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新大风歌


农村摆酒席这样的习俗由来已久,笼统的可以分为白喜事和红喜事,白喜事受到的重视程度更大,红喜事中又细分了很多项,大到婚嫁,小到"某某家老母猪下崽摆酒庆贺",不同的酒席,不同的人,热闹程度是不一样的,农村出现"冷席",无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主家人缘差

村里总有那么几个人的人缘特别差,村里村外能得罪个遍,很多人能随份子钱已经算是给了很大的面子,仅仅是为了避免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显得尴尬罢了。

酒席不是什么重要宴席

现在农村大大小小的酒席实在太多了,如果不是红白喜事中较为重要的,比如丧席和婚席,其他很多类似"母猪下崽"这种酒席,很多人就不会大老远回去,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随礼,也只能“礼到情到”了。

不去吃,份子钱可以少去点

在农人解说老家这里,村里人摆酒席,如果人不到,份子钱可以少一些,去吃酒席的随礼200,不去的就随礼100,这就像不成文的规定,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很多人不去会提前说一声,但也不排除不说的,这样的情况也会导致冷席。

很多时候看日子,吃席凑一块,到处赶场,抽不开身

农村人摆酒席看日子,如果不是很急的酒席,都会看好日子安排,这样各方面会方便一些,看日子的方法就那些,所以经常好几个酒席凑一块,例如每年国庆,很多年轻人喜欢在这一天摆酒结婚,一天能吃好几趟,真的是分身乏术。

生活条件好了,不在乎吃一顿,吃着也没意思

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天一个样,从吃饱到吃好,从吃好到吃奢侈,吃情调,农村酒席上的十大碗,是越来越不吸引人了,加上酒席上的氛围越来越像赶过场,坐下去一桌,起码有一半人认不全,越吃越没意思,很多人也就不愿意去了。

几千里路外边打工,路费几千

农村现在很多人在外打工,村里谁办个酒席,在外打工的人,份子钱可能200,回来坐车得2000,打工又不容易,还不如多加点份子钱算了,不愿意回去了,除非是非常重要的酒席,其他的很少有回来的。

总结:从人情客往来说,随了份子钱,人不去,这样做多少有些不合适,讲究一点的主家,会惦记着你,怕缺礼,早晚还得安排你,“冷席”也会让主家面子上过不去。但不去的原因很多,只能互相理解沟通了。不过个人觉得,不能人到的,最好事先说一句,免得冷席,也浪费了粮食,你们觉得呢?


农人解说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钱不去吃席,为啥?

我今年春节初九,一天要送四个礼,同事母亲60岁做寿,高中同学嫁女,初中同学父亲过世做酒,亲戚家小孩做十岁酒,我只参加了初中同学的白喜事吃酒席,那三个只能随礼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跟社会发展有关。

一是生活条件好,各种酒席多起来。如结婚嫁女、老人过世、儿女出生、升学、生日、做屋起梁和乔迁新屋等。

二是由于很多人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前后各种酒席扎堆做,一天几场,有会去也有忙得去不了。暑假升学酒席也一样。

三是现在通讯发达,以前没怎么联系的关系一般的同学朋友都有联系,但平时接触少,突然请你吃酒席,礼肯定要送,但一般不会去吃酒席。

还有件事,你们可以当笑话看,我年前二十六在一个同学家吃嫁女酒,我吃完酒席后一个小时内收到各位同学8张请帖,都是要请吃酒席的,我当时喝了点酒,就对他们说,你们这样送请贴太不尊重别人了,送请贴有这样的吗?你说我去还是不去了。因为我知道他们是把空白请贴放在身上,临时写的,我后面还是送礼了,只去了两家。

你们遇见这样的吗?你还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探讨。


阿新飞


小时候,特别喜欢去吃酒席,那时候吃酒席吃得不仅是美食,还有热闹。说个不怕大家笑话的,我那时候最大的梦想,不是考试拿第一名,而且最好村里,亲戚里每天都有人办酒席。这样就可以天天吃酒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因吃酒席而向老师请假的经历,反正我是有的,哪怕是期中考试,都会请假去吃酒席。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加上学校管理不严,还真让我旷课,事后补假成功了。

当我们长大之后,越来越不喜欢去吃酒席了。甚至会有反感的想法。不知是因为现在的美食不如过去那么美味了,还是因为心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先说,村里家族兄弟间的酒席。这是我最不喜欢去的。首先,村里家族酒席,既要给份子钱,还要去帮忙干活,从早忙到晚。

