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导语

4月15日,全国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局、浙江广播电视局、上海东方卫视、湖南广播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江苏优漫卡通《可爱的中国》节目联系实际,从不同角度作了典型发言,国家广电智库一并刊发。

《档案》:熔铸四种品格 锻造十年品牌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制片人黄炜

时至今日,《档案》栏目整整陪伴观众走过了十年。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十年时间,《档案》已经从一档电视栏目,成长为国内一流的纪录片品牌集群,涵盖了周播纪录片栏目、重大题材系列纪录片、通俗理论电视节目、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等多种创作类型。十年间,《档案》团队荣获过“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提名奖)、“金鹰奖”、“纪录·中国”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最高奖项,多部纪录片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国产优秀纪录片推荐名单。《档案》的十年耕耘是对“守正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我们在努力实现一个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品牌,所应该具备的四种品格。

品格一:政治家的站位

近些年,在上级单位的信任和指导下,《档案》栏目策划制作了多部重大题材大型纪录片。例如,中宣部指导的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中组部指导的纪录片《从一大到十八大》,全国政协指导的纪录片《辛亥档案》,以及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伟大的敌后抗战》、《伟大的贡献》、《西藏》、《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人民的选择》、《你从井冈山走来》、《中国1927》等多部系列纪录片,逐步在观众心中树立起“重大题材看《档案》”的权威度和影响力。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政治家的站位”是对创作者眼力的考验,这要求我们既要看穿历史迷雾,也要看清现实环境,还要看准前进方向,用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担负起“正本清源”的责任。例如,2014年我们留意到,当时在互联网上存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诋毁和歪曲“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档案》栏目迅速策划推出了大型系列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用旗帜鲜明的立场,掷地有声的话语,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了回击。我们坚信,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要让人民听到主旋律的朗朗之音。

品格二:哲学家的思辨

《档案》致力于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呈现,完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解读和大众化传播。

2018年,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宣部理论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档案》团队承制了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节目以“这个时代超级燃”、“这个民主很有范儿”、“这个文化很有味儿”、“这儿的山水很养眼”、“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年轻态的话题设置,回答了青年人对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一些时代之问。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例如,面对青年人提出的“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的感慨,节目邀请中国传媒大学雄安研究院范周院长,从一张3.5英寸磁盘到如今的大数据芯片的演变,对雄安新区的大数据研发、医疗卫生设备、新型加工业等产业布局进行展望,斩钉截铁地告诉年轻人“雄安的明天你可以大胆想象!”

《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通过改革亲历者的讲述,阐释了为什么改革开放会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从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了解读。《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连续三期位列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第一名,网络视频点击量460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1.2亿,500家党媒、央媒和网络大V为节目助力转发,成为正能量的“网红”节目。目前,第二季的通俗理论节目《理论热点面对面》也正在加紧筹备中。

品格三:史学家的探究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形容历史研究的清苦和严谨。《档案》的节目创作同样建立在对历史档案的发掘和研究基础之上,同样要下一番史学家的苦功,才能将故纸堆与历史深处的真相呈现给观众。

例如,在筹备大型历史纪录片《伟大的贡献》时,摄制组用半年时间走访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全国五十三家抗日战争纪念馆,遍查了十四年全国抗战的相关档案,并且发挥外语人才优势,组建海外史料搜集和编译小组,查找了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的资料。正是在这样的挖掘中,摄制组找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召开“东方会议”的日文版会议纪要,揭露了日本蓄谋已久侵略中国的野心。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副部长罗援少将评价团队,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和“考古式发掘”,体现出了高素质、高标准的治学精神。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另外,对于这支纪录片创作团队来说,光有“坐冷板凳”的定力还不够,还必须有“行万里路”的脚力,因为历史的细节往往就藏在山穷水尽处。

例如,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档案》团队在2016拍摄了大型历史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整整一年时间,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主创团队,沿着当年中央红军的脚印重走了一遍长征路,采访了两百多位长征亲历者和红军后代,沿途祭扫了一百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用创作者的青春去体会革命者的青春,通过回到历史的方式去认清历史。正是在这次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摄制组遇到了90多岁的蒋济勇老人,他在凤凰嘴渡口为年轻的后生们讲述了湘江战役的惨烈经历,当年12岁的蒋济勇曾在江边亲手掩埋过烈士们的遗体。自此,“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不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段文字,而是变成了让每个年轻导演都身临其境的历史感悟。

品格四:艺术家的创造

十年的创作经历,《档案》栏目在价值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电视表达,充分借鉴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档案》品牌鲜明的电视纪录片语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沉浸式的时空营造。

