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四川彝区行】凉山德昌:彝汉联动做调解 生动实践“枫桥经验”

4月15日,平安四川彝区行采访团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走访该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

该大队共有14位民警,辖区内共有1200里道路,平均每年需要处理两千多起的大小交通事故。在以前,巨大的工作量、严重缺失的警力,再加之地处民族地区,彝汉两族语言不通,使得大队民警们即便“连轴转”工作,也难以保证面面俱到。

“有时候一些一般程序案件,也要花上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做出责任认定,导致调解过期,形成恶性循环”,民警介绍称,这种状况一直到2018年才有所改善,大队结合工作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症下药,聘请调解经验丰富当地彝、汉退休老干部当事故调解员,学习“枫桥经验”,巧用民力让交通事故处理不再“堵心”。

2018年2月,德昌县交通管理大队成立以分管副县长、公安局局长徐亚明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于3月成立德昌县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交通管理大队负责日常事务及事故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聘用威望高、经验足、能吃苦的彝族、汉族干部各一名作为专职人民调解员,经培训后于2018年3月中旬开展调解工作。

规范流程强联动 发挥民力促和谐

从2018年3月开始,辖区内交通事故发生后,案件会第一时间转交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会签收登记后按照“受理、登记、调查、调解、终结、履行及回访”六个步骤进行调解,实现从出事到成功调解处理的“一站式”服务。

同时,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县法院、司法局、县(中)医院、保险公司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协商解决案件处理中的疑难问题,邀请保险公司理赔员全程介入案件调解,配合调解员现场确认并快赔,保险公司的工作前移,提高调解成功率和调解效率,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满意度和认同感。

为确保良性循环发展,人民调解委员会将强化审核机制、考核机制、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政府落实基本经费发放其案件调解基数基本工资,县局保障发放超基数案件绩效工资,提升调解员积极性。不断提高调解专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不断拓宽调解渠道,深入整合司法、行政和社会资源,不断突显乡村基层组织人熟地熟化解矛盾能力,促进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治纠纷,高效运转。

解放警力提效率 高效调解战果丰

目前,调解委员会运行情况良好,具备调解条件的案件一般在当天或次日内即可安排调解,彝汉搭配的两名调解员每天都能随时接待群众来访,耐心地讲解法律法规,在正式调解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宣讲工作,因此80%以上的案件能够在半天内按现行赔偿标准调解结案,与原来一个月时间相比极大地缩短了调解周期,受到当事人的广泛称赞。自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以来,彝汉搭配的调解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本解决了警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大幅度地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的整体工作效率。

到2018年12月底调解委员会共受理案件301件,调解结案277件,调解成功260件,终止调解17件,调解成功率93%。

在调解委员会的帮助下,交警大队摆脱了繁琐调解工作,得以更多的精力用来及时、细致、全面、客观地开展案件调查,并快速、公正地作出事故认定。工作效率提高后,简易程序案件一般在五个工作日内能够及时作出事故认定,一般程序案件在十个工作日内能够按时作出事故认定,并立即移送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高效运转让交警大队全年无信访案件,事故认定复核案件无一件被州交警支队撤销、变更。

此外,交警大队还腾出警力加大逃逸案件的侦破、打击严重交通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德昌县辖区共发生各类事故1475起,其中逃逸案件49起,与去年同比下降30%,侦破31起,侦破率60%,同比上升30%,行政拘留30人(2017年同期拘留14人),同比上升114%;侦办刑事案件25件(2017同期11件),同比上升127%。

彝汉联动调解 生动实践“枫桥经验”

从30天到“当天”,创新的工作办法提高了德昌交通事故处理效率,方便了办事群众。缩短调解周期,源头释放警力,并最大限度为群众消除争议,节省时间、诉讼成本,无信访案件发生,事故认定复核案件无撤销、变更,人民调解“德昌模式”得到各级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现如今,调查快、认定快、逃逸案件侦破快、侦破率大幅度提高、复核信访案件少、人民满意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其实,这正是凉山德昌公安践行“枫桥经验”最生动的实践,也是贯彻四川省公安厅“五个最强”重要部署中“最强民力”的有力体现。

熊猫新闻记者 盖世伦 鲍金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