村里办酒席,东家为了省钱,我这边办酒席请人帮厨的话,费用是很贵的。这笔钱省下来,差不多够三分之一的酒席费用了。

一直以来,村里办酒席都是村里同族兄弟们互相帮忙的。过去,我帮了大家,现在大家来帮我,天经地义,谁也不想多花钱去请外面的酒席公司。

由于,现在村里人变少了,而且多为老人小孩。这办酒席的时候,大家要干得活变得特别多。我深有体会,每次办酒席,我们家族兄弟的,都是要参加三天的。这三天都是从早忙到晚,累得腰酸腿抽筋。有两次,累到根本就没心情去吃酒席上的美食。

所以,我特别害怕村里家族兄弟们的酒席。

至于亲戚的酒席,会好点。作为客人的我们理论上,是不用动手帮忙干活的。但是,也有例外。

我有一个姨和我妈是嫁到同一个村的。我们两家是属于同家族的成员。每次去她家吃酒席时,既要准备作为兄弟间的份子钱,又要准备作为亲戚的礼品红包,又要像同家族人一样,要从早帮忙干活到晚上。


在别的亲戚家吃酒席,也有要帮忙干活的时候。前面说了,现在农村里,几乎很多村子都少人了。办酒席时,常常是人手不够的。作为亲戚来吃酒席的,大家看到后,不少人都会自觉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好让酒席顺利进行下去,早点吃饭。

当然了,作为亲戚去吃酒席时,需要帮忙干的活不多,不像同家族兄弟酒席那么忙。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怕去吃酒席,很多人随礼完就走人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现在大家生活变好了,酒席上那些美味食材,自己在家里也可以经常吃,不像过去那样在乎了。

反而,很多人害怕酒席上的菜肴,过于油炸热气,也害怕酒席里的各种应酬,要喝酒抽烟啥的。

现在的人,都比较注重健康保养,已经不喜欢酒席上那些油腻热气的食物了。


2:像我前面说的,现在农村里因为人少,干活的人手不够,去吃酒席很可能是要帮忙干活的。

为了吃一顿美食而忙活很久,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随机后就走,不愿意多呆。

3:现在很多农村人,都到城市里工作了。如果归农村吃酒席的话,要抽时间请假,然后做车回去,吃完酒席再坐车回城市。

这里面,请假是要损失工资的,坐车回乡下,是要出车费的,而且路途劳累。吃一次酒席,不仅要给份子钱,还有付出额外的成本。

现在移动支付那么方便,用手机随机一个份子钱,礼到情谊到,再多说点好话,亲朋好友也不会怪罪。

于是很多人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

大家觉得,现在冷酒席的现象,还有啥原因呢?


村哥小凡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在农村很多人就喜欢无论大小事都要摆上几桌,祝贺一下,但有些酒席纯粹摆着好玩的,我隔壁村就还真有人因为拿到驾驶证请亲戚朋友过来喝酒的,这人可以说真的是无聊到蛋疼,不过据说考驾驶证的钱通过这种收份子钱的方式给赚了回来😂,这世道什么人都有!

这几年农村确实也发生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酒席,有的就像我上边所说的那种,考到驾照请席吃饭的,还有孩子考上大学也请席吃的,还有住新房子请席吃饭等等,其实这些目的不就是为了赚份子钱吗?说实话这样乱七八糟的酒席不去也罢,首先浪费个人时间,还得花钱,吃的东西又未必好吃。



但是阿军对有两种酒席可能就会去,不过也要看对方跟我的关系是怎样的,结婚会有选择性的去还是不去,但份子钱一定会到位,还有一种就是丧事,这个对去世人的一种尊重,最后一个就是老人的大寿也会随礼,这也是对老人的一种尊敬。


有的时候被人请到一些较无聊又还浪费时间的酒席,为了彼此之间留点交情,会随礼但不去吃也很正常,也不是说一定随礼了就要去吃,说真的还不如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放在工作上,赚多点钱。

以上是阿军个人对本问答的看法,随礼这东西不熟没有太多交情的朋友,就不要随便出份子钱了,他们的目的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有这样行为的朋友,不要也罢。赚钱虽然要靠点手段,但这种赚朋友亲戚钱的手段还是少用的好,免得以后亲戚朋友都离你远远的。

鲜果农阿军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是大家对大鱼大肉都免疫了,甚至看见会反胃,并没有对吃酒席有任何的期待,城市里的酒宴有时候都坐不满人,更别说农村的酒席了。记得小时候,我老家吃流水席,如果不早早在吃酒席的人后面站着排队,根本就吃不上。酒席上的烧白,粉蒸排骨,还有炖小鸡等热门菜式,均都是一端上来就被大家三下五除二夹没了。老一辈的人特别喜欢吃喜宴上的喜沙,就是五花肉切片里面再夹点红糖,下面垫点糯米,特别甜腻。现在大家平时都吃比较油腻,大鱼大肉都吃惯了,所以对酒席上的一些热门菜式都没有多大期待。

二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忙碌,办酒席的时候大都是礼到人不到。或是微信支付宝转礼金,或是让人帮忙代给礼金。



私塾中人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随完份子不去吃席,为啥?

