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10月31日,蘋果發佈了iOS 12.1,支持 eSIM卡。到2025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或將達到300億個,這些設備都將依賴eSIM技術實現聯網。

這項技術受到與日俱增的關注。那麼,eSIM卡會代替SIM卡嗎?三大運營商如何吃下這塊大蛋糕?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eSIM卡由何而來?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從1991年開發第一張SIM卡開始,由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再到Nano SIM卡,SIM卡的“瘦身效果”著實顯著。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雖然體積越來越小,但SIM卡還是需要住在卡槽裡,而卡槽的縫隙,嚴重影響設備的防水,進而限制了設備的使用場景。同時,SIM卡是通過金屬觸片連接,並不是焊接,就會存在接觸不良的問題。尤其在眾多物聯網設備中,難免發生磕碰,容易導致鬆動或脫落,影響使用。而且SIM卡代表用戶和單一運營商簽訂了合同。如果想要換號換卡比較麻煩。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因此,eSIM卡也就應運而生。

2011年,蘋果公司向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專利。

2014年,蘋果發佈了自己的SIM卡——Apple SIM,嵌入美國和英國發售的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電腦中,允許用戶設備動態選擇運營商網絡。

2015年7月,蘋果公司和三星計劃聯手推出eSIM卡。2016年6月,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佈了智能手機eSIM規範。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eSIM為何物?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簡單來說,eSIM卡就是將傳統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如此不僅解決了連接可靠性的問題,還節約了90%的空間。

eSIM卡預裝在手機或其它物聯網設備中,可通過遠程編程的方式來支持不同的運營商,或者切換不同運營商服務,用戶不需將 SIM卡拿出和更換。

同時,它支持OTA(空中寫卡)技術,運營商信息可以隨時寫入到卡里面。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eSIM將會代替SIM嗎?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早在2014年,eSIM商用進程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開啟。那麼,eSIM卡相較於SIM卡,有哪些優勢?

1、性能提升 更加便利

智能設備更加輕便,而且不再需要手動安裝SIM卡。

用戶可以擺脫SIM卡限制,根據網絡信號好壞、資費高低差異等環境因素,隨時切換不同的運營商。

對於擁有多個手機號碼的用戶而言,多號碼管理將會變得更為簡單。

SIM卡插槽容易進入灰塵,劇烈震動導致接觸不良,物聯網部署尤其困難,而eSIM則沒有這個擔憂。

可以更便捷地組建橫跨多個運營商的物聯網絡。例如,一臺設備可以不用擔心聯網問題,跨越不同網絡制式的國家使用。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2、減少成本

傳統SIM卡限制了設備的空間和設計,並增加了設備的工藝難度與製造成本,eSIM可以不再擔心這些問題。

由於用戶可以輕鬆切換不同運營商,傳統的套餐計價方法將會失效。

用戶出國旅行時,可以簡單地一鍵激活當地運營商服務,而不再是以昂貴的國際漫遊方式進行通訊。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3、安全性更高

eSIM技術安全性能的提升也極其重要。例如,設備數據的遠程管理、找回與刪除等安全防護更加容易。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從目前智能手機發展的趨勢來看,SIM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動終端的進化,各大手機廠商已開始大力推廣eSIM技術。但是,一項新技術的革新也並非一朝一夕,需運營商等相關環節齊心推進,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現階段而言,要用eSIM卡徹底替換SIM卡,依然阻力不小。

eSIM設備商風起雲湧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預計在2025年,全球將有300億個設備接入網絡,eSIM卡的未來市場不可估量,將面向整個物聯網,包括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智能家居、遠程智能抄表等等。

對於設備商而言,eSIM簡化了設計又節約了空間,而且可以避開運營商,直接與用戶牽線。何樂而不為。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SAMSUNG 三星

2015年8月,三星Gear S2成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錶。2016年9月三星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手錶Gear S3,Gear S3搭載的Exynos 7270處理器集成LTE基帶,讓手錶具備eSIM卡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將SIM卡綁定在了設備的處理器芯片上,讓用戶無需插入SIM卡就可撥打電話或發送信息,同時也讓用戶更加靈活的選擇運營商套餐。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APPLE 蘋果

2014年在其iPad Air2產品上使用了自己推出了Soft SIM解決方案,被運營商抵制。2017年9月,蘋果發佈的Apple Watch 3也採用了eSIM方案。新款iPhone XS系列以及iPhone XR也支持eSIM卡。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GOOGLE 谷歌

