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它的:“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大半个中国。

灾难让我们坚强,灾难也让我们思考:历经2200多年风风雨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然在这次规模空前的特大灾难中受到了影响,但却不妨碍它的基本运行,而一些新建几十年甚至不到十几年的建筑却在灾难中应声而倒。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都江堰独步千古?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一、秦国为何要修建都江堰

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

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发生几率,使当地人们能够安顿下来,也给成都平原带来了富饶和美丽。实际上,秦国修建都江堰的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军事政治含义。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战国时期,雄心勃勃的秦国一直谋求统一列国。秦惠文王九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想趁机灭掉蜀国,并以此为基础,对付南方日渐强大的楚国。然而,邻近的忧患韩国又成为秦王的心头病,就在秦惠文王举棋不定时,他手下的大臣张仪与司马错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张仪主张先伐韩,进而进逼中原,声讨周王的罪行,然后再攻伐楚国等强敌;司马错则提出了完全相反的建议,他主张首先从相对弱小的巴蜀等国入手,将其灭掉后充分利用四川盆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蜀国丰富的人力物力,积蓄力量,为统一列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以此为基础顺江而下向南方的强敌楚国发难。他认为“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并于公元前316年一举吞并蜀国。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此后,秦国开始为伐楚作准备。然而,岷江尚未彻底根除的水患成为国力强大的严重障碍。当时的运输水道岷江并不经过成都。为了治理水患,同时打通岷江至成都的交通要道,秦王派精通水利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于是,都江堰的修建由此拉开序幕。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二、李冰父子的伟大贡献

由于他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言,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率领当地百姓,历经十八载的艰辛努力修建而成的。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李冰,战国时秦国人。秦昭襄王末年为蜀郡守,史书记载他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除此之外,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了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由于他对当地人们做出的巨大贡献,人们把他供奉为“川主”,成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传说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身先士卒。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李冰虚心向当地百姓学习请教的故事。

在构筑鱼嘴分水堰的时候,李冰和水利工程的修建者们遇到了困难:开始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不断向江中抛掷巨石的做法,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构筑堰堤。但是巨石根本无法抵御湍急的江水,这种方法根本无法取得成功。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就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李冰偶然看到了一位在江边洗衣服的妇人。老妇人盛放衣物的竹笼引起了李冰的注意:当水要将竹笼冲走的时候,洗衣的妇人将几块鹅卵石放入其中。这让李冰大受启发,于是他请来很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然后在里面塞满鹅卵石。再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个的沉入江底。没想到这种方法居然一举成功!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三、都江堰独步千古之谜

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这项伟大工程历经2200多年仍在发挥效用的关键所在。抛开各种传说故事不谈,都江堰巧夺天工的设计与有效的维护手段,正是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历经风雨,仍旧傲然挺立的原因所在。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和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展现了当时设计者和建造者的高超智慧和聪明才智。不仅如此,为保障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质量,充分发挥它的功效,李冰还制定了一系列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措施:其一,定期清理江中的泥沙,一般选择每年的十月份进行清理,“深掏滩,低作堰”,同时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位进行修筑;其二,立石人于江中的目的相当于今天的水测,用来测量江水的最高与最低限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科学的管理与维护体系。此外,都江堰工程灌排网络已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灌面积突破千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四、都江堰的修建过程

1、宝瓶口的修建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五、历史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揭开都江堰风水独步千古之谜:人、地、水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二郎神)。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