我记得小时候,一听有宴席家里大人都会带着我们全家出动,去吃吃喝喝热热闹闹。家里有喜事本身就是特别喜庆的事情,来的人多了说明你家亲戚多朋友多,在外人看来是个大家族人品,另外也说明了你家的为人比较好。



现在为什么随完份子不去吃席呢?

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说起:

1、以前农村家里人们都很少上班,都是在家里种地,时间比较充足,一说串亲戚就都去了凑合热闹。现在呢?农村里的人都找个工厂上班,时间相对都比较充实。平时也不能休息,所以到了有宴席的时候,抽空去写个份子钱然后就急急忙忙的走了,或者让别人代写下份子钱。


2、现在不像以前,以前自己家里很少做些好吃的,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口,当然得去参加宴席了,满足自己的肚子才好。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欲望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我们这农村家里都是鸡鱼肘子这三个硬菜,人们早吃腻了,单单这个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胃口了,也就没有特别想吃的欲望了,一般不是关系特别近的亲戚朋友也就找个借口不去了。


3、现在人们去哪都是开车,开车不能喝酒。所以为了自身安全就写个份子钱,然后就走了。有人会说到了酒桌上你可以不喝酒啊?其实这个问题就有点强人所难,到了酒桌上,你说不喝酒别人又劝你喝,喝了不能开车,不喝的话都是亲戚朋友也不合适。所以也就不吃了直接走。

我是乡下小三哥,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记得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农村见解。


乡下小三哥


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有一点大事小情都要办酒席,大部分都是集中的春节前后,就像我本人,春节回家也只有短短的十来天时间,年前忙着家里的一些事情,年后还有亲戚要走,所以时间都是非常紧的,再加上这期间酒席比较集中,有时候一天都有好几场,根本没办法应付,都是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不随份子钱不好看,只有随了份子钱,匆忙就走了,况且吃酒席一般都还要等,而且菜也不太好吃,真的不如在家里,自己烧点吃。





刘柱子日记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迁徙,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也算正常吧。

本人是农村80后,我们小的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还是挺差的,虽说饭管饱,但是菜基本都是蔬菜,肉类吃得不多,一个月也就吃几次的样子,小孩子特别馋,那时候谁家办酒席,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吃大席,吃得满嘴流油,开心不已,等我们成年以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上学打工了,很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也外出打工,手头有钱了,生活条件自然好了,天天吃肉都是习以为常。另外农村人口也少了,年轻人都在城市买了房,小孩也都在城里上学,老人也去城里照顾小孩,除了过年过节热闹一点,平时农村基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办酒席的话,除非是在节假日,否则别人都没时间去,生活条件好了,酒席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有时候实在没时间就出个礼钱。




那一夜刺激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农村兴起“冷席”怪象,这是为何?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来上小时候自己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去和父母一起吃酒席,那时候觉得吃酒席是最幸福的事情,各种饭菜都馋的自己流口水,最喜欢的就是那道八宝甜米饭,后来长大后感觉吃到的八宝甜米饭都没有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吃酒席吃到的好吃。

那时候如果谁家办红白喜事,一个村里面的人都会来帮忙,一些推小车卖小零食的老人还会早早的在办事人家的门口摆上摊子,桌子都是摆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最兴奋的就是小孩子了,饭菜一上桌小孩子的筷子一个比一个快,吃完之后大人们还会将桌上没吃完的饭菜收一收,拿回家继续热着吃。就算是收回家的剩饭,那时候都觉得无比的美味。但是现在不同了,农村办事已经远没有过去那样热闹了,不少人家办事的时候都有些冷清,吃饭的酒席也没有过去的多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种原因生活条件变好了,现在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都变得比过去好很多了,村里面的小汽车、小洋楼比比皆是,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吃的也比过去好太多了。小时候吃肉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现在想吃随时都可以,下馆子更是经常的事情。不仅吃的好,各种菜品大家也都吃过。所以酒席上的那些饭菜大家已经没有那么感兴趣了,吃不吃也都可以。想想小时候吃酒席大部分都是会带上自己的孩子的,为的就是给孩子吃点好的。现在小孩子生活的好,对肉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少会有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吃酒席的。自然吃酒席的人就少了。

