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出生在德国汉堡的亚历山大·兹维列夫(1997/4/20)和哥哥(Mischa Zverev)都子承父(Alexander Zverev)业。紫薇在蒙特利尔大师赛决赛中直落两盘击败了牛气冲天的费德勒再次创造了历史,ATP即时排名飙升至第7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生代领头雁。网坛本来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今日的紫薇从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开始 “ 抽刀笑傲江湖 ” 了。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紫薇的正手细节,取其精华为我们所用,本文还是按照小编独创的 “ 碰撞盾 ” 视角进行展开。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一、引 拍 入 位 (蓄势)

引拍入位这可阶段可以理解为碰撞盾的 “ 构建 ” 过程 ,需从身体整体论的角度去理解。

(一)入 位 支 撑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在球速越来越开的当下,跑动支撑与滑动支撑已经成为网球技术的流行常态。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尤其脚步移动的启动、加速、调整与制动的功夫就更是引拍入位的 “ 隐形轰炸机 ” 。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二)整 体 引 拍

整体引拍这一概念之所重要,在于其规避手臂孤立引拍破坏身体整体的蓄势。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换一个角度,观察下躯干扭转与球拍运行的辩证关系。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三) 盯 球

盯球的细节是与伴随着整个引拍过程的,肩膀上看球是检验 “ 碰撞盾 ” 蓄势的 一个关键 “ 试金石 ”。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换一个角度,再仔细观察下这一动作细节。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最后引拍与碰撞盾在时间上的结合点是 “ 超越器械 ”,关于这一理论的详细解读,敬请关注九月初推出的正手第三季《超越器械的面具》。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二、碰 撞 盾 的 运 行

(一)碰 撞 盾

关于碰撞盾理论细节可以参考《没有碰撞盾,就没有暴力正手》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影响碰撞效果的一个影响因子——极化动量,请参阅《“包裹”不住球?网球生物力学专家用“极化动量”给我们打开一扇视窗》。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二)碰撞的力量

碰撞的核心力量来自下肢的蹬伸与躯干的扭转。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重心的运行方向除了上下维度,还有左右与前后维度,尤其向前维度更是暴力碰撞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在中前场的前冲式正手中重心向前就更为明显与重要。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三、随 挥 ( 放 松 )

随挥也就是碰撞盾解体后的走势,可简单理解为放松,其实这一过程更是整个碰撞的内核。可以暂时参阅《正手击球手腕“动”了吗?费德勒10幅动图拨开其面纱》来理解,以后将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探讨。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这里可以先借鉴紫薇与引拍入位时盯球相对应的一个技术细节,就是随挥结束时眼睛从肩膀上看球(击球区)。

亚历山大 │ 兹维列夫正手凭什么拦阻费德勒登顶?

亚历山大·兹维列夫是独特,我们每一个网球爱好也是独一无二的,在网球技术个性(特殊性)上可以取其精华,但在网球技术共性(普遍性)上都是一样的,没有明星与业余之别!

图片与GIF素材取自网络仅用于交流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