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这个问题让康熙皇帝想打人。

哪本资料上说康熙年间人口1900万了?敢情明朝末年的15000万人在明亡清兴的几十年时间里被“消灭”了87%,这个数字有多惊人你知道吗?这是对历史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公认的清朝人口资料中,只说顺治年间的1661年,清朝登记在册的人口为1900万户。“户”是什么概念?在崇尚多子多福的我国古代,一户平均至少有3口人,也就是说,此时登记在册的人口至少5700万人!

而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人口控制手段落后,一旦经历战乱,大量人口会选择隐匿。而一旦社会安定,这些人口会回归土地,重新成为登记在册的人口。

所以,清朝在顺治年间的绝对人口数量,根本不止5700万!而从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只能增加,所以康熙年间人口根本不可能是1900万人!

既然基数较大,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能迅速膨胀了。静夜史认为,影响我国清朝人口爆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虽然与蒙古、南明等不断发生战争,但汉地十八省区域在1661年消灭南明政权后就一直相对安定。

由于清朝完成了中原地区的基本统一,所以清朝的对外战争基本集中在长城之外的蒙古区域以及台岛等沿海区域。

因为长达200多年的社会安定,中原地区小农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这使得人口出生率大大提升,为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提供了可能。

2、政策得力

清朝前期为恢复生产力发展,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促进人口增加的措施。

比如1711年即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即此后不管人口多少,都以1711年的人口数量计算人口税,此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口数量增加开始加速。

到1723年,雍正皇帝开始推行“摊丁入亩”,将人丁税和田税合二为一,更加弱化了人口税的存在,进一步的“减负”使得人口再度膨胀。

3、作物高产

明朝初年,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自美洲传入我国东南沿海,自清朝前期推向北方。

相比于传统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力极强,能够在土地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这使得大量在以往不适合耕作的土地被大量开垦出来。

清朝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有量达到历史巅峰,大量的土地提升了粮食产量,为供养大量人口提供了基础。

4、控制加强

清朝是我国专制皇权登峰造极的时代,也是我国人身控制最严密的时代。

由于乡里制度的发展,清朝最终打破“皇权止于县政”的惯例,将统治力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这使得清朝的人口统计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准确和全面。

由于人身控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这同样为人口的增加打下坚实基础。

5、风俗推动

清朝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前朝衣钵,但为加强皇权也进行了一系列逆潮流而动的政策,比如宵禁制度。

我国的宵禁制度在唐朝后期逐渐被打破,两宋和元朝时期进一步被弱化。但是到明朝时期,宵禁制度死灰复燃,清朝时期则更加完善。

由于宵禁制度的盛行,清朝民众的业余生活被完全压制,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人口的不断增加。

6、阶级共识

和以往的少数民族王朝不同,清朝时期的各民族地主士绅阶层,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这使得清朝前期的统治结构空前稳定。

有清一朝,虽然内地相对安定,但朱三太子这样反清复明的民间反抗始终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条件下,汉族地主士绅阶层和清朝统治者站在同一阵营。正是这种联盟性质的统治集团,使得清朝自三藩之乱后,始终没有出现更大规模的内乱,为清朝人口增加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人口至少翻了两倍。这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我就一个个列举出来。

1.历史遗留原因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中国人口锐减,顺治末年甚至只有1400万人。但是这个1400万仅仅是在册人数。

因为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原有的户籍制度崩溃,很多人变成了黑户。这部分人口肯定是统计不上去的。但是天下慢慢的趋于稳定,这部分总要出来的。

2.政策原因

康熙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而且在康熙五十年,宣布永不加赋(税和赋是分开了算的,没说不加税),同时免除了新出生人口的人头税(中国历史学者美化历史有一套,这个人头税一直不提哟),减少了百姓的压力。

雍正元年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土地作为收税的对象,而不再是压迫百姓。让中国的百姓,终于可以放开压力,活下去了。同时大量为了躲避人头税而成为黑户的人,重新进入户籍体系。人口暴增。

3.新作物的引进,局势比较稳定

玉米和红薯在明朝就已经有了,但是没有推广开来。玉米和红薯除了高产以外,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很多贫瘠的不能种小麦,稻子的地方,都种下了玉米和红薯。粮食产量暴增。

同时清朝中期,地方还是比较稳定的。战乱基本都控制在边疆,对百姓波及比较小。所以清朝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令人吃惊。

像题主所说的,1900万就是康熙二十一年的人口数量(这一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康熙五十一年的的时候(前一年宣布永不加赋),有2462万人。

雍正取消了人头税,摊丁入亩。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开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乾隆六年,中国人口为1亿4千万,乾隆二十七年达到两亿。乾隆五十五年,清朝人口突破三亿。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卡你,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

虽然在清朝世纪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得非常快。但是康熙年间人口确实已经达到一亿以上,而不是所谓的一千九百万。

