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三农产业不好做?

东北阳子


现如今社会可以说任何产业都是不好做的,都要认认真真的坚持努力。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出身的青年,在我们乡村青壮年基本上都是出去打工的,还有一些在家里做些小生意和务农的也只能是养家糊口的。乡村也有许多人在做着三农产业的创业。有成功的然而更多的是无奈与失望。



在乡村地区想要创业成功我觉得要以下一些要素的。首先要长久的坚持,任何农业都不是轻易成功的,我们要不断的坚持不懈。其次农村创业项目较单一且风险高在乡村地区只有一些种养植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可供选择的。
我认为未来农村创业潜力是巨大的,只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不断创新的思维!


乡愁小镇


三农的项目确实不好做,到处都是坑呢。

记得前几年我们扶贫站花费了50万元建设了20个蔬菜大棚,建设好后交给村委会管理,村委会就拿给老百姓种菜去增加收入,结果他们都没有赚到钱,种植的大白菜虽然是有机的无农药的,但是那个卖相太差了,结果卖的价格还不如人家从云南拉来的白菜好销售,最后就是无销路,全烂地理里了,这一季下来,除掉肥料种子钱什么都没有赚得,劳力都白出了,从此就没有人种了。

五年前种植三七的农民也是被坑死了,记得三七被炒的高的那年,一斤种苗都是700多块,但是在种植下去后,人工费,杂费,药水费都需要开支一大笔,建棚费也需要很多钱,结果种下去之后要等两年才可以挖,到了采收的时候三七的市场价格,活三七才60元一斤,那年坑死了一大帮老百姓,投资一万就得亏掉百分之七十,别说赚钱了,所以这个项目又失败了。

唉知道的太多了,比如种植辣椒和公司签合同的事,公司给你提供苗和肥料,并签订最低保底收购价,结果到了辣椒上市的时候,公司就开始刁难你了,没有多长的不要,没有辣椒把把的不要,不红的不要,等许多借口就来了,结果投资人投资了那么多钱最后都打了水漂,所以投资做农业的,没有三板斧最好不要做。


岁月三农


三农产业不好做,第一,粮价是国家定的,第二,农资也是国家定的,第三,粮食是越放越不值钱,更别说保质了。存粮来年口感就不好了!第四,农业是期货,放下去的本钱,要到收割季节才你变现。前面是从经济开发上谈到的!从种植方面来说吧,播种到收割,种子不能马虎,一出事全年付出都为零,二,风调雨顺,能躲开天灾。三,收割的季节,能遇上好天气,北方湿度小,植物成熟后晾晒不成问题,南方不成啊,遇到几天下雨,收回来的粮食看着坏而无能为力,我们就碰上过,看着粮食发芽生根,最后扔掉,扔掉的都是一年的血汗啊。所以为啥很多农民为啥要去城里打工,主要是农业种植繁琐,体力活多,日晒时间多。到头来没钱


飞哥65843221


说到三农,无非就是跟地打交道,目前中国国情,大多还是原始生产结构,分散式种植,分散式种植的缺点很明了,不能大面积形成机械化,很难再降低成本,由于分散式经营,很难统一品质,各散户有各自的经营方式,不能形成品牌。这个是目前中国农业很难拜托的现状。



为什么中国农业很难拜托这种分散式经营的状况,因为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就目前中国掌握土地的中坚力量而说,他们要考这仅存的几亩土地养老,当他们失去劳动力,只有回来种地,土地就是他们老了的养老金,所以目前中国土地还很难集中化,因为土地代替了很多老农民的养老金,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一片土地上大面积经营 做商业化农业,就必须考虑这些人的何去何从,因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养老金。这个问题很现实,目前好多农业公司都因为农民不愿意出租自己的土地而失败。

农业商业化必须品牌化,中国市场高端农产品接受能力有限,农业品牌化在中国现在才刚刚起步, 东北的五常大米虽然很成功,但中国市场到底还有多少能放着5快的米不买买你十块的米。这就是现实,农产品品牌化必然导致成本升高,同时零售价格提高,那么中国国民有多少会为你的高质量产品放弃高价格的产品。这种情况一种是人对吃的东西安全意识普遍不是很高,还有就是中国国民收入还达不到那种消费程度。

农业是所有行业风险最不可控的。一个工厂生产一起货,只要看好市场 买设备,招工人就可以很快的生产出来。农产品是一种有自我生长环境要求的生物。自然灾害对其危害是不可逆转的。

农业投资周期太长,资金回笼太慢。果树从载下到挂果的周期为3到五年 这三到五年你只有投资没有汇报,谁的资金有多么雄厚能支撑几年之久,而且市场不稳定 五年前你看好的品种在五年后可能已经不那么值钱了。

农业是一个局限性很强的行业,你一个公司 可以在一个月卖很多产品,到农业特别是果树 一载就是五年。

最后祝所有的农业兄弟,两个字,坚持 因为农业比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坚持,选择了就是要么死要么生,没有其他选择。


食从何起


目前我国最难做的产业就是农业,凡是投资农业项目大多数都是亏本的,原材料都工业产品价格都很贵,人工费用也非常高,但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价格什分底,只要国家不给一定的抉持基本都亏本。国际上发达国的农投资成本什分底,、基本都是机械化生产国家对农补贴,所国的粮价就比较底。所以我国大量进口国粮食使我国粮食价受到冲击,加以我国加强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投资基础设建设,青年农民为生存赚钱大量离乡背境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乡下只留下老人儿童,干农业的都是些老年人他们不计成本只是自产自用,有部份土地只有成了荒地。所以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国家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我国的农业会出问题的。农业这个基础不稳我认为出问题只是迟早的事。