《档案》的重大题材纪录片坚持回到历史发生地拍摄,例如在拍摄《西藏》期间,摄制组获准进入布达拉宫西大殿、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处、西藏地区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罗布林卡内十四世达赖的会客室等从未向媒体开放过的地方,因为历史发生的空间本身也是档案。

二是体验式的历史感受。

我们在创作纪录片《伟大的贡献》过程中,首次尝试了复现场景下的讲述方式,创造性地将讲述人“植入”到还原的历史场景中,用话剧艺术中的“间离效果”,让讲述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讲述历史。尹鸿教授评价这样的拍摄方式“是艺术上的巨大创新,它解决了历史再现与历史客观性之间的冲突,让观众的历史想象更具合理性,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染力。”

三是拆解式的档案呈现。

节目大量采用三维沙盘模型和虚拟植入技术,对历史走势和关键信息进行拆分和解读,增强历史的可视性,加深观众的认知。

这些电视手段的创新应用,形成了《档案》栏目独具风格的电视纪录片语汇。

今年,北京卫视正在加紧筹备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指导的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思想的田野》、生态文明节目《绿水青山》,由中宣部策划指导的大型通俗理论电视节目《理论热点面对面》,由市委宣传部策划指导的历史纪录片《共和国1949——中共中央在香山》,以及由市委组织部策划指导的电视专题节目《京华》等等。北京卫视将以更加精彩的内容,为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用心用情用功 创作红色题材动画作品

王笑瑞

我是来自江苏广电总台优漫卡通卫视的编剧王笑瑞,是一名85后,我们剧组基本上由80后、90后组成。我过去写过好几部动画片,多是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和小朋友,从来没有接触过红色题材。而最近五年来,我几乎成了红色题材动画片的专职编剧,先后创作了《鸡毛信》、《可爱的中国》和《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创作这类动画片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得到了升华。以前动画片很少涉及到红色题材,一度被视为难题和禁区。从2015年总局组织创作抗战三部曲,我们江苏台承制了《鸡毛信》,发现党史国史军史中有着大量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和启迪当代的深刻内涵,是一座丰富的题材宝库,值得我们下力气去开发。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近几年来,我们江苏广电总台始终坚持把动画片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始终坚持 “好主题+好品质+好影响”的创作原则。每一部作品都使我们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水平提升一个台阶,特别是根据方志敏文章创作的《可爱的中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得到党史专家的肯定,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全国多个频道播出,让青少年看到革命先烈的理想信念之花在今天的中国绚烂绽放,成为小学思想政治课的生动教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坚持用心用情用功,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调研采风,寻找人物的血肉和灵魂

每一部作品的创作,总局宣传司都协调安排多次采风调研,各地广电局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们积累一手素材提供了极大帮助。

在进行《可爱的中国》项目之前,我们对主角方志敏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文字资料里所介绍的那样:忠诚和奉献,比较抽象。我们两次实地采风,从方志敏的出生地弋阳县一路走到他牺牲的怀玉山,了解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方志敏,例如他形象俊美,是当地少女们崇拜的偶像。又如他爱干净,注重仪表,甚至有点小洁癖,他和地主义父之间也有着微妙复杂的感情。在采风期间,我们遇到的年近百岁的老奶奶周桂兰,年轻的时候就是方志敏的小迷妹。在方志敏牺牲以后,她怀揣着方志敏的照片,为他祷告了半个世纪,至今对方志敏难以忘怀,这说明了方志敏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我们还了解到,方志敏的地主义父,叫张念成,他对方志敏有知遇之恩,最后方志敏还是带头革了他的命。在这个过程中,方志敏的理智和情感进行了极为痛苦的纠缠,最终选择了更多人的幸福。最后他目送义父离开家乡,夕阳下,在田边长跪不起。这些文字资料里没有告诉我们的细节,生动还原了一个充满感情和温度的革命英雄形象,他浑身上下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不是空凭几句口号,空凭一个牺牲就能展现出来的。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可爱的中国》方志敏形象

在我们另一部作品《鸡毛信》中,有一个叫“二小”的角色。这个人物,也是我们红色作品中的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现在在河北还保存着王二小之墓,这是一个有现实原型的人物。我们通过采风了解到的史实,对这个人物重新进行了塑造。他不仅仅是歌曲中引开敌人的孤胆英雄,更是一个有家人,有兄弟,需要承担家庭重担的懂事少年。在剧中他保护弟弟,相伴左右,最后为了让弟弟带着鸡毛信活下去,自告奋勇去引开敌人,牺牲了自己。如果没有进行详实的采风调研和资料收集,这些细节也都是我们无从得知的。

