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詩酒趁年華”是誰說的嗎?蘇軾的《望江南》告訴你答案

熙寧九年,也就是公元1076年的暮春時節,蘇軾在密州(今天的山東諸城縣)任上。蘇軾在熙寧七年十一月到的密州,第二年底,動工修葺園北舊臺,並且是由蘇軾的弟弟蘇轍起了一個名字叫做“超然”,這就是超然臺。這件事在蘇軾的《超然臺記》裡面有記載。蘇軾登上超然臺,眺望滿城煙雨,不免觸動了鄉情,於是就寫下了《望江南·超然臺作》,全詞如下: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你知道“詩酒趁年華”是誰說的嗎?蘇軾的《望江南》告訴你答案

這首詞是雙調,比原來單調的《望江南》增加了一疊。上片寫登臺時所見城中景象,包括三個層次。首先是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徵: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試上”二句,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然後,以“煙雨暗千家”作為結尾。三個層次是由一個特寫的鏡頭導入,再是大場面的鋪敘,最後,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於是滿城風光,盡收眼底。這是上片,寫春景。

你知道“詩酒趁年華”是誰說的嗎?蘇軾的《望江南》告訴你答案

下片寫情,就是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係緊密。“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開始,禁火三天;寒食過後,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是“寒食後”,揣其用意;一是說,寒食過後,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後,正是清明節,應當反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不得:一是因為公務在身,而是因為想繼續進取,希望實現其“致君堯舜”的宏大願望。此時作者的思想處於極端矛盾的狀態之中。於是“詩酒趁年華”,便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結合。

你知道“詩酒趁年華”是誰說的嗎?蘇軾的《望江南》告訴你答案

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兩個字,到了這裡,就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就是蘇軾在密州時期的心境的具體表現。當然,細心玩味,好像也不全部都是這樣。這首詞從“春未老”說起,既是針對時令,就是春風、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滿春意,生機蓬勃,同時也是針對自己老大無成而發的,所謂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見心裡是不自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蘇東坡實際上並不真能“超然”。這種似是非是的境界,正是蘇東坡精神世界的真實體現。

你知道“詩酒趁年華”是誰說的嗎?蘇軾的《望江南》告訴你答案

這首詞在寫法上也是頗為講究的。《望江南》詞,多數都是單調的,宋人喜歡雙調,《全宋詞》中有一百五十多首。宋人所寫的,成功的例子並不多,而蘇軾的這首詞,卻堪稱典範。這首詞作得如此天衣無縫,實在難得。可見,蘇軾並非豪放而不拘格律的詞作者。

關於蘇軾的這首《望江南》,你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交流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