  • 那么,为什么清朝年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得这么快呢?堪称是爆炸式增长。

明朝末年,也就是明光宗,崇祯的父亲在位的时候,虽然根据统计,当时的人口是5.1千万人。但是,这个数据还明显存在非常大的水分。因为,当时很多活不下去的农民,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只得到地主家卖身为奴。因此,这些人实际上就因为官官相护,没有在明朝官方的统计数据之内。

这可不仅仅是我的推断。

1502年,明孝宗弘治十五年,5千万人,耕地4.228亿亩;

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5.1千万人,耕地7.4393亿亩。

在短短120年的时间里,明朝的耕地面积,增加了整整3亿亩,耕地都是需要平民百姓们去开垦,并且一直耕种的。但是,在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乱的情况下,人口竟然只增长了0.1千万人。深切地暴露出,明朝时期土地兼并、卖身为奴,到了多么可怕的地步。

而且,人口增长另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美洲的高产作物,在明朝嘉靖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并得到推广。所以,在这一时期,明朝的人口肯定得到一个极为巨大的增长。在120多年的时间里,不可能仅仅只增长了0.1千万人。

  • 事实上,在400年前,在宋朝时期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宋金夏,三国的总人口,就已经达到了13.6千万人。

所以,现代的很多学者,都认为明朝时期人口,肯定已经超过了1亿,甚至接近2亿。可见,明末战乱,对人口伤害有多么的巨大。

当然,到康熙年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实际上清朝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和平稳定的年代。给人口数量的增长,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基础。

但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并不是意味着清朝的统治比较清明,恰恰相反,清朝时期的统治极为黑暗。人口数量的增长,完全是,依靠在这一时期大规模推广的,从美洲传入的,巨量的高产作物。

  • 实际上,我国古代真正的,土生土长的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粟、黍、小麦,其实就是大米,小米,黄米,小麦这几种谷物。

虽然,我国土地非常的辽阔,但是,还有很大部分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根本不适合这些作物的生长。

于是,玉米在16世纪传入中国,番薯、马铃薯在17世纪传入中国。实际上,在明清时期,虽然禁海比较严重,但是民间私船还是很多的,美洲的农作物,有30多种,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于是,广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都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成为了灾荒之年,灾民赖以生存的口粮。

  • 但是,实际上清政府,对于这些高产作物的推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是民间自发的,通过人口的流动,慢慢的蔓延全国,成为了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动力。

从而,出现了康熙年间,1亿人口,一直到清朝末年光绪的时候,4.5亿人口。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因为一千几百万这个数字只是官方掌握的人口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甚远。现代的研究认为,三藩之变结束后全国全国普遍恢复和平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实际人口数量在1.5亿左右,到乾隆年间近百年大致和平时代增长一倍多达到三亿多,是比较正常的古代人口增长速度。

明代的官方人口数字,基本是一个笑话,一直是朱元璋时代的六千多万的数字。从靖难之役结束到明末天下大乱,中国核心人口密集区大致有200多年的和平年代,这是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的长期和平。现代的研究认为,明末人口在2亿人左右。

经历了明末的战乱和清初清军在中国大地上的残酷屠杀,到三藩之变结束的1679年,实际人口估计在1.5亿左右,相比明末有巨大的下降。

当然,清初最初的官方人口数字,延续自明代,与实际差距巨大。顺治18年(1661年),官方人口数字为1920万人,康熙9年(1670年),官方人口数字为1939万人。

雍正年间开始实行普遍的摊丁入亩政策后,清代的官方人口数字开始缓慢的向实际人口数字靠近。乾隆8年(1743年),官方在册人口数字1.5亿人,乾隆59年(1794年),官方在册人口数字3.1亿人。乾隆59年(1794年)的数字,应该与实际人口数字比较接近了。当然,清代的人口数据有问题的地方也不少,如某些地方明显存在着过高的虚报,但后期与实际人口数字相对较为接近了。

康熙乾隆年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百年左右的长期和平带来的人口自然增长,二是美洲作物的推广提高了人口容纳的上限。

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藩之变结束到嘉庆元年(1796年)的白莲教大起义,中国核心人口密集区有100多年的大致和平时代,没有被战乱波及。长期的和平时代,人口自然增长非常可观。

明末开始,大航海时代中欧洲人在美洲发现的农作物逐渐传入中国,在中国缓慢的普及到各地。美洲作物中红薯(番薯)、玉米、土豆尤其重要,这些作物产量较高,并且适应多种气候以及山地等地形,大大提高了中国区域的人口上限。网上有人戏称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指的就是这方面因素。

(红薯)


仁勇校尉


看到很多人把康乾年间的人口增长完全归功于红薯等新作物的引进,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红薯和玉米并没那么重要。


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算是一个次要因素,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17-18世纪是世界人口大增长的时代。


首先题目的数据完全错了, 根据路教授的《中国人口通史》,在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 清朝约有9千万人,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达到30148715人, 突破了三亿。即从9000万达到3亿,花了129年,翻了3.32倍。


相对而言,日本在1603年人口约为1200万人,到了1730年变成了3300万。130年间增长了2.75倍。


日本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海外产品的引进是不利的,但他们人口增长只是仅次于同期的中国。


而另一个例子是英国,英国人口从1601年的410万,增长到1761年的610万,花了160年,却只增长了这么点,要知道整个18世纪英国海外移民其实不多,美洲作物为何没造成英国人口翻番?


