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這幾天,我們被這樣一張照片刷屏了。

一張看上去很模糊的黑洞照片,卻是用大量數據分析形成的。

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這張照片再次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黑洞的預言,如同前幾年印證愛因斯坦對引力波的預言一樣。

看到這些,大家也許不約而同想到同一個問題:

現在為什麼出不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了?

想想那些璀璨的巨星,牛頓、麥克斯韋、居里夫人,他們當然會與其他科學家交流,但作出的成績,卻是以個人為主,而且一開創就是一大片領域,一影響就是整個時代。

你知道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提出什麼理論嗎?

大家知道更多的,是霍金的勵志故事。

甚至有人說,現在進入了一個科技大停滯的時代。

我們的很多創新,實際上是應用創新。

媒體上人們津津樂道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移動支付,二維碼是1994年日本人發明的;高鐵,是1964年在日本正式營運的;共享單車,實際上是自行車+二維碼+互聯網,而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阿帕網;網購就不用說了。

現在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也是基於二進制的數據分析,而圖靈測試,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

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決定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貌的東西,其底層科學,還是愛因斯坦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奠定的。

現在一提互聯網,大家下意識地認為就是科技企業、創新企業。實際上,更多的是應用創新、模式創新。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也是專家學者最常講的,就是學科的高度細化。科學家們的分工更細了。

楊振寧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的理論,叫做“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是20世紀初創立的量子力學中的一個概念。

還有更誇張的例子。

有四位年長的數學家出版了一本書,叫《有限單群分類》。這本書350頁,卻只是一個摘要,完整的證明多達15000頁,是數學史上最龐大的證明。

這四位數學家都已經六七十歲了,他們害怕在年輕一代數學家接班之前,就會離開人世。

這就是領域細分。

以前,萊特兄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造出飛機,現在的波音、空客,卻有著數百萬個零件,幾千家工廠合作。

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第二個,知識太多、負擔更重了。

進行基礎理論研究,本科生、碩士生是不行的,博士算是入了門。

如果一個學生,一刻不停的學習,到博士畢業,也得27歲,稍微耽誤一下,就30歲了,還沒有接觸到一個學科最頂尖、最前沿的部分。

而上世紀那些大科學家作出重要貢獻的年齡,牛頓是23歲,愛因斯坦26歲,李政道31歲。

劉慈欣在《鄉村教師》裡,借外星高級文明感嘆地球的知識傳承方式,特別是教學這種方式:“極其原始,也十分罕見。他們身體內有一種很薄的器官,這種器官在這個行星以氧、氮為主的大氣中振動時可產生聲波,同時把要傳輸的信息調製到聲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種薄膜器官從聲波中接收信息。”

為什麼再也出不了愛因斯坦?大篩選理論:我們可能被鎖死在地球上

“一種沒有記憶遺傳,相互間用聲波進行信息交流,並且是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每秒1~10比特的速率進行交流的物種,能創造出5B級文明?!”

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植入芯片,或者直接在基因中寫入知識,但現在,還是遠遠做不到。

巨大的信息,讓我們不得不從六歲開始,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漫長學習。

第三,可能遭遇到了看不到的天花板,或者進入一條狹窄的道路。

有觀點認為,人並不是天選之子,而是偶然性的產物。

一個偶然的原因,地球產生了。

又一個偶然的原因,生命產生了。

偶然加偶然,人類產生了。

那麼,人類選擇的道路,更是偶然的偶然的偶然。

從這這個角度看,“大篩選”理論就有些意思了。

1950年,物理學家費米提出了著名的“費米悖論”:如果宇宙中存在技術遠遠超出人類的外星智慧文明,那為什麼我們還沒觀察到這種超級文明呢?要來,早該來了啊。

美國學者羅賓·漢森提出“大篩選”理論來解釋費米悖論。

為什麼宇宙看上去很寂靜?不是宇宙裡面沒有文明,而是這些文明可以成長到進行星際旅行,甚至是把信息傳播到星系之外的,幾乎沒有。進行大規模擴散和長久持續的,幾乎沒有。

為什麼呢?

因為在邏輯上,技術可能存在一個篩選機制,出現生命是一層,製造工具是一層,避免核戰爭毀滅是一層,等等。

一層比一層難,一層比一層需要整體能力躍進一個大臺階。

人類很可能在過篩子的時候,一不小心,拐到另一條路上。

如果另一條路行不通,人類的能力就被鎖住了,再無法寸進。

當然,也有可能正在歷經艱難的突破。

不管什麼原因,未來可能很難出現愛因斯坦這樣的人物了——儘管科學家們認為是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