华才998


一、“靠天吃饭”。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自2002年至2019年间,汤旺河灌区灌溉范围内,有几年出现了因天气变化,造成水稻种植户大范围减产的实例。2002年,秋季寒流早,水稻提前结束生长,加上生长期积温低,水稻千粒重严重下降,籽粒饱满度低,成米率不足50%,当年水稻价格0.4元/市斤左右,大米价格0.67元至0.8元/市斤,很多农户当年血本无归;另有几年,在7月下旬,水稻扬花期,低温、寡照、无风,造成水稻授粉率严重降低,本来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基本有望,但“长长的稻穗🌾全是瘪籽”。

二、“靠人吃饭”。人为因素对“三农”的影响太大。一米业公司,常年收购灌区农户水稻,采取“卖米后付款”的方式经营多年,信誉良好。2015至2016年左右,公司一车(火车箱)米以“货到付款”的方式发给南方货主。米发出后,货主急病身故,货主妻儿接米,而米款多年未付,致使米业公司濒临倒闭,最重要的是农户粮款严重损失。信息的闭塞、产销的不畅,造成农户除了农业生产这一本业外,还要“靠人吃饭”。

三、“靠政策制度吃饭”。以汤旺河灌区灌溉范围内各水田村,近年土地流转、经营状况为例,2016年每垧(15市亩)生产成本:

土地流转(承包)10000元;

机耕费(旋600、耙600、插秧1000、收获1000)3200元;

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2500元;

农业水费597.8元;

成本合计16297.8元(未计算种植者人工费)。

2016年每垧收获:

产出水稻7.5吨(较好地块)×2000(换算成市斤)×1.45元每市斤=21750元。

2016年净利润:

21750-16297.8=5452.2元

(此利润未计算种植者人工费和各项补贴)

以上的粗略数据,说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地租成本占生产成本60%以上,土地转出者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分享了大部分利润,而实际种植者要承担所有风险,在丰产丰收的条件下,获取少部分利润。这个问题,在政策制度下是否能够考虑改变?

2018年耕地力补贴

71.7元/市亩,

每垧1075.5元;

2018年水稻种植者补贴

地表水133.62元/市亩,

每垧2004.3元,

地下水93.62元/市亩,

每垧1404.3元

每垧最多补贴3079.8元,这两项补贴有效的弥补了因粮食保护价下调给种植者造成的损失。

但补贴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最终我们的政策制度是要靠市场的杠杆来调节供需关系。希望我们的政策制度,将土地、劳动生产、价格等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并适应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基础,不可不查,不容懈怠。每个政策的制定、每个制度的确立、每个项目的确定,要靠多次缜密调研、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市场调查、跟踪服务,才能达到“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三拍”(拍桌子决策、拍脑袋懊悔、拍屁股走人)是“三农”的大忌!


雪舞松江


三农产业不好做,是由诸多原因构成的。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首先从农业上的来说,在现如今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也较为快。但是在农业发面,中国是比不上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农业大部分以农场为主。飞机喷洒农药,收割都是大型机械化。在我国只有小型的农场,大部分都是按之前的1978年颁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种植自家的几亩田地。也有小部分承包小型农场种植。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这点是远远不够的。每届的全国人大上都有对农业未来的规划,出台新的政策益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还需很长的时间慢慢的一步步走下去,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

农村呢!中国存在的很大的贫富差距,有的地方人称之为农村,可那个农村,一幢幢的别墅,有着完善的生活设施。也有一些地方叫作农村,交通不便,农民靠着种地来支持的家庭的费用。富有的人太富有,贫穷的人太贫穷,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在我们的地方没有农业合作社,就是一盘散沙,各顾各的。看不见出路在哪个地方。

农民呢!只会一些基本的整固田地,扒地,开沟,撒种子,除草,打农药到最后的收割卖掉。一辈子也就会这些。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打破此局面。要发展创新农业,要有相关农业科技人员来协助教授农民相关的知识。更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乡农小课堂



不老的心态1961


三农产业不好做,这是一个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就是农民地里产出来的东西不值钱,价格没有稳定性,比如某种作物,今年收成比较好,价格也能过得去,明年一受到市场冲击,价格回落,又使头一年的收入大幅缩水,一夜又回到解放前。还有一部分规模化的操作(只能说操作,算不上种植),只是把目光放在国家的补贴上,根本没有认真研究市场,比如某蔬菜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保护价格,给你点种子,地膜,到时候只是象征性的收点菜,甚至收回的菜都被处理了(不是买,是处理了),但农户收到了保护价

,你能说合作社能亏自己吗?肯定没有……

三农问题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国家和农民自己认真研究和对待,也需要有个过程,任何盲目或者急糙的做三农产业都不会有好的收益……


老狼85232


不是有人说三农产业不好做,而真的是三农产业很难做,如果说工业产业要看两张脸,那三农产业要看三张脸,一张是市场的脸。第二张是产业工人的脸。第三张老天爷的脸。因为三农产业受天气很大,一场冰雹,一场洪水,一场瘟疫等,就会一年血本无归。蔬菜、水果时效短,消耗大,一旦卖不出,一年无收获。

我参加管理乡镇企业十几年,三农产业项目风险最大,能坚持下来的比较少。我市九十年代投资新上了一批,出口创汇辣椒色素项目,当时国际市场几十万美元一吨,投产第二年降到几万美元,十几家企业全部倒闭。还有大型养猪场,将近一半企业受市场影响而倒闭。

我深深体会到,三农产业项目很难做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三农产业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