所以这么一看。有没美洲作物,还真不是太重要。如果没有玉米红薯的普及,清朝前期的人口还是会增长二倍以上。因为凭借版图资源,突破2亿接近3亿一点问题都没有。

(湖北阳新县的 番鸭,原产于美洲,清初时引入,似鹅非鹅,似鸭非鸭的鸭科动物)


实际上清朝人口的增长,学术界认为原因主要是四点:


一,明末战乱的恢复,明代顶峰其实已经达到1亿人以上,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早已达到2亿。而在清初,很多历史记载很多省份已经在战乱中变得荒无人烟,甚至连成都城都到处跑老虎。所以在清代增长到3-4亿并不奇怪。



二,清朝对全国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是人口总数增长的重要原因


清朝对全国的有效管辖领域在我国历代王朝中是最大的, 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因此人口统计范围也是最大的,所以他将其他王朝忽略的 少数民族人数也加入了统计。


盖番、回、黎、苗、瑶、夷人等, 久经向化, 皆按丁口编入民数“,


三,清朝前期对历史上的赋役制度做了重大改革, 使得长期隐匿的人口浮现出来


取消了人头税,因此大量隐匿人口在统计中表现了出来,而明朝却因为有大量隐匿人口存在,所以在官方统计数字中一直没超过6千万。



四:食物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人口增长


原产于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并逐步大面积种植, 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产品总产量, 也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 “一年红薯半年粮”,于是更多人被养活。


闭家锁的红枫


看了那么多回答,为什么老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得那么复杂。

大家只需要记住,国家太平安定无战争,那国家人口基数就会爆炸性增长,一个国家一旦发生战争,那么人口可能增长缓慢,如果一个国家时不时要打几仗,那么人口基数可能会维持一个稳定状态,如果一个国家经常性打仗那么国家人口肯定会出现负增长。


这一定律放在古今中外都适用。

每一个年代的各种因素不同,所以不能张飞斗岳飞,不具备可比性,那个年代只能同那个年代相比。

比如唐代的人口不能同汉代的人口去做比较,因为这两个朝代不具备可比性。

现在我来套用一下,看我讲的人口增长规律和战争有莫大影响是不是成立。

古:

举例秦亡楚汉相争汉朝建立汉初人口肯定不多,经过文景之治人口翻倍增长。

古:

元末战争明朝建立明初人口不多,人口经过仁宣之治,人口恢复增长。

古:

明末清初清朝建立全国人口不多,经过康雍乾盛世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

今:

我国解放前人口也没有现在多,人口增长翻倍主要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这三十年人口在爆炸性增长,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的人口波动都不大,这当然是国家计划生育少生优生控制的结果。

外:

日本战后人口也并不多,为什么人口一下子爆炸性增长到了一亿多。

发现一个人口增长规律没。

往往一个新的开始的初期人口并不多,但是经过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就可以出现人丁兴旺、国泰民安的盛世。

这人口增长就和赌博一样,二赢一把就变成四,四又给它来一个驴打滚就变成八,八又给它来一个原地打滚就变成十六,大家看二变成十六总共赌了三把,这就叫做次方式增长。

人口也是一样,国家安定了,没有战乱影响了,国家人口也可以次方式增长。

大家看清初人口1900万二十年以后变成3800万人口,又二十年以后变成7600万人口,又20年后人口变成1亿5200万人口,但我告诉大家人口增长远远不是次方式的二变四,绝大部分时候可以说二翻一下可能变成五或变成五点一不一定,所以一个国家建立到恢复人口大致只需要二十至三十年,你看我国解放后人口增长主要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这三十年人口在恢复,以后人口过剩就需要控制人口了。

康熙年间1900万人口到乾隆年间变成了3亿主要原因就是国家安定国内无大规模战争。


郑建元158


最主要是两点原因!

