不能滅,滅掉之後,確實可以進據中原。可中原的朱溫等人同樣可以進取蜀地。退一步講,就算彼此滅不掉對方,卻會不斷的消耗自身的實力。而李茂貞的存在,就是相當於蜀地屏障,避免直接攪進中原的混戰。

二,前面說到李克用結盟契丹耶律阿保機。其實,李克用真實的用意是與耶律阿保機約定在冬季舉大兵越過黃河,吞併中原。

三,聯軍並沒有選擇穩打穩紮的攻打離合兵地點鳳翔,最近的雍、華兩州,反而選擇了在夏季炎熱的六月,長途奔襲長安。以疲師對劉知俊以逸待勞的守軍,勝算很小。

四,聯軍各自有點兵的將領,又是臨時的拼湊到一起,無法形成一致的攻擊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