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四十億背後的綠色支撐

九江新聞網訊在湖口縣的發展歷程中,有一組數據極為搶眼:2018年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41.3億元,是全市首個過40億元的縣,增長36%,增幅全市第一。

1978年,湖口縣財政稅收308萬元,一般預算支出近410萬元;40年後,湖口縣財政收入增幅過1000倍,增長超40億元。2004年,湖口縣財政稅收首破億元大關,達1.048億元;14年後,湖口縣用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將數據刷新了近40倍。

優質“成績單”的背後,是湖口縣堅決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要求,走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的孜孜以求,是用綠色譜寫的一曲最美生態發展之歌。

綠色發展交上優質成績單

楊柳新枝綠,石楠嫩芽紅。這個春天,湖口縣境內24公里的沿江岸線,移步換景,生機盎然。

全域化、系統化推進長江最美岸線建設,致力打造“湖口樣板”。湖口縣紮實開展沿江“綠岸”工程、裸露山體修復、非法碼頭整治、“小散亂汙”企業整治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全力推進園區雨汙管網、固廢危廢等七大重點專項整治。該縣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沿江沿湖非法碼頭全部拆除到位,整合提升“小散低”碼頭12個,關停取締首批小化工企業5家,完成裸露山體生態復綠100萬平方米。“一企一策”改造涉氣涉水企業27家,建成金砂灣園區集中供熱中心,全面淘汰園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關停並拆除畜禽養殖企業67家,建成農村汙水處理示範點15個,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與此同時,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2018年,該縣工業增值稅、工業用電量、港口貨物吞吐量總量均列全市第一,分別佔全市的1/5、1/4、1/3強。新增規上企業18家,全年完成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466.3億元,增長23%,增速全市第一。裝配式建築首位產業和新材料、纖維素纖維兩大主導產業工業總產值完成314億元,增長22.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1.6%和15.9%。

低碳管理激活改革新動能

湖口縣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致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再升級。2018年全面梳理“一次不跑”事項178項、“只跑一次”事項194項,編制政務服務標準化清單4490項,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2.5個工作日。該縣還創新模式,結合當前黨政機構改革工作,全面梳理整合各類涉企職能,組建園區工業服務中心,按照“能放盡放”原則,將縣級涉企職能全面下放到園區,統一納入園區工業服務中心集中辦公,基本實現涉企服務“一次辦”,著力提升園區服務項目建設、推動項目見效、管理園區企業、引導產業發展能力,有效簡化服務流程、減少服務環節、優化發展環境。

同時,高起點規劃建設5.6平方公里的海山科技創新試驗區。該縣堅持創新驅動,實施“1個科創中心+1平方公里科技創新試驗區”做法,將科技研發平臺與產業發展平臺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在湖口孵化、轉化和應用。目前,16萬平方米的科創綜合體、3萬平方米的天賜科創大廈、1.5萬平方米的富達研發檢測大廈等重點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新動能產業培育示範基地和大健康產品產業轉化基地成功培育,清研新視、安元安全產業園、嘉遠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業成功落戶,海山科技創新試驗區1平方公里核心區基本成形。2018年R&D經費投入3.2億元,增長20%,佔GDP比重達2.1%,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企業10家,獲批高新技術企業10家。

厚實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感

增進民生福祉是湖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重大戰果,全年實現減貧231戶787人,完成“四創雙修”項目118個,建成新農村點260個,拆除違章建築10萬平方米、鐵皮屋53.4萬平方米,美化外立面153.4萬平方米,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等領域支出分別達到6.22億元、3.34億元、2.92億元、3.72億元……2018年,湖口縣民生投入20.7億元,佔財政總支出的67%。

“四城同創”提升功能品位,殯葬改革實現綠色惠民,“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當前,湖口縣傾力辦好民生實事,努力提升民生福祉。該縣還以“兩業”扶貧為工作重點,以“志智”雙扶為內生動力,實施精準幫扶“十大行動”。有序推進“三民五優”民生工程,今年實施重點民生項目36個,新建改建學校9所,啟動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改擴建,改造農村公路170公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湖口縣正圍繞“跨入全省十強,爭當四個標杆”奮鬥目標,緊抓既沿江又沿湖的獨特雙重優勢,著力打造“江湖明珠、魅力之城”,全力推動湖口由“沿江時代”走向“江湖時代”,奮力爭當全市建設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排頭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