再加上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车,开车去吃酒席就不能喝酒,这样就让很多男性失去了去吃酒席的兴趣了。

第二个原因人变忙了,这个在农村很常见,村里面平时人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小孩子忙着上学,青壮年劳动力忙着打工挣钱。村里面不是逢年过节很难见到年轻人。如果不是逢年过节的办事情,家里面人自然就少了。在农村办喜事最喜欢选择的时间就是腊月里,为的就是这个时间大家都在家,办事比较热闹,有人气。但是腊月里办事的多了,就容易“撞日子”,一个人只能选择去一家,自然也会出现去酒席的人少了。

另外大家为了生活在外打拼,如果不是自家关系特别亲近的亲戚办事,一般都不会回家,大多数都是将钱直接转过去就行了。不像是过去农村人常年在家,就算不在家亲戚朋友家办事,自己去不了也会托人把礼钱送到。而现在即使自己不去,一个转账钱就到了。有时候也在想科技发达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有时候看似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却也让我们变得冷漠了,我们可以不用面对面就能把事情解决了,人与人的直面沟通变少了,人情味有时候也变淡了。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科学兴农


农村“冷席”怪象,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理解,想当年在我小时候,吃块5毛钱2块的老面包都能获得巨大的幸福感,那时候别提“冷席”了,大家都恨不得天天有酒席参加呢。当然了过去人们也比较实诚,举办酒席一般都是家中有红白喜事这样常规的大事,大家伙都去参加酒席一个是热闹,一个是捧场,给的份子钱多钱少,主家并不是那么在意。这样参加酒席的人难得吃一顿“大餐”,主家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大家都开心,而且那时候农村人大多数都以耕地为主,机械化也比较少用,各家在农忙时候也会互相帮助。

(1)但随着农村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外出打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超市也遍地开花,人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对于参加酒席自然不是那么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村人都在外打工赚钱,一年也就春节前后回来几天,平时家中没什么大事发生,基本上不回去,毕竟回去一天就要少赚一天的钱,对于农民工来说,并不划算。在这种情况下,非春节前后的酒席,基本上关系到位了也就是随个份子钱,人就不去了,人不到礼到位就好了。

(2)现在人们办酒席已经不拘泥于红白喜事,孩子满月酒等这样的大事了,很多人心思也没过去那么实诚,心眼越变越多。在这种心态的指示下,一些人特别乐忠于办席,办席的理由五花八门的,你不去吧是瞧不起他,你去了吧又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在一些农村人看来,人不去参加酒席,只是随个礼过去,这就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3)过去喜欢参加酒席的那一波人都老了,我亲眼见到过父亲那代人参加酒席的热闹氛围,很多人都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就去参加酒席了,有的人会随份子钱,有些人则提一篮子面粉,那一筐子馒头就算送礼了。那时候参加酒席,女人们会帮着主家做菜打小手收拾东西,男人们则坐在院子里吹牛侃天喝大酒,往往一场酒席下来,桌子底下喝倒一片,虽然不怎么好看,我也不赞成,但热闹氛围真的很足。

现在呢,人们参加酒席,都开车过去,喝酒的人少,酒桌上不热闹,很多年轻人参加酒席,吃完饭就匆忙离去了,有的人甚至去都不去,还不如在家玩手机游戏睡大觉更有吸引力。而老一辈喜欢参加酒席的,年纪大了,酒桌上喝酒的也少,没意思,就不去了。

(4)还有关键一点,现在农村人大多数在外打工挣钱,举办酒席大都选择腊月、正月这些大家伙都在家乡的日子举办,农村老人也多在冬季容易去世,因此酒席也容易扎堆举办,可是酒席多,参加酒席的人有限啊,农村人之间的关系大多都是互相关联性强的,是你家亲戚也是他家亲戚,大家都选择几种举办,分身乏术,可是礼还是要到位的,也就出现了“冷席”的状况。

(5)当然了,“冷席”怪象的出现,也并不代表农村关系的冷漠,而恰恰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生活方式多样性了。比如在过去人们热衷参加酒席,因为物质匮乏,现在人们什么都能买到想吃什么吃什么,参加酒席嫌麻烦也不稀罕了,所以就不太想去了;比如过去随礼都是现金,人不过去让别人代随也不好看,,但现在支付方式多样性,大大减少了大家随礼的麻烦,有些人有事去不了,也就通过这种方式不去参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