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陝西省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地處朝坂崖頭,古稱輔氏城,為晉所轄。春秋時(前594年)秦、晉兩國曾在這兒鏖戰。秦將杜回英勇無比,直殺得晉將魏顆難以招架。青草坡一戰,因有神人報恩結草相助,絆住杜回腿腳,被魏顆所擒,流下了結草銜環的佳話,也使輔氏古城名揚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小坡人在支部書記薛安全的帶領下,勇於實踐,大膽創新,苦幹實幹,硬是把萬畝礆灘改造成萬畝冬棗園,輔氏古城再次名聞天下,成為“中國冬棗第一村”。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小坡村的土地基本都在黃河灘,以前因土地嚴重鹼化,群眾生活十分困難。正如順口溜所說:“遠看白茫茫,近看水汪汪,手中沒有錢,囤裡沒有糧。”1974年,薛安全走馬上任,擔任村幹部(2007年改任村支部書記),曾帶領群眾苦苦摸索,拉沙壓礆、引黃淤礆,栽植速生楊,但都收效不大,鹼仍然上泛,楊樹死了大半,人們還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上世紀末,縣上號召栽棗樹,薛安全又帶領壓沙治鹼栽棗樹,棗樹是栽活了,但效益不理想。這時,風言風語接踵而來,正如薛安全所說的“這期間我受的罪、上的當、下的苦、遭的諷刺打擊,只有自個清楚。”面對巨大的壓力,薛安全請來了有關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和評估,認為冬棗市場前景好形勢樂觀,適宜於在弱鹼地種植。於是就在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發展計劃,形成可行性報告,提交黨員大會討論,統一黨員幹部的思想。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黨員幹部的認識統一後,他們說幹就幹,立即整修渠道,引黃(河)洛(河)壓礆,把萬畝鹽鹼灘改良成適宜冬棗生長的沙壤地;修路上電,使昔日的荒灘改造成為水電路三通的莊園;組織代表外出參觀,用種植冬棗的豐厚效益啟發群眾解放思想,增加種植冬棗的積極性。通過跑項目爭取資金和艱苦努力,新修U形斗渠3、8公里,引渠18公里,配套打機井10眼,灌溉可控面積達到近8000畝。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在改良基礎設施的同時,樹立樣板,增強號召力。在村上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下,2010年村民李建民10畝冬棗賣了23、8萬元、付興章10畝冬棗賣了18萬元,使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事例,種植冬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很快村上建起了萬畝冬棗大棚示範園。

這時薛安全又為冬棗的銷路和品種改良操心。2009年,薛安全和9名黨員註冊,成立了“大荔縣綠源農莊專業合作社”,以“服務群眾、謀求發展、利益共享、共同致富”為宗旨,為村民提供冬棗的儲存、銷售、和技術服務。當地有一種小棗,名叫蜂蜜罐棗,傳說是大禹的女兒璪在路經黃河灘時,為救黃泛區百姓所贈。此樹所結果實甘甜爽口,曬乾後硃紅如漆,核小酥香,柔軟甜潤。他們把引進的冬棗和蜂蜜罐棗進行嫁接,形成了“小坡牌”冬棗,產量高、口感好、耐儲運,一炮打響,受到客商的歡迎。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綠源農莊專業合作社”把註冊的“小坡”牌大荔冬棗,進行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營銷,進入了北上廣等大型城市及超市,被列為“國家林業局棗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示範基地”,“西北農業科技大學冬棗示範基地”。村民人均收入超過兩萬元,全村產值過億元,家家戶戶都有小轎車。農用車、三輪車、摩托車。

201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小坡村加大招商投資力度,吸引投資企業組建聯合體,按照“政府+村集體+公司”合股聯營模式,投資1260萬元,建成5、6公里觀光火車環線、動物園等35處景觀看點,年預計接待遊客4萬人,旅遊收入200萬元,實現政府、村集體、村民三方共贏,長期受益。國慶黃金週期間,5萬遊客“井噴”小坡村,有人進果園採摘冬棗,有人登景觀臺賞萬畝設施農業,還有人乘火車逛園區,到處都是拍照留念的遊客,盡享田園之樂。國家電視臺、省、市、縣電視臺都做了專題報道。

如今,站在小坡村的崖頭上東望,只見一馬平川的黃河灘,像是看不到邊的白色海洋,微風襲來,細波起伏,水汽蒸騰,疑是九天銀河傾斜而來。白鶴在藍天飛翔,火車在冬棗園轟鳴,到處是歡歌笑語聲。人們互問,這是輔氏古城,還是桃園仙境!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周紀合,陝西省大荔縣人,生於1955 年正月。自幼酷愛寫作,怎奈水平不高,難成正果;後專攻醫學,術不精而轉從政。碌碌無為,一事無成,老來偷閒舞文弄墨以求自娛,如一叢路邊小草,不為爭妍芬芳,只為與世界添一抹綠意。

冬棗飄香的小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