2017年,谷歌推出新智能手機Pixel 2和Pixel 2 XL,其中Pixel 2用到了eSIM技術,成為首款兼容eSIM的智能手機。雖然運營商在標準方面“點了頭”,不過並非所有運營商都已經部署。因為支持的移動網絡很有限,Pilxe 2仍然配有nano-SIM卡託。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HUAWEI 華為

2018年,華為除了帶來了國行版華為P20 系列,還更新了旗下的智能手錶產品線,推出了內置eSIM 技術的 HUAWEI Watch 2,可作為獨立終端打電話及上網。其業務試點範圍包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鄭州、長沙和武漢7個城市。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運營商是喜是憂?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eSIM卡的出現,用戶不再需要綁定一家運營商,運營商與用戶的關係漸行漸遠。小小的eSIM卡似乎動了運營商的奶酪,其實不然。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eSIM技術為智能家居、車聯網、智慧城市等設備連接引入了新的接入方式,對於網絡運營商來說也是一塊大蛋糕。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中國聯通

2015年,聯通制定了基於eSIM發展消費物聯網業務的戰略。

2017年,聯通自主開發的eSIM平臺開通;eSIM獨立號碼業務上線。

2017年9月,蘋果發佈Apple Watch 3,而中國聯通是Apple Watch 3在中國地區唯一的首發合作運營商。

2018年,聯通宣佈,在上海、廣州、深圳等6座城市率先啟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

目前,聯通加大技術及資金投入,積極推進eSIM各項業務的發展。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中國移動

2018年5月25日,中移物聯正式推出智能物聯China Mobile Inside計劃,同時發佈國內首款eSIM芯片。

緊接著,移動便推出2mm×2mm最小尺寸的eSIM,並進行試商用。

雖然,目前只有華為 Watch 2 Pro等三款eSIM版智能手錶支持中國移動終端業務。

但是,移動與聯通面向的市場有所不同。中國移動推出的eSIM芯片主要不是面向移動用戶市場,而是面向物聯網市場,重點在企業級市場。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中國電信

2016年,中國電信表態現階段反對手機採用eSIM方案。但是,電信支持物聯網eSIM,2016年發佈了物聯網eSIM規範,目前在物聯網領域的eSIM平臺建設也已經完成。

目前,用戶可在中國電信手機營業廳申請eSIM通訊服務,需用戶自己的設備具備eSIM能力。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在物聯網技術井噴式發展的帶動下,eSIM的普及必將提速。隨之,支持eSIM方案的設備將越來越多。而用戶最期盼eSIM應用於手機上的願望仍然沒有實現。

基於用戶資源考慮,運營商遲遲不願全力推廣eSIM。中國電信就曾表示反對手機採用eSIM方案。在國內,三大運營商把握了行業的主導地位,而手機號碼已經成為運營商與用戶之間的唯一紐帶。如果eSIM卡取代SIM卡,將降低了用戶對運營商的依賴。而這龐大的用戶資源可能被終端廠商瓜分。

同時,此前運營商關於SIM卡的增值業務和收費模式將發生改變。而且,採用eSIM後,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使用網絡,將引起運營商之間激烈的價格戰。

eSIM看向物聯網

阿里和高通都來了,eSIM還有多遠?

儘管手機對eSIM的需求呼聲更大,但eSIM更大的受益者,其實是物聯網。伴隨著物聯網和NB-IoT技術與產業的崛起,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智慧家庭、智能家居,以及公共設施的互聯都將高度依賴網絡,相比手機用戶想要體驗eSIM還遙遙無期,在物聯網設備中,eSIM似乎找到了新的機遇。

2017年,高通助力紅茶移動推出了基於iUICC的eSIM示範產品。今年4月,高通又與華為、聯想、阿里等加入了中國聯通推出的“eSIM聯盟計劃”。

10月,阿里雲IoT聯合中天微、果通科技和中興微電子共同推出了“Link TEE+eSIM”的安全技術方案。阿里雲IoT解決方案架構師趙泳清表示,“對於傳統SIM卡來說,卡槽佔用很大空間,對IoT設備的設計限制很大,對高低溫、振動的耐受性不好,容易損壞,且降低設備的電池壽命和續航能力。eSIM方案將為物聯網終端、可穿戴設備等提供低成本、軟硬結合、快速部署的一站式安全解決方案。”

顯然,隨著eSIM技術的普及,運營商、設備商以及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全球物聯網觀察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