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自行车棚成老人助餐点 南京居民“小幸福”满满

废弃自行车棚改造成老人助餐点,垃圾中转站变身书屋——

社区“微改造” 居民“小幸福”

南报网讯 废弃车棚被改造成为老人服务的“火车头餐厅”,破损的凉亭被改造成好人宣传栏……记者近日采访发现,不少社区曾经陈旧老化、杂物堆积、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的闲置空间,经过“微改造”服务居民,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了“小幸福”。

废弃自行车棚变身“火车头餐厅”

“秀美,今天有什么菜啊?”昨天中午,家住玄武湖街道樱铁村社区的张清礼,像往常一样来到“火车头餐厅”。

红色的屋顶、浅黄色的外墙,屋内方桌、圆桌整齐摆放,地面贴着瓷砖……这座从废弃的自行车棚上诞生的“火车头”,自建成运营以来,已服务老人达3万余人次。

“3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自行车棚。”玄武湖街道民生服务中心主任余挺婷说。随着居民自行车使用量减少,车棚空置10多年,蛇皮袋、水泥材料等四处堆积。2016年底,玄武湖街道投入30余万元,对车棚进行“微改造”,屋顶加装隔热层,屋内添置桌椅、空调,引入樱铁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李秀美,曾任樱铁村社区主任多年。2017年5月,李秀美将助餐点取名为“火车头餐厅”。

正值午餐时间,张清礼拿出四瓣蒜,剥开后放进菜里,和同桌的老友聊起近况。值得一提的是,来“火车头”可以吃上“点菜式”老人餐。除荤菜提前备好外,素菜可以由老人选择,现场炒制,符合老人口味。“吃着觉得好,下次还可以再吃。”今年83岁的王宗才说,“‘火车头’的小饭桌给人家的感觉。”

如何改造,请居民出点子

像“火车头餐厅”这样,通过“微改造”变废为宝、服务居民的事,在我市的社区治理中不在少数。

玄武区富贵山社区,曾有4个小广场,因车辆碾轧、年久失修,路牙、路面损坏严重,居民逐渐弃用。年前起,社区对小广场进行“微改造”,铲杂草、平地面,整路牙、设桌椅……为居民建成了近600平方米的休闲场所,分别成为红色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同主题的文化广场。

秦淮区南航社区的西北角,曾有一个垃圾中转站,周边卫生状况很差,气味难闻,平时居民都绕着走。后来,社区请来设计师,通过巧妙设计,把这里打造成了供居民阅读、休闲的“时光书屋”。去年,“时光书屋”还获得南京市2018年度“微更新、微幸福”一等奖。

朝天宫街道的秣陵路社区,则将文化创意景观融入到社区更新改造之中。废旧木板制做成精美的指示牌、诗词楹联,电线杆、石礅绘上可爱的卡通人物,老旧墙体变身图文并茂的文化墙。走进社区,随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

“微改造”还吸引不少公众参与。在建邺,改造之初就发出设计团队“招募令”,拿出4万元奖金,征求民间设计“金点子”。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唤起居民共建共治的热情。沿河社区儿童游乐场建成后,社区组织40多位志愿者参与轮值管理,带动居民自觉维护环境,很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清理落叶,打扫卫生。

“微改造”,让居民感受“小幸福”

建邺区话园社区下辖的10多个小区,均建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设时没有预留公共空间。真园广场作为附近唯一的广场,改造完成后,吸引周边十几个小区的居民前来休闲娱乐。

“我们社区改造的凉亭,地方小,作用却很大。”沙洲街道莲花嘉园社区负责人说。凉亭改造完成后,成为楼长、志愿者、党员的“议事亭”、法律援助人员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的“和谐亭”和社区小朋友放学后绘画书写的“阅读亭”。

据悉,为指导社区“微改造”,南京还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城市设计试点实施方案》《南京市城市双修试点实施方案》《2018年度公共空间“微更新、微幸福”活动工作方案》。仅去年,南京就开展了35个“微更新、微幸福”项目,涉及全市11个区及江北新区,曾经陈旧老化、杂物堆积、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的闲置空间,经过“微改造”服务居民,让居民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了“小幸福”。

本报记者 殷学兵 邓露洁 钟太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