通过采风,我们眼中的英雄变成了血肉丰满的魅力人物,同时其崇高品格也光芒四射。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自己感动,才能感动观众,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用感情,去为作品“注入灵魂”。我们在采风中听当地群众讲述英雄的故事,经常感动得热泪盈眶。写作时提起笔来,英雄就浮现在眼前,跃然纸上。写英雄有了细节,写英雄有了感情,方志敏的形象就生动丰满,有亲和力,在他牺牲这个高潮点的铺垫也就有了底气。我们塑造的方志敏,有刚强的一面,也有温柔的一面,有冷峻的一面,也有温暖的一面。越温暖的革命英雄,他的牺牲就越残酷,就越能反衬出革命的艰辛和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让观众为之动容。

二、巧妙设计,用时尚拉近历史

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已经写了80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动画作品,创作的最大难点就是需要找到与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关注点怎样结合?创作初期,总局宣传司多次组织策划会,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终于提炼出方志敏这一人物独有的“精神洁癖”的性格特点:他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让他注重仪表的整洁,在追求革命理想的道路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的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和瑕疵,正是这样的“精神洁癖”使方志敏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行动。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怎样让当代青少年去理解80年前发生在中国农村的这个事情,又要让他们感兴趣,又要让他们受教育呢?我们想到,当代青少年普遍愿意追求新潮刺激快感,把他们摁在椅子上接受革命教育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红色题材的动画创作上,都会选择一个青少年易于接受的方式进入剧情。例如《鸡毛信》中的真人秀活动开场,让我们的当代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而在《可爱的中国》里,我们设定了一个高科技的校园图书馆,让人能进入到书本的世界里遨游。我认为,历史剧情展现的目的,其教育落点是在当代。所以我们的人物并不是穿越进那段历史,而是把历史拉到当下来叙述。设计一个身处当代的小主角,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剧中及时的对历史情节进行反思。而这种拉近历史的表现方式,一方面能体现出当代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也有利于增强当代青少年的角色代入感。我们的小主人公陈天乐曾经是一个游戏迷,最喜欢给同学们讲游戏里的英雄,但在他经历了《可爱的中国》一书中的革命岁月之后,在班会上出乎同学们的意料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正的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叫方志敏……”,这个结尾令人感动,令人回味。

三、深挖内涵,展现当代意义

创作《可爱的中国》,最大的障碍就是要消除观众之前对红色题材作品的刻板印象。一说到革命烈士,习惯被塑造成高大全式的人物,显得有些说教,主要问题就出在讲故事的手法上。虽然革命英雄离今天的孩子的生活很远,但革命先辈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一脉相承的,完全可以让今天的孩子们找到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大段引用了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的话,特别是八个“代替”,即“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今天,方志敏的这个理想预言真的实现了,我们在深化片子主题时想到了“今日里 又是红霞满天”这个意象,觉得这才是《可爱的中国》的时代意义,于是把“红霞满天”同“八个代替”写进主题歌词。

在写第12集方志敏走向刑场就义一场戏时,我扣上耳机,播放着《国际歌》。当时被方志敏的大义凛然和勇敢坚定感动到哭。后来,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我们坚持用《国际歌》给这段内容配乐,导演和制作人员都无数次被感动到流泪。如果我们在这段戏只是使用一般的悲伤的音乐,那只会让观众感到方志敏牺牲的痛苦,和对英雄人物的惋惜,但是,这里使用国际歌就完全是另一种基调,英雄虽死,精神永存,这正体现了,我们不论用多少牺牲,都要换来和平和发展的积极坚定的信念。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灼热的希望正在前方。

目前,我正在写作总局扶持的另一部红色题材动画《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剧本。这是一部反映“两弹一星”精神的作品,我们两次去青海金银滩采风调研之后,感到原子城这个题材有着双重深刻含义,一方面这里发生过新中国初期那群“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故事,同时也看到金银滩由原子城变成绿水青山的美丽巨变。一只可爱的对角羚成为我们动画片的主角,这种学名叫普氏原羚的可爱羚羊是像大熊猫一样珍贵的保护动物,全世界仅存2700多只,只有青海湖金银滩这块净土使得这个物种存活下来。美丽的中国、可爱的中国的神话在延续,我们要用这个作品表达爱与和平的主题。我们江苏广电总台将在《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个项目中,继续延续家国情怀的浪漫表达,在红色动画的创作上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再奉献一部优秀的红色题材动画精品。

轮值主编:刘汉文

【创新创优案例】《档案》《可爱的中国》的创新创优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