第一点:税制的改革。由原来的按人头收税变成按实际拥有的土地缴税,这样无论拥有多少人口,只看你实际拥有的土地缴税,就侧面的放开了人口的生育。

第二点:玉米,番薯等对于土地要求低,产量大的农作物的引进。这种农作物的引进使得一些贫瘠的之前不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的土地也可以变得适合种植,且产量很大,直接的提供了养活更多人口的可能性。

第三:社会更加进步稳定,康乾盛世虽说有几次大的战争,但都是国家内部维护政权稳定的小规模内战,并无较大且时间持续较久的外族入侵。


财经札记


人口增长的原因那么多

一是,封建王朝周期规律。中国的封建王朝在末期,总会出现,朝廷失其鹿,群雄进行争夺。各路英雄们为了争夺天下,实现自己家天下的梦想,可谓无所不用其及,屠城,灭族,扒黄河等手段,有多毒就用多毒的手段,只要能打到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大量锐减,不管哪朝哪代都一样,唐朝、宋朝、明朝都一样。清朝也是,到了康熙年间才逐步安稳下来了,那时土地也足够养活当时的人口了。社会稳定,人口自然增加了。


二是,古代我国属于小农经济,农民种地就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得到壮年男劳力,大伙自然就多生了。

三是,当时我国引进了红薯和玉米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高产,大量的粮食能够养活那么多人。

四是,雍正废除了人头税,实行推丁入亩。在他之前,所有的朝代都是征收人头税的,不关有田没田,都要交税。推丁入亩就没田的不用交了,农民负担减轻了,自然需要多字都孙了。

综合起来,到了乾隆年间,人口自然就膨胀了。


郭来说历史


康熙年间人口一千九百万,为何到乾隆年间就增加到了三亿多?这个数字不知道是不是准确,但是在清代社会中期确实存在人口爆炸增长的现象。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吧:

1、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政治上的稳定带来的社会安定的环境是人口得以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和以前的大一统王朝一样,清代建国之初也是经历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大混乱的状态下重新进入的稳定。因此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清代人口增长的重要背景。尤其是康熙年间开始,平三藩,收台湾,征噶尔丹,拒沙俄,为稳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手开创了康乾盛世。如此安定的盛世是为人口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

2、与民休息的政策

一般说来,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由于大部分王朝的开国都是马上得天下,长期动乱,因此建国之后往往会比较注意爱护民力,与民休息。从汉初的黄老之治开始,一直延续,历朝历代。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建国之初也不例外,实行了一系列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如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大帝就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也就是希望在这种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下,大清朝人丁兴旺,百姓安居,政府表示永远不加重赋税。

到了雍正时期,又实行“摊丁入亩”,也就是取消人头税,这下更不得了,无地的农民和工商业者也不再需要负担人头税,之前为了逃税而隐匿的大量人口在这时重新上户。

3、医学的进步使得平均寿命增加,死亡率下降

这一时期医学的发展,使得人口的死亡率下降。一方面在这一时期中医继续受到重视,更加普及,同时随着中西方的交流又传入了一些西方治疗疾病的方法,并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康熙皇帝就是个好奇的人,他对医学、解剖学都非常感兴趣,在宫中还专门设有医学相关的实验室。

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虽然有康熙自卖自夸的嫌疑,不过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西方医学的传入与中医科学的发展,使得当时的医疗条件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因此人口平均寿命加长,死亡率下降,这也是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4、还有就是大家熟知的新作物传入

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方交流的频繁化,清代时新的农作物品种增加很快,尤其是原产自美洲大陆的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和迅速发展,比如我们如今熟知的红薯、马铃薯、玉米等,这些作物传入不仅扩大了清代中国人的食物来源,而且甚至成为了决定清代人口增长的重要变量。

元芳,你怎么看呢,写在留言处吧


废墟的沉默


说的不好听点,人口增长就像细菌滋生,只要环境合适,温度合适,那就是疯长疯传,具体到清朝社会,把自然界的环境转换为社会环境的话就是玉米、马铃薯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出现;说到温度的话,其实就是康乾盛世的出现。(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说到盛世,它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谁运气好碰上的,这与当时康熙、雍正及乾隆时期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最基础的就是摊丁入亩,直白点讲就是废除人头税,这是人口增长的政策动因。

什么叫人头税,摊丁入亩之后有什么好处呢?也就是说原来是有人就得交税,家里人口多,数人头,有几个人交几份税,不管这个人可不可以有固定的产出,在古代什么才能叫固定的产出呢,当然是有地了,有地种就可以安身立命。


但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就不一样了,它不看你家里有几个人,只关心你有几亩地,人多地少的也不吃亏,人少地多的反而多交税,这不止是调动普通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的问题,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分配是更加合理化了。

同时还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娃儿的积极性,因为多一个劳动力,就意味着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更深入的精耕细作。人口增长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玉米、马铃薯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出现,这些农作物不但高产,而且环境适应能力极强,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大龄的山地丘陵得不到利用。

玉米、马铃薯的出现则使得占国土面积最大的山地丘陵有了用武之地,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耕地面积也是极大增长,而开垦荒地本就需要大量劳动力,地多打的粮食才能多,这些都促使老百姓的生产生育积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