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老物件”,牽出記憶中的牡丹情

春來誰做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

菏澤人對牡丹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

又是一年牡丹文化旅遊節。在菏澤向全世界掃榻相迎之際,牡丹區牡丹辦事處趙樓社區居民,在整理舊物時蒐集出來一些三十多年來曹州牡丹園歷年門票和老照片:只有五角錢的門票,西門立一對石獅子,“大事”時村民在園內合影留念……不僅勾起了菏澤人的牡丹情,也牽出了趙樓人對牡丹園變遷的回憶。

從五角錢到75元,門票價位反映著牡丹園的變遷

“大概是1983年,當時的牡丹園門票還是兩塊錢,這就是當時的門票。”昨日,牡丹區牡丹辦事處趙樓社區居民趙新生在棚改搬遷時,翻出留存的一些票根和老照片。

一組“老物件”,牽出記憶中的牡丹情

這張門票上還留存著“李集門票”的字樣。據介紹,牡丹園在解放前就已經存在了,當初還屬於趙樓村的內部花園,解放後得以重建。1959年,趙樓、李集、何樓分別建立了牡丹園,連成一方。直到1981年,政府撥專款統一規劃,重新佈局,將三個牡丹園合為一體,建南、北兩座仿明代建築樣式的牌坊門樓,高達十餘米。簷出角翹,雕花彩繪,金碧輝煌,既敞朗宏偉,又古樸典雅。門坊正中的“鳳凰戲牡丹”彩色圖案下,懸掛著一塊燦燦閃光的鎏金橫匾,上書“曹州牡丹園”。這才有了曹州牡丹園的“雛形”。

一組“老物件”,牽出記憶中的牡丹情

“大概是建門之後,牡丹園才開始賣票的,最初的門票才5毛錢。”趙樓社區居民陳寶憲回憶道,“正是因為牡丹園的西門屬於趙樓,北門屬於李集,這張票上才寫著李集門票的字樣。”作為最初一批參與牡丹園建設管理的工作人員,陳寶憲對牡丹的感情很深。

陳寶憲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他在1980年退伍回家,從1981年起就在牡丹園工作,一直到2001年改制,參與生產、經營、門票製作等一些列管理工作。

“門票一開始是5毛錢一張,後來一塊、兩塊、三塊、五塊、八塊、十塊,門票看漲的背後是牡丹園成長的經歷,品種多了、園子大了,名氣漲了。”陳寶憲說,“曹州牡丹園名氣越來越大,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很多畫家來園子裡寫生。我在牡丹園工作期間,西安的一位畫家,每年來都贈給我他創作的牡丹畫。”

牡丹就是趙樓的“根”

提起菏澤牡丹,不得不說一說牡丹辦事處趙樓社區。畢竟,如今聞名於世的曹州牡丹園,曾經是趙樓的“後花園”。

這個曾經的趙樓村,是孕育牡丹的地方。在每年全球交易的數百萬棵牡丹中,百分之八十來自趙樓及附近的村莊。趙樓人也幾乎世世代代與牡丹結緣,現在,這裡幾乎沒有其他農作物,幾乎都在種牡丹。

一組“老物件”,牽出記憶中的牡丹情

走進現在的趙樓社區,因為全市大面積棚戶區改造,這裡已經拆遷了三分之二還多。縱然如此,街頭巷尾,牡丹花隨處可見。按照趙樓居民自己的說法,“牡丹就是趙樓的根”,幾乎家家都在種牡丹,翻開每家的相冊,幾乎每張照片裡都有牡丹元素。

“我們村裡的人能免費進出牡丹園,很多村民幾乎每年都在牡丹園大門前或園內合影留念,孩子過生日、朋友聚會都在這裡拍照。牡丹元素在這裡幾乎抬頭可見。”陳寶憲一邊說,一邊拿著當年的老照片向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介紹,“這是當年牡丹園建園時,工作人員在大門前擺放石獅子的照片;這是所有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在建園後的合影;這是廣州客人到菏澤購買牡丹時的合影……”

隨著陳寶憲講述趙樓村關於牡丹的經歷,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進來,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是1986年,我和家人在牡丹園門前的照片。當時,我奶奶還在世,如今一眨眼33年過去了,我都40多歲了。”在曹州牡丹園西門,趙樓社區一居民拿著當年的老照片,無限感慨。

全國多地都有菏澤牡丹,都有菏澤人的足跡

陳寶憲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2001年,他辭去曹州牡丹園的管理工作後,並沒有賦閒在家,而是繼續從事關於牡丹的工作,牡丹培育、牡丹下廣,甚至參加一些苗木大賽、花卉展,去提高菏澤牡丹的美譽度。

一組“老物件”,牽出記憶中的牡丹情

“這是我1990年參加第四屆香港花鳥魚蟲展的照片。當初,菏澤趙樓牡丹這幾個字可是在展會上大放異彩的,深受展商和觀眾喜愛。”陳寶憲說。

據介紹,這些年,陳寶憲帶著“催花牡丹”走過多個城市,把牡丹帶到了很多地方。

西安秦嶺有一處旅遊景點,建了牡丹園,陳寶憲被多次邀請過去指導。從1995年開始,他就一直為秦嶺的牡丹園做技術、品種支持和運輸工作。

像陳寶憲一樣,走南闖北、將牡丹帶到全國各地的老技師還有很多。多年來,菏澤廣大花農和科技工作者,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對牡丹進行科技攻關和市場探索,菏澤人的足跡踏遍全國各地,菏澤牡丹也輸送至全國多個城市。

如今,歷經千年栽培,菏澤牡丹愈加嬌豔,“以花為媒、廣交朋友”的牡丹文化旅遊節也越辦越紅火,逐漸成為我市每年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具“地標”意義的節日。藉此契機,我市也張開雙臂喜迎賓朋,促進藝術交流、經貿洽談,全方位推動我市各項事業的跨越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