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


京剧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

1、 吐字清析

京剧唱腔的唱词分十三辙。一般旦行唱腔多用“一七”辙,但张派唱腔十三辙都用唱。要唱好每个辙口,必须在咬字,归音上多下功夫,而对于共鸣位置的掌握,嗓音闭合的控制也必须十分讲究。例如遇到唇音字,像“摆、马、怕、伯”等,咬字不能太死、太强,发音位置不能太靠前、而是上下唇轻轻一沾就开。字头唱出后,立即归入喉腔或胸腔应有的共鸣位置上去,达到字真、音正、形美的效果。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以我三十几年的舞台经验为例做一探讨,小时候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唱。感冒了唱哑了睡一宿再唱,全凭年轻,根本不想也不知道什么窍门。1987年拜了张先生以后,才开始潜心研究声音,唱法。我在转换唱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大半年的不适应期,主要是嘴里的咽喉部,软腭,两腮,舌头都有变化。通过调动口腔内所有的肌肉群的练习,经改变后声音再发出来的时候感觉宽亮,响堂,声音特别有窜透力。加上技巧的逐渐掌握,我发现不管是多么疲劳,或感冒,我都不哑嗓子了,嗓子不痛快时在场上我可以灵活变换位置,尽量不让声带受伤,当然,也要深厚的唱,念功底相结合。这种掌握科学的方式就是科学方法。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先朗诵唱词,找准每个字的共鸣位置,调动口腔内每个字所需的肌肉群配合,练习后再教唱腔其效果会更好。

京剧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

2、 声音圆润

要使声音圆润一是靠科学的发声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气息的运用。一段唱腔,一段念白都有钢音,柔音,虚音,实音的技巧运用,“唇、齿、喉、舌、腮”的规定动作,都离不开气息的配合。很多演员、学生自己的嗓音不是很圆润,是因为她们还在用过去古老的唱法,哪有音往哪唱,生生挤出来的感觉,一出戏就用一个“小细音”唱完,不会用共鸣,没有强弱,老戏老唱。看着很旧,我觉得现在应该老戏新唱,用科学的唱法,用圆润的声音,去塑造传统戏的人物更适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京剧规范科学的演唱方法

3、 口型秀美

古代美女大多用“樱桃小口”来形容。京剧演员饰演的古代女性也要求面部表情美、演唱时口型美,张君秋先生曾说过“不看人,听你的声音,就知道你的口型对不对。”如此可见,口型的正确与否,同发声中的吐字、用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口型,不能张的大出圈来,更不能歪嘴,京剧艺术十分讲究人物造型的个性雕塑,你说你演的是《贵妃醉酒》,却歪着嘴唱,你就是唱的再好,观众也会感觉不完美。在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4、走出误区

我们京剧艺术很讲究宗流派,我认为不管是唱张派还是唱梅派都要讲究一个科学的唱法。不是唱张派就得像唱歌,唱梅派就得挤出小细音,这是误区。这种观念如果持续在教学中发展是很有害的。现在很多唱张派的演员的唱法把观众带到了误区,非常夸张的后腭音,嘴里“乌鲁乌鲁”听不清一个字。张君秋先生嗓音天赋超人,是我们在校学生无法模仿的。张君秋先生的演唱技法自如酣畅,达到诗化的境界。我们是可以研究,可以追随的。不管学张,还是学梅,女学生的声音达不到那么宽,针对学生自己的声音条件改变其发声方法和发声位置,用张派戏作为雕塑嗓音必修课,重点解决:训练气力,修饰嗓音,韵味美化,吐字控制力,提高演唱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