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锅儿”家的三件事

“二锅儿”家的三件事

村子里叫“二锅儿”的人,因为在家排行老二,加上成天爱叼着个烟袋锅子,所以便被起了这个绰号。

由于村子小,大家多多少少都沾点儿亲带点儿故,所以“二锅儿”还是我一个远当家子姑父。

从先前的一贫如洗,到如今日子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二锅儿”家的三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二锅儿”家的三件事

中毒

记得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事情了。那年秋天,生产队播种小麦,完活之后还剩下四五斤麦种。由于这些麦种来年不能再用,而且拌了农药不能吃也不敢吃,所以便被埋进一个深坑里。

那个年代缺衣少食,村民平时只能以红薯面与高粱面充饥,就别说吃上麦子,更甭提白面馒头了。为此,在得知生产队把拌了农药的麦种埋到地里之后,“二锅儿”娘就带着“二锅儿”兄妹六个连夜到地里,找了多半宿才挖到那些被深埋的麦种,偷偷用袋子装回了家。

一家人开始用水反复清洗这些麦种,认为差不多把农药洗净了,又掺和玉米面等搅拌在一起,然后就吃了,第一顿便出现“食物中毒”。

那时候,穷得没钱去医院治疗。全家人只好听从村医的建议,每人喝进去一脸盆肥皂水,把胃里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呜呼哀哉,命总算给捡回来了。

石碾

包产到户之后,耕地分到了村民手里。大家兴奋的不得了,商议着合伙购买骡马、耕牛。“二锅儿”家因为人口多还特别穷,所以没人愿意与他合伙买家畜。再说了,即使想买,他家也拿不出一分钱。

当时,由于还没有使用化肥,也没有井水给麦田浇“上冻水”,为了防止冬小麦被冻死,村民便用耕牛拉着石碾将麦田碾压结实。“二锅儿”家没有耕牛来拉石碾,怎么办呢?他便自制了一个人工小石碾,就是在一根二尺多长的粗木棍两端,插上中间有孔的两块圆石头,然后将绳子拴在粗木棍上,再由人拽着绳子拉动小石碾在麦田里转动,以此碾压麦田。

哈哈,有点像电影《老农民》镜头里碾压麦田的场景。

由于那自制石碾是当时的稀罕物,所以孩子们只要一放学便跑到“二锅儿”家的麦田里,看“二锅儿”一边拉石碾、一边叼着旱烟袋抽烟。

记得我也拉过他家的自制小石碾,出于好奇,在他家麦田里拉了好几圈。

剃头

那时候,剃一个头只要三毛钱,但这点儿钱“二锅儿”家也拿不出来。为了省钱,“二锅儿”他爹便花一元钱买来剃头刀,想让脑瓜比较好使的“二锅儿”先在家里的南瓜上学剃头,学会了再去挣钱。他爹说:既能挣钱,家里人还可剃光头,可算一举两得的好事。

由于没有师傅教,家里也出不起那份学徒钱,所以“二锅儿”就凭感觉摆弄那个当头用的南瓜。手酸了,练累了,他便将剃头刀顺手插在南瓜上。

天长日久,将剃头刀插在南瓜上也便习惯成了自然。

“二锅儿”家的三件事

那天,“二锅儿”爹认为儿子应该练得差不多了,而且自己的头发也长了,就让“二锅儿”给他剃头,说一是为了检测“二锅儿”的手艺,二也是为了省钱。

“二锅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把他爹的头弄了多道血口子之后,总算给剃完。最后那一下,就是习惯性地把剃头刀戳在了他爹头上。多亏了力度不是很猛,尽管导致鲜血直流,但没造成过大伤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光阴似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遍地开花,“二锅儿”与妻子、儿子都到村子附近的一家大型钢铁集团上班了,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为产业工人。他家不但翻盖了新房,买了私家车,如今又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改革开放40年让“二锅儿”脱胎换骨变了模样儿,全村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原载于